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價穩,人心才穩、社會才穩;物價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影響全局的政治問題、社會問題。
“通貨膨脹”,這個在中國經濟史上屢次出現的名詞,如一團烏云般再次籠罩在中國大地上。
▌“漲時代”刺痛總理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就是CPI,在一路攀升中不斷刺激著人們的神經:6月份月度同比上漲6.4%,7月份月度同比上漲6.5%……
一年多來,經常有人發出“除了工資和股市不漲,其他什么都漲”的感慨。
從“豆你玩”、“蒜你狠”到“糖高宗”,再到電價、水價、油價的紛紛上調,再到“瘋狂的豬肉”,還有久控不下的樓市,讓各地居民感到生活成本的增加“無處不在”。
早在去年12月26日,溫家寶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參與特別節目《重返災區——中國之聲溫暖行動》時,有深圳網民提問:今年最讓老百姓神經繃緊的就是“物價”,年終盤點十大熱詞里就有一個叫“漲時代”。
溫家寶回答說:“網友同志,你的一番話刺痛了我的心。確實最近一段時間全國物價上漲,中低收入者在物價上漲的情況下他們的生活就顯得更為困難。在這種情況下,中央已經采取了16條措施,現在看,我們完全有能力控制物價的總水平。”
2011年伊始,歷時1個月的“漢語盤點2010”活動揭曉,“漲”字排名第一,獲選年度國內字。人們選“漲”,主要表達了對物價上漲的強烈感受:菜價漲、米價漲、油價漲……
物價既反映宏觀經濟運行,又直接影響百姓的衣食住行,是民眾感受的“溫度計”。雖然說物價波動是一種正常的經濟現象,但是物價過高、漲速過快,就會造成百姓生活壓力過大、心里不安,甚至會引發恐慌。可以說,物價穩,人心才穩、社會才穩;物價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影響全局的政治問題、社會問題。
“通脹就像只老虎,如果放出來就很難再關進去。”3月14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人民大會堂三樓金色大廳會見中外記者時如是說。此時,政府已將2011年度CPI調控目標定格在“4%左右”。
但時至今日,“老虎”仍在橫行,為時已逾一年。
▌物價“節節升高”為哪般
為什么物價上漲這么快?
成本上升影響。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資源消費需求持續增加,各類資源性產品價格不斷升高,并引起勞動力、土地等價格相應上漲,而這些生產要素是計入生產成本的,其價格上漲也最終體現到了商品價格中。
輸入性影響。當前,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聯系日益緊密,世界經濟對我國發展的影響不斷擴大。其中,棉花等大宗商品對外依存度較高,國際市場的“風吹草動”會影響國內市場。例如,2011年2月25日,國際期貨市場的大豆、棉花價格,一年內分別上漲了46.1%、126.4%,直接推升了國內相關商品價格。美國實施新一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加劇了國際大宗商品漲價趨勢。
自然災害影響。這兩年,極端天氣現象較多,從西南冬春連旱到中東部持續低溫,從南方多次暴雨和臺風到北方小麥主產區冬春連旱,長江中下游還先后遭遇干旱和洪澇,可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這給許多農產品生產帶來很大困難,加劇了供需矛盾。
流通環節影響。目前我國糧食、蔬菜等農產品生產正逐步向優勢區域集中。山東、河北、河南三省蔬菜產量占全國產量近40%,海南反季節蔬菜有78%銷到外地。這種區域結構變化,是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的必然結果,但也需要多環節、長距離的流通,勢必增加成本。特別是自然災害多發,增加了運輸困難,推動了物價上漲。
流動性影響。近兩年,我國貨幣信貸供應規模擴張較快,2009年和2010年的銀行新增貸款規模分別為9.59萬億元和7.95萬億元,加上境外“熱錢”流入,流動性持續充裕,加大了物價上漲壓力。
投機炒作影響。由于市場秩序不規范,部分游資借勢、借題炒作,客觀上炒高了某些商品的價格,主觀上強化了市場漲價預期,成為物價上漲的重要推手。
▌中國式“打虎”, “組合拳”該怎么打
物價上漲牽動著百姓的心。這一輪物價上漲,食品漲價最為明顯,約占全部漲價因素的70%,如大白菜、西紅柿、豬肉的銷售價格大幅上漲。民以食為天,頓頓都要吃飯,食品漲價老百姓感受最直接,反映自然強烈。調查顯示,2011年第二季度,有68.2%的人認為物價“高,難以接受”。
那么,政府要保持物價穩定,究竟該怎么應對?如何打通脹這支“老虎”?“組合拳”又該如何實施?
保供應:增加供給穩物價
俗話說:物以稀為貴。這揭示了一個經濟學原理:供求關系決定價格。供不應求,商品價格就會上漲;供大于求,價格就會下降。只有保障商品的充足供應,價格穩定才有堅實基礎。
當前,我國主要工業品總體供大于求,農產品供求基本平衡。但農業生產基礎比較脆弱,一定程度上還是靠天吃飯,農產品供應的變化容易引起價格波動。近些年,我國幾次幅度較大的物價上漲,幾乎都與農產品漲價有關。如2008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月度最高漲幅達8.7%,主要就是受豬肉價格上漲影響。這輪物價上漲也不例外,如2010年突出表現為蔬菜價格上漲,最近幾個月豬肉價格上漲又推動物價達到新高。
農業豐,百姓安;糧價穩,百價穩。在我們這樣一個13億多人口的大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立足國內保障供應始終是頭等大事。中央明確提出,穩定物價關鍵要扶持農業生產,堅決落實“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千方百計確保農產品供應。
暢流通:降低成本穩物價
2010年9月8日,走了525公里后,一批芹菜通過公路從山東運到了上海,經批發市場、二級批發市場、農貿市場等環節“多級跳”后,擺上零售攤位,價格也從每斤0.3元漲到3元,漲了整10倍。芹菜“瘋狂漲價之旅”,揭示了流通成本推動物價上漲的玄機。
流通,是商品從生產通往消費的橋梁。在這一過程中,會產生相應的費用和損耗,而這些最終會計入價格,由消費者負擔。現在城市消費的農產品大都來自全國各地,這豐富了百姓餐桌,但過高的流通成本也推高了價格。
事出必有因。具體來說,流通成本高,主要在于:一是環節多,二是損耗大,三是經營負擔重,租金、攤位費、進場費近年來大幅上漲。
因而,降低流通成本,應著力做到“三減”,把省下來的錢讓利給農民和消費者。“三減”的具體內容則包括:產銷對接,“減環節”;完善設施,“減損耗”;降低費用,“減負擔”。
強監管:規范市場穩物價
“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棉里針”、“糖高宗”……2010年這些熱詞頻繁見諸網絡報端,反映了一部分農產品價格畸高,也折射出市場投機炒作的瘋狂。以最先“躥紅”的大蒜為例,曾有媒體報道其批發價兩年上漲了100倍。
這種價格的瘋漲,背離了價值規律,扭曲了市場供求關系。良好的市場秩序,是保持物價穩定的重要條件。要狠打擊,堅決查處價格違法行為;嚴監審,強化政府定價商品的價格監管;促公開,推進價格信息透明化。
增補貼:雪中送炭惠民生
同樣是漲價,不同群體的感受不同。漲價沖擊最大的往往是困難群體,因為在他們的消費支出中,食品所占比重較大。可以說,他們的生活受物價上漲影響最深,也最需要給予幫助。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還有一個比較龐大的困難群體。其中,城市低保對象、農村低保對象、優撫對象、農村五保供養對象、領取失業保險人員等,就有近9000萬。化解物價上漲給百姓帶來的影響,最迫切的就是為這個群體排憂解難,保障他們的生活不因物價上漲而下降。
針對困難群體,要做的就是:及時發放補貼,提高救助標準,建立聯動機制。(本刊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