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蘇衛視推出的電視節目《非誠勿擾》在受到人們廣泛喜愛的同時,也受到了很大的爭議。本文主要運用“受眾本位論”的泛化和尼爾#8226;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一書里提出的一些觀點,來分析《非誠勿擾》受到爭議以及依據廣電總局下發的文件進行整改的原因。最后對這種后傳播現象進行總結。
關鍵詞:《非誠勿擾》;受眾本位論;娛樂至死;后傳播
中圖分類號:G20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8-0087-02
隨著江蘇衛視《非誠勿擾》電視節目的火爆,一系列的爭議也接踵而來。如此火爆的電視節目為什么會受到如此大的爭議,以及國家廣電總局下發文件對其進行整改,這些現象的出現,背后有著一定的原因。這里所指的后傳播現象主要是指由《非誠勿擾》電視節目所引發或是延伸出的一些社會現象的傳播。本文主要針對其中的兩個現象進行分析,一是《非誠勿擾》受到爭議的現象分析,二是《非誠勿擾》改走溫柔路線的現象分析。
一、《非誠勿擾》電視節目情況概述
《非誠勿擾》是2010年1月15日江蘇衛視制作的一檔婚戀交友真人秀節目,由孟非主持,在每周六、周日晚21點20分播出。該節目為廣大單身男女提供公開的婚戀交友平臺,精良的節目制作和全新的婚戀交友模式得到了觀眾和網友廣泛關注。節目中的互動形式完全突破了過去傳統的交友方式,體現出了新時代男女的婚戀觀。節目中有24位單身女生以亮燈和滅燈方式來決定報名男嘉賓的去留,經過“愛之初體驗”、“愛之再判斷”、“愛之終決選”、“男生權利”等規則來決定男女嘉賓的速配成功。由于整個節目的精準定位以及完美策劃,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根據索福瑞34城市全國平均收視率顯示,《非誠勿擾》在2010年6月5日(第33期)和6月6日(第34期),兩檔節目分別以4.4%和4.53%的收視率連續12周奪得全國衛視周收視總冠軍,再一次刷新了省級衛視的最高收視記錄,創下了難以置信的收視奇跡,并給其它電視節目留下了難以逾越的高峰!根據索福瑞71城市收視率最新統計,《非誠勿擾》的收視率僅次于央視一套新聞聯播(所有頻道在內的所有節目),牢牢霸占著全國衛視所有上星節目每周收視第一的寶座,《非誠勿擾》的收視率領先當周收視第二名將近180%[1]。隨著《非誠勿擾》火爆,一系列的問題也接踵而來。先是拜金女“馬諾”的經典言論“寧愿坐在寶馬里哭!”引起人們的關注,接著是嘉賓造假,網絡上出現了一些視頻以及文字資料,顯示出了《非誠勿擾》里的一些嘉賓存在身份造假,嚴重欺騙了觀眾的感情。網上的一段視頻里被爆出的嘉賓身份造假的人有楊漫、蕭波、韋多利亞、武瀟、馬伊咪等,再到后來被爆閆鳳嬌廁所門艷照事件,朱真芳雷人語錄等,這些問題引起了部分人們的不滿和譴責。隨著輿論的不斷高漲,廣電總局于6月9日下發了《廣電總局關于進一步規范婚戀交友類電視節目的管理通知》及《廣電總局辦公廳關于加強情感故事類電視節目管理的通知》兩份正式文件,對已經引起社會公憤的“相親類節目泛濫、造假、低俗”等傾向著手整飭。《非誠勿擾》是否被停播的引起了人們的爭論。面對非議,江蘇衛視表示《非誠勿擾》不停播,主持人孟非與男嘉賓樂嘉都不會離開。但《非誠勿擾》也有改變,改走溫柔路線,并且《非誠勿擾》已在嘉賓選擇、身份確認、討論話題選擇、錄制過程審查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二、《非誠勿擾》電視節目爭議的現象分析
《非誠勿擾》引起了觀眾的廣泛關注和喜愛,是因為他滿足了受眾的需求,尤其是當它的收視率達到全國衛視周收視總冠軍的時候,它對于受眾心理需求的把握是很到位很精準的,最起碼它吸引了很多觀眾的眼球。但是它也引起了爭議,甚至引發了一些觀眾對它的譴責和憤怒。這些看似矛盾的現象,卻是有著一定的原因的。本文運用“受眾本位論”的泛化來解釋這種現象。“受眾本位”是指大眾傳播媒介在信息的傳播活動中,應以最大限度地維護受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以滿足受眾獲取多方面信息的需要為己任,以提高受眾的思想素質、政治素質、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目標,全心全意為受眾服務[2]。從傳播學理論淵源上看,“受眾本位論”的提出可以追溯到人們對“魔彈論”的反思和批判。20世紀30年代盛行于西方社會的“魔彈論”,認為傳播媒介擁有不可抵抗的強大力量,它們所傳遞的信息在受傳者身上就像子彈擊中身體、藥劑注入皮膚一樣,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應,左右人們的態度和意見。這是一種極端化了的“傳者中心論”,其根本缺陷在于過分地強調了傳者的影響力,卻漠視了受者的能動性。西方傳播學理論認為,作為大眾傳媒的信息接受者,受眾具有相當大的主動性,他們可以通過各種反饋渠道來影響傳播行為,最終影響傳播效果的實現。因此,受眾本位意識逐漸被大家所關注、認可。“使用與滿足理論”、“選擇性理論”就標志著大眾傳播研究從“以傳者為中心”向“以受眾為中心”過渡,它主張受眾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個人的要求和興趣來決定的,人們使用媒介是為了滿足個人的需求和愿望。由“傳者本位論”向“受眾本位論”的轉變體現了傳播學理論研究的飛躍與進步。但是,近年來,受眾本位理論有被過度抬高的趨勢,媒體的一切活動都以受眾的滿意度作為唯一的衡量標準。一些媒體片面強調受眾為本,從一個極端走到了另一個極端。認為只要是受眾的需求,哪怕是受眾的一些低層次的、沒水準的、獵奇性、刺激性需求也極力迎合。這樣的行為對媒體產生了許多消極的負面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媒體正常功能的發揮。
江蘇衛視推出《非誠勿擾》這檔節目,為的就是能夠吸引觀眾的眼球,受到觀眾的喜愛,贏得高的收視率。那么在節目的發展過程中,為了達到更為轟動的效果,就會刻意地去營造一些看點,節目的初衷是好的。只是沒有想到在營造這些看點的背后,會引來如此之多的討論。看過整改前《非誠勿擾》的觀眾,會發現節目中女嘉賓們精彩刻薄雷人的話語是整個節目最大的看點,也是媒體相關報道的新聞點,不管觀眾是抱著欣賞還是批評的態度去看這個節目,這個節目本身就已經獲得了成功。但是節目背后暴露出來的問題不得不引起重視,那就是在節目中成為焦點的人物在經過網絡大搜索和大討論之后,呈現出來的一些現象。可能我們在觀看節目的時候,并沒有思考太多,但是經過網民們的一番討論之后,就會發現一些問題了,節目中嘉賓造假,女嘉賓的話語對于青少年價值觀的形成和社會的發展會產生不利的影響等,這種過于考慮受眾的需求,追求雷人夸張效果,以獲得眼球的做法是不正確的,也是不值得提倡的。這其實就是“受眾本位論”的泛化。電視媒體一方面要吸引受眾,滿足受眾的需求,贏得高的收視率,另一方面,還要防止過于庸俗化、低俗化甚至是媚俗的現象,其實是件比較難的事情,如何正確把握好這中間的度,需要時間和實踐去總結出經驗,從而正確指導媒體的發展。
三、《非誠勿擾》整改走溫柔路線的現象分析
2010年6月26日《東方早報》報道,經整改后重新錄制的《非誠勿擾》改走“溫情”路線,努力講述人與人之間的真情實感。國家廣電總局下發《關于進一步規范婚戀交友類電視節目的管理通知》后,江蘇衛視認真學習并組織專題討論。其間,《非誠勿擾》節目組進行了深刻的反思。目前,《非誠勿擾》已在嘉賓選擇、身份確認、討論話題選擇、錄制過程審查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為堅決防止導向偏差,節目組對所有已播出節目涉及話題進行了一次全面整理分析,列出容易出現偏差的話題和禁止的話題。在近幾期節目中,刻薄偏激、拜金炫富的言論以及低俗、輕薄的作秀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對愛情、婚姻的憧憬和向往,人與人之間的包容、謙和。廣電總局針對相親節目的管理措施以及《非誠勿擾》整改都溫柔路線,讓我想到了尼爾#8226;波茲曼寫的一本書《娛樂至死》。在《娛樂至死》里,波茲曼指出,一切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愿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我們將毀于我們所熱愛的東西!
現在仔細想想,如果《非誠勿擾》一直以雷人夸張偏激的言論來吸引觀眾,還能不斷地發展下去,那將是一件多么危險的事情。有些人可以預見這樣的危害,及時提了出來,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和思考,有些人卻沉迷其中,像溫水中的青蛙,感覺不到危險的來臨。從這個角度來分析,廣電總局的做法是正確的,也是明智的。在當今社會,大眾媒體的傳播范圍和傳播效果是無法估計的,我們已經生活在一個被媒體包圍的社會里,媒體提供的一切信息都將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影響,所以媒體應該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做好輿論監督和價值觀引導的工作。《非誠勿擾》及時進行整改,一方面保證了節目的繼續發展,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娛樂至死的衍生。可能沒有了那些所謂的看點,節目的收視率會下降,但是這確實是一個正確的決定。媒體不能為了經濟利益,而不顧真實客觀的原則,不能為了獲得眼球,而降低人們的審美標準。媒體應該把社會責任永遠都放到第一位,而不是以經濟導向去做節目。我們評價一個節目的好壞,也要轉變觀念,不能把收視率作為唯一的衡量標準。
赫胥黎告訴我們,在一個科技發達的時代里,造成精神毀滅的敵人更可能是一個滿面笑容的人,而不是那種一眼看上去就讓人心生懷疑和仇恨的人。在赫胥黎的預言中,“老大哥”并沒有成心監視著我們,而是我們自己心甘情愿地一直注視著他,根本就不需要什么看守人、大門或“真理部”。如果一個民族分心于繁雜瑣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義為娛樂的周而復始,如果嚴重的公眾對話變成了幼稚的嬰兒語言,總而言之,如果人民蛻化為被動的受眾,而一切公共事務形同雜耍,那么這個民族就會發現自己危在旦夕,文化滅亡的命運就在劫難逃。赫胥黎試圖在《美麗新世界》中告訴我們,人們感到痛苦的不是他們用笑聲代替了思考,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么笑以及為什么不再思考。我們生活在一個被娛樂的時代里,人們往往熱衷于關注那些偏激或是雷人的照片和事件,而且樂此不疲,并以此作為自己消遣的方式之一。高節奏的生活讓更多的人承受著較大的壓力,為了釋放這種壓力,他們或者寄托于他人做出或說出他們不敢去做或去說的事情,并以此慰籍自己,或者就是以他人的痛苦為快樂,這看似是個變態的行為,卻是實實在在存在的事情,尤其是官員落馬之類的事情,更多的人是一種幸災樂禍的心態。我們應該對這樣的現象予以重視,并積極引導人們的思想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當今社會,媒體的發展依附于廣告商所投放的廣告費,在這種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媒體不得不使出渾身解數去吸引觀眾的眼球,從而獲得高的收視率,然后拿收視率去與廣告商進行交換。這樣的循環模式,很容易讓媒體走向“受眾本位論”的極端化,應驗赫胥黎的預言。看到《非誠勿擾》的整改和廣電總局的措施,我們應該感到欣慰。
參考文獻:
[1]周鴻鐸.文化傳播學通論[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5.
[2]肖梟.電視節目收視率與“受眾本位”的理性兼容[J].當代電視,2008(1).
[3]鄭華雯,姚莉.從新聞過度娛樂化看“受眾本位論”的偏差[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8(6).
[4](美)尼爾#8226;波茲曼著.章艷,吳燕莛譯.娛樂至死#8226;童年的消逝[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5]馮煒春.評“受眾本位”論[J].北京電子科技學院學報,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