摘要:全媒體時代,微博開始成為網絡上的一大流行現象。作為一種新的信息傳媒工具,它的碎片化語言和即時性特點使得人們的話語權得到了凸顯。微博下,對話語權的獲取方式、話語權的分配比重等方面進行研究,分析微博對人們的影響,以及如何對微博下人們的媒介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微博;話語權;民主;媒介素養
中圖分類號:G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9-0101-02
隨著3G時代的到來與深入,微博開始成為網絡上的一大流行現象,它具有網絡融合時代的典型特征,打破了移動通信網與互聯網的界限,并借助自身強大的傳播優勢蓬勃迅速地發展起來。那么在這種全媒體環境下,到底是我們控制了微博,擁有了更多的話語權;還是微博控制了我們,使得我們遵循著它的行跡?“微博控”們(指對微博極度喜愛的人)的話語權是否在凸顯?本文旨在對話語權的變化進行分析,為進一步做好微博時代的民主性提供依據。
一、話語權的獲取方式——由被動走向主動
(一)話語權概述
“話語權”,簡言之,就是說話權,即控制輿論的權力。話語權掌握在誰手里,決定了社會輿論的走向。在當代社會思潮中,話語權指影響社會發展方向的能力。而媒介的話語權是指媒介在對受眾產生傳播效果的潛在現實影響力。這樣看來,話語權的實現就受到了媒介的控制。盧因的“把關人”理論中,把關人進行信息的篩選,控制著信息的傳播。而把關過程的實質則是傳媒組織立場和方針的體現。
作為傳統媒體的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等,由于其控制著信息的傳播,處于主動地位,而自身的特點又決定它和受眾的互動性較差,反饋較弱。這樣,公民的話語權則是在其議程設置下被動行使的,它通過媒介價值和所形成的社會輿論來影響社會行為。
(二)微博下話語權的轉型
傳統媒體下,中國社會的主流話語方式一直被政治權力和精英分子所統占。如今新媒體的技術革新帶來了即時、互動、開放的話語空間,不僅為邊緣化的弱勢群體提供了話語渠道,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強勢群體的話語霸權。而微博的繁盛更是加速了這一趨勢。它之所以能加重話語權的能力和輻射范圍,在于受眾的易接觸性和易發布性,即:微博的“即時性”和“碎片化語言”特征。具體表現在:首先它的門檻低,具有草根氣息:140字的發布信息,短小精悍。無需有一定的文化底質。作為一種“平民媒體”,微博以其草根性、簡單性、開放性吸引網民。其次,微博的發布方式趨于多樣化,它支持多平臺發布。比如它可以直接運用手機發送,用戶無需依靠電腦,便能隨時隨地發布消息,符合當下快捷的生活方式。同時,它的傳播方式具有多樣性,轉發非常方便。還可利用名人效應等使事件的傳播量呈幾何級放大。
同時,這是個“載體尋求文本”的時代,微博需要的文本恰恰是符合網絡時代大眾心理的變化。當下,大眾的閱讀方式呈出一種快節奏、淺閱讀面貌,閱讀題材向現代化、情感化的方向轉變,閱讀的習慣也從單一的傳統紙質閱讀轉向多媒體閱讀。微博的以上特點抓住了受眾的內在需求,使得受眾“深陷其中”。這樣,公民無形中把話語權的獲取方式由被動轉向了主動。
二、話語權的分配比重
微博作為一種特殊性質的社會公器,扮演的是輿論載體的角色。公眾則在其中進行觀點的交鋒,這樣就形成了特殊的公共領域。“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是德國學者哈貝馬斯在其《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一書中提出的一個政治學概念。哈氏所謂公共領域,是與私人領域相對立的。它的形成需要三個條件:具有獨立人格的私人組成的公眾;擁有自由交流、充分溝通的媒介;能夠就普遍利益問題自由辯論、充分交流,進行理性批判達成公識,形成公共輿論。那么,微博中的話語權是否真正滿足了這三個支點?
(一)微博下話語權的加重:我控微博?
微博下話語權的分配比重,也可以看做是公共領域的等同物。在今天,網絡、手機短訊等已深入到社會之中,全媒體之下特別重視公民的參與性。因此大眾傳媒的公共領域則被視為一種對權力進行制約與制衡的手段,它是社會和諧、健康發展的必要保障。可是,雖然網絡媒體為公眾提供了一個可以言說和討論的公共空間,但公眾卻把這一空間建設成私人的領域。例如,個人博客,它形成了一個原子式的孤島空間,沒有人真正進入,也沒有與外部公共空間相連接。這不僅蠶食了博客這一公共話語平臺所應有的公共討論空間,同時對于個人隱私的關注也削弱了主體的批判能力和反思性。而微博作為一種形式的“自媒體”,其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的特征恰恰彌補了這方面的缺陷,它極大地動搖了主流媒體在信息傳播方面的壟斷地位,使草根階級有了自身的地位。在這個“快閱讀”的時代,它適合人們的口味而被受追捧和關注。
在微博中,網民可以關注自己喜歡的人,可以和他們零距離的接觸,實現了讀者和作者的交換和互動;草根階級也可以和精英在一起對話,使得公民的話語權也越來越凸顯出來,并且可以形成強大的輿論效果。就如之前的“藥家鑫”事件。它本身就是一起簡單的故意殺人刑事案件,但輿論顯然形成了兩種意見:“一種是殺人償命”;另一種則是以“激情殺人、成績優異……”等借口來為之開脫。是社會病了該吃“藥”了嗎?輿論形成了壓力,但是“媒介審判”不能代替“司法審判”,人們的熱議只是造就一種趨勢。
(二)社會層面下話語權考究:“微博控我?”
微博下所形成的輿情是否能真正的代表公民的話語權和民主權呢?長期以來,在政府漠視私權力的思維模式下,其結果很難體現民意。“強國家弱社會”一直貫穿中國社會的政治權力現狀始終,公權力強勢凌駕于私權利之上。而微博的出現使網民的話語權再次得到了凸顯,讓人們對民主產生了又一次的希望。微博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每個人自由發表言論的權力和機會。但是這種話語權的增加是否真正地給了公民更多的權利和民主呢?
“圍脖們”在網上討論而形成“意見的自由市場”。那么他們怎樣才能成為“意見領袖”呢?首先是發布的信息要受到高度的關注。這一般是通過粉絲數和信息被轉載數來表現的。其次是發表的言論要受到強力的追捧。意見領袖本身就在人際傳播網中為他人傳遞信息、表達觀點、提出建議,以對他人施加影響,他們在大眾傳播效果的形成中起著重要的中介或過濾作用。在一定意義上,網絡上的輿論大部分被意見領袖所締造,而意見領袖又在很大程度上是名人化或者精英化模式,而一些平民“意見領袖”則很容易被邊緣化。這樣看來,微博的控制權依然在少數人手中掌握,而大眾的聲音或者是趨同于這些少數人,或者是被淹沒。微博便于無形中控制了人們的言論。
三、話語權的合理使用——微博下媒介素養的提升
麥克盧漢提出的“媒介即人的延伸”,在他看來,媒介是人的感覺和感官的擴展或延伸。他認為,這種由感覺領域的分割造成的感覺分離,使人類對環境具有巨大的能動作用。 這里,微博帶來的不止是個人感覺的延伸,更是整個人際關系的延伸,它擴展了麥克盧漢的觀點,從個體走向群體,從無形的感覺走向實體。個體間的交往形成群體,這種群體會因微博的特點而不斷的擴大,形成一個大型的傳播網絡。在這種大型的網絡傳播中,話語權在一定形式上取得了主動地位,不管是“微博控我”,還是“我控微博”,作為社會上的普通大眾,應當提升媒介素養,這樣不管誰控制了誰,總之大眾的利益是獲得保障的。
“媒體素養指大眾能解讀媒體、思辨媒體、欣賞媒體,進而利用媒體發聲,重新建立社區的媒體文化品位,并了解公民的傳播權利和責任。”微博給了我們一個發布信息的平臺,讓我們暢所欲言。但是這種情況下我們并不能濫用媒介。網絡上一系列新事物的出現必然要伴隨著新的規章制度。“圍脖們”作為民間的自發力量與自由主體,他們的身份需要得到法律和制度的確認與強化,唯有如此,網絡民意才能進入有效的渠道。同時,微博中信息傳送的準確性低,閱讀內容良莠不齊,以及上述提到的“媒介審判”代替“司法審判”等問題,作為微博的使用者,首先要堅持最基本的政治原則,從黨和國家的角度出發,加強自身倫理道德的培養,同時要提升對媒介的認識能力和使用能力。
四、結 語
全媒體下,微博作為一種新的載體來發布信息,符合了大部分的文本發布者的需求,使文本和載體達到了最佳切合點。但是,話語權的增多并不代表著受眾控制了微博。它只是給了網民一個發言的平臺而已。真正的話語權看似屬于網民,但是最終的控制權卻還是在少數人手中。微博只是一種技術形式,而技術并不能決定話語權的獲取程度。馬克思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民主的發展取決于它所依存的社會經濟基礎狀況。只有在經濟的驅動下,才可以催生出更多真實有效的話語權,同時也獲得更多的民主。而作為網媒的典型代表——微博,只能起促進或阻礙作用。因此,做好對話語權的使用,提升自身媒介素養,以此來構建更加民主的社會。
參考文獻:
[1]話語權[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683325.htm.
[2]陳賽男.突發公共事件中媒介話語權重構[J].東南傳播,2010(10).
[3]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4]朱清河,劉娜.“公共領域”的網絡視景及其適用性[J].現代傳播,2010(9).
[5]杜駿飛.沸騰的冰點:2009中國網絡輿情報告[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6]郭光慶.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7]蔡幗芬,張開,劉笑盈.媒介素養[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