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帳篷新生活到“9+3”免費職業教育,從大骨節病、包蟲病防治到“三房”改造,抓住民生,就抓住了民族團結進步的核心內容,就抓住了民族團結進步的關鍵。
我省是民族大省,是全國第二大藏區、最大的彝區和唯一的羌區,在全國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近年來,省委、省政府為推進藏區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推進彝區跨越式發展,作出了重大決策部署,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工作的根本落腳點和出發點。
目前,藏區“三大民生工程”取得了階段性重大進展,彝區“三房”改造任務基本完成,被民族地區廣大群眾稱之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8月18日,黨刊記者專訪省民委主任敬全林,為您揭秘這些“工程”背后的考量。
▍“民心工程”,一步跨千年的深遠意義
記者:敬主任,您好!在做本期“走進三州看變化”的特別報道時,黨刊記者深入甘阿涼地區采訪,親眼見證了我省民族地區從落后走向進步、從封閉走向開放“一步跨千年”的巨大變化。請您解讀一下,這些變化發生的背景。
敬全林:四川是民族大省,是全國第二大藏區、最大的彝區和唯一的羌區。民族地區面積30.5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62.9%。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全省少數民族人口490.8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6.1%。
四川民族地區尤其是藏區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藏區地處川、藏、青、甘、滇五省區結合部,是內地連接西藏的重要通道,自古就是“民族走廊”和“治藏依托”,歷史上就有“治藏必先安康”之說,是反分裂、反滲透的前沿陣地。
同時,四川藏區地處長江、黃河流域上游及各大支流地帶,既是長江、黃河和各大支流的重要水源涵養地,也是全國全省生態保護和建設的重點地區,有豐富的水能、礦產、旅游、農牧等自然資源,開發潛力巨大。
但由于自然、社會、歷史等原因,從橫向比較,民族地區發展仍然落后,截至2008年,藏區有10萬戶、50萬牧民無定居房;涼山州2008年還有8萬戶、36萬貧困少數民族群眾居住在木板房、石板房和茅草房中。
近年,四川著力實施藏區“三大民生工程”和彝區“三房”改造行動,這對于推進民族地區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加快推進“西部經濟發展高地”建設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2010年,我省民族自治地區已實現生產總值1102.6億元,增長17%,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9個百分點;實現地方財政收入101.6億元,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高6.3個百分點;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4124元,增長16.5%。
▍ 帳篷新生活,邁向科學與文明
記者:牧民定居行動改變了藏區群眾“流動遷徙,居無定所”的窘況,這只是表象。如果從深層次看,牧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似乎也在隨之變化。
敬全林:的確是這樣的,牧民定居行動計劃已經顯現出了多方面的效應。建成的牧民定居房和配套公共基礎設施,明顯提高了牧民生產生活條件和牧業經濟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科學、文明的生活理念開始形成,財富積累意識不斷轉變,商品意識不斷增強;牧區經濟增長方式開始發生變革,逐水草而居、靠天養畜的傳統生產方式正逐步轉變,分散、粗放的畜牧業正向家庭牧場集約生產轉變。特別是基層公共服務盲區不斷消減,文化教育、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公共服務均等化、優質化進程加快,使基層組織和政權建設得到加強。
記者:在定居行動外,政府同時照顧了游牧群眾“逐水草而居”的需要,據調查,此次工作的滿意度較高。當初,怎么會想到這么做的——應該說這是很費力的一項工作。
敬全林:大家知道,在藏區,游牧民群眾的生產方式是依靠天然草場,依水草而居。夏季舉家遷移到高原的草地去放牧,夏季過后回到冬草場,能夠避風,生產方式決定了他們的生活方式。為了保護他們的生產習慣,尊重民族的風俗、文化,我們在搞定居點的同時,還要適應他們的生產方式,因此就搞了帳篷新生活運動。
過去牧民游牧,用的是牛毛帳篷,住在里面,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牧民群眾晚上席地而睡,所以就對身體造成很大的損害,大骨節病、風濕病等等很多。
為了解決生產中碰到的實際困難,我們給每家每戶發了一頂帳篷,同時設計配備了九件游牧時候方便生活的設施,比如說床、櫥柜、桌子、凳子、照明設施,現在還給他們配了移動式的太陽能電視,使他們在放牧的時候,能夠過上現代文明的生活,和城鎮定居點生活水平一樣,享受到政府公共服務。
▍“9+3”,讓藏區的孩子都成才
記者:在我省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上,有一個專用的數字已經逐漸被大家熟知,那就是“9+3”,在九年義務制教育上再做加法,為什么加,怎么加?
敬全林:我們過去實施民族地區的教育發展十年行動計劃,只到義務教育階段。但是初中上不了高中的,高中上不了大學的,這一部分學生沒有專業技能,就不能很好的就業。從2009年開始,我省在內地挑選85所最好的職業學校,把藏區沒有讀上高中的、沒有讀上大學的畢業生,招入到內地職業學校,設置很多專業,讓他們自愿選擇,學習專門的技術。為此,財政在2009、2010年兩年投入4.4億元,招收學生2萬名,并且實行特殊政策措施,對藏區學生免除費用。
為什么叫“9+3”呢?九年義務教育結束過后,有三年的職業教育。一開始在內地,第二年開始就業實習。第一批學生明年就要就業,從目前來看,這批學生通過在職業學校三年的學習培訓,不但學到了技術,而且在社會經驗、政治思想等方面都有很大的進步。
▍多措并舉,大骨節病、包蟲病不再肆虐
記者:說到藏區,既有“9+3”這樣讓人欣慰的詞,也有一個聽到讓人很揪心的詞,就是您前面提到的大骨節病,黨刊的讀者非常關心這個問題,現在藏區大骨節病的防治情況是怎樣的呢?
敬全林:大骨節病對于藏區牧民群眾身體損害很大,是一個難題,到目前為止,由于科學技術等方面的原因,對發病機制是什么,還不完全清楚。因此政府做了專門的規劃,采取綜合的措施來解決這個問題。第一,把現有的大骨節病嚴重的病人,集中到一個區域進行治療。第二,換糧。由于土壤的原因,吃當地的糧,有可能是導致大骨節病的一個因素之一,因此,每月把外地非病區的糧食運到大骨節病地區,以解決病源的傳播。第三個措施是把大骨節病地區的人遷移到非病區去,建立定居點,包括生產生活設施配套,慢慢遠離大骨節病地區。到目前為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特別是遷移到非病區去的孩子,現在發病的幾率非常小。
▍彝區的跨越,從“三房”到“新寨”
記者:在涼山州,木板房、茅草房、石板房并稱為“三房”,因其破舊、低矮、潮濕,那里一度是貧困的象征。到現在,“三房”改造是否已經全部完成?
敬全林:涼山彝區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貧困人口多、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截至2008年,全州仍有8萬戶、36萬貧困少數民族群眾居住在“三房”中,人畜混居,衛生條件極差。省委九屆六次全會將彝區“三房”改造行動列入全省扶貧開發重點,要求在2012年前基本解決彝區“三房”改造問題。通過三年的努力,這8萬戶居住條件已經全部得到了改善。他們搬進了寬敞明亮、墻壁雪白的房屋。彝族群眾用彝語發自內心地說:“共產黨瓦幾瓦,人民政府瓦幾瓦”,就是說現在共產黨太好了,人民政府太好了,黨的政策太好了。
記者:彝區“三房”改造,不僅是住宅上的改造,更是整個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轉變。
敬全林:是啊,這一行動,極大地改善了彝區60多萬貧困群眾的居住條件,同時也推動了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轉變,更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這一工程成為涼山彝族群眾最擁護、最滿意、最暖心的民心工程。昭覺縣四開鄉日歷村村民吉史阿依看著改造后的新房通風采光、地面硬化、有廚有廁、人畜分居,他十分感慨:“原來家里窮,房子破爛自己也沒得辦法,還是人民政府的政策好,給我們建房物資,幫助我們貧困戶修新房,感謝人民政府,感謝共產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