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書記劉奇葆形象地把加強川渝交流合作比喻為“談戀愛”、“結婚”,就是希望川渝兩地要打破行政區劃,充分利用兩地區位優勢、資源優勢、產業優勢,加強雙方基礎設施對接、要素互動共享和產業分工合作,形成“1+1>2”的聚合效應。
省委書記劉奇葆在四川省貫徹實施《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暨規劃建設天府新區工作動員大會上指出,我們鼓勵各市縣放膽放手與重慶加強合作,合作越深越好,成效越大越好,不僅可以“談戀愛”,還可以“結婚”。
那么,毗鄰重慶的前沿地區如何從“戀愛”到“結婚”呢?
廣安:要做最佳配角
有著這樣一組數據:廣安市有數百戶企業為重慶生產上、下游產品,約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30%;到廣安市觀光旅游的游客中,60%來自重慶;廣安市銷往重慶的農產品約占其對外銷售的80%。
為什么廣安會吸引重慶企業紛至沓來?
這源于廣安的3大優勢——與重慶山水相連、文化相通、經濟相融的地緣優勢;水、陸、空無縫對接的交通優勢;礦產和旅游資源豐富的資源優勢。
廣安市長侯曉春認為,重慶本身面臨產業升級的壓力,許多勞動密集型產業需要外遷。承接產業轉移,實現渝廣產業互動,促進廣安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給重慶開拓了更寬廣的經濟“腹地”。
“廣安經濟總量較小、實力相對較弱,要想依托重慶跨越式發展,必須科學利用重慶大產業、大企業、大市場的溢出和擴散效應,建立穩定的協作配套關系;而重慶大項目的規模、深度和綜合開發,又必然依托周邊廣大腹地的強力支撐,這將有助于形成兩地產業錯位發展、合作共贏新局面。”廣安市委書記王建軍表示,這次動員大會上省領導鼓勵毗鄰重慶周邊地區放膽放手與重慶加強合作的講話,堅定了廣安發展“配角經濟”的信心和決心,廣安將繼續推進圍繞重慶的工業配套基地、特色農產品供應基地、休閑度假旅游基地建設,打造成渝廣錯位發展、互惠共贏的樣板。
內江:讓內江變“外江”
時空距離:成都←(172公里)-內江-(168公里)→重慶。
在成渝經濟區的規劃圖上,40多個城市環繞的中心,是內江。
如何把握住歷史契機,在激烈的競爭中突圍而出,與其他城市的發展形成差異化?對此,內江市委書記唐利民表示,內江的發展絕不一味求同,而是結合當地實際,錯位發展,服務成渝。“十二五”期間,該市規劃出了電子信息、汽車配件、新能源、再生資源、綠色食品、釩鈦基地等六大產業,“像酒類和化工這些內江不擅長,也不適合的產業,我們基本上都不涉及。只有與區域內其他城市,尤其是川南地區的城市形成差別,才能夠快速地發展。”
作為承載企業及項目的平臺,內江工業園區已達33.6平方公里,工業化率上升至56%,躍居全省第二位。目前,該市七大工業園區,已形成“一園一業主、各自有特色”的模式。
唐利民說,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內江要率先搶占平臺資源,主動融入區域合作,讓內江變成“外江”。同時,以扎實推進成渝客專、321國道等重點工程為重點,盡快融入成渝半小時經濟圈,以配套發展機械汽(摩)配件、電子信息、食品飲料等產業為重點,提高產業協作水平,打造成渝經濟區現代產業集聚區。
達州:做好“專”與“配”
行政規劃上隸屬四川,但商貿活動卻與毗鄰的重慶非常親密,開會跑成都,商務跑重慶成為達州人的一大特性。
達州與重慶山水相連,無論在傳統習俗、歷史文化、地緣關系、風土人情,還是在經濟交往等方面,都有著深厚的淵源。達州市7個縣(市、區),就有5個與重慶毗鄰;210國道、318國道,襄渝鐵路、達萬鐵路、達渝高速公路、渠江航運,把達州與重慶兩地緊緊相連。近年來,隨著兩地交往日益頻繁,達州作為重慶經濟協作區的成員,引進重慶的投資額迅速增長。
達州市委書記焦偉俠說,達州積極融入重慶,在新興工業發展上,主要做好“專”與“配”兩個特色。所謂“專”,就是發揮達州自身的工業優勢,強調專業性,比如達州的天然氣化工及新能源業具有比較優勢;所謂“配”,就是為重慶的主導工業當好配角,配套服務,比如為重慶的汽車制造業配套、為電子工業配套等。達州在“突出東向、強化西向、開拓南向、加強北向”的開放格局中,將加強與兩江新區市場對接,錯位發展、配套發展,在農副產品供給、能源供給、汽摩配套、商貿物流協作方面形成優勢,打造成渝經濟區東部配套產業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