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中一座座房屋依山傍水,錯落有致,村里的水泥路寬闊而干凈,距離村口不遠便是廣場,彝族老人們安靜地坐著,憐愛地看著嬉戲的孩子們。
2010年4月,涼山州正式啟動“彝區健康文明新生活運動”,以生活方式轉變帶動生產方式變革,打造民族地區現代文明生活方式示范區。
16個月過去了,彝區的人居環境、生活質量有了哪些改變呢?
▍“做夢也想不到會有這么好的房子住”
陽光下,墻壁雪白,庭院深深,窗明幾凈,彝家花飾與外墻相得益彰,主臥內茶幾、沙發、電視一應俱全,廚房內兩座灶臺并列而起、碗柜里器具擺放得整整齊齊,洗漱間靠近臥室靜靜矗立,院內的水龍頭靠近大門偏處一隅……昭覺縣普詩鄉四呷村肖家社的爾恩日雜看見現在的家便喜不自禁。
“以前住的是瓦板房,又透風又漏雨,一家五口人,擠在只有60平方的房子里。”“政府補貼2.5萬,自己貸款2萬建的新房”,爾恩日雜說,“現在的房子有120多個平方,三個孩子也都有了獨立的房間,還能經常看電視”。爾恩日雜的女兒阿甘正在看《新白娘子傳奇》,“我喜歡看電視,寫完作業后經常看,”阿甘說。
瑪呷日站在自家新房的門口滿臉笑容,主動提出請記者進家里坐坐,“我家的房子共有6間,臥室有4間,房子通風好。還有廚房、洗漱間,畜圈在家外面。房前屋后種菜”。
寬敞明亮的房間、配備齊全的家具,廚房里還冒著煙,她說在煮東西,“以前都是幾塊磚壘起來煮飯,現在有了灶臺,方便多了。也不用每天去幾里外挑三四擔水了,政府給我們裝了自來水”,邊說邊指向門口的自來水管。瑪呷日說:“做夢也想不到會有這么好的房子住,非常感謝黨和政府。”
四呷村村支書洛古你坡介紹,該村已有55戶、247人搬進了這樣的彝族新居,享受新生活。
▍“全家人都愛講衛生了”
懸生壩村的俄洛阿合今年53歲,手拿用茅草捆綁的掃帚,興高采烈地告訴記者,他現在住四室一廳的新房子,“經常掃地,每天都要掃兩三遍,全家人都愛講衛生了”。
五道箐鄉沙合莫村是普格縣彝區三房改造的試點,村中一座座房屋依山傍水,錯落有致,村里的水泥路寬闊而干凈,距離村口不遠便是廣場,彝族老人們安靜地坐著,憐愛地看著嬉戲的孩子們。漢語和彝語雙語的“富有源自于勤勞,貧窮源自于懶惰”等標語隨處可見。
正在村文化室讀書的阿呷認為“村容村貌變化最大”,“政策好,百姓都愿意融入到新的建設中來”。她說村里還有超市、醫療站、活動中心,家家裝了太陽能,可以經常洗澡。
63歲的米色子達是沙合莫村的致富帶頭人,院子里桃樹、李樹成林,和三面而起的房子相呼應。“能住進這么好的房子,全靠黨的政策好。活了60多歲,日子從來沒有過得像現在這么舒心。”
“以前住土坯房,人和牲畜都住一起,冬天透風,夏天漏雨。”“你看現在,房間又大,又寬敞,廁所和畜圈也分開了。還用上了自來水,看上了電視,公路修到家門口”,說起現在,米色子達總有講不完的話,“縣上出錢幫我們村修寨門,還有廣場。州上和縣里的干部設計好建房圖紙,還拉來水泥、砂石給我們。感謝共產黨,感謝政府。”
喜德縣冕山鎮五合村同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阿色爾且一家三口人,原來住茅草房,“08年修好的新房,添了沙發、電視等”,他邊說邊帶記者參觀廚房、待客室、洗漱間,“洗衣粉、臉盆、牙膏、牙刷都是政府發的”。說起現在的狀態,阿色爾且抑制不住的激動,“憑一己之力難以完成,多虧政府安排得巴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