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562;成都:創意無處不在
以成都東漢崖墓出土文物為創意,具有濃厚本土文化特色的“擊鼓說唱俑聲納音響”、專門服務老人的大屏幕大按鍵老人手機、背心造型的手提袋、長腳蜘蛛形的榨汁機……行走在成都錦江區“紅星路35號”文化創意產業園內,新潮前衛的創意品不僅賞心悅目,也頗具實用性。
“到這里來逛逛,不僅能感受到各種新奇創意本身給人帶來的驚喜,而且能夠使人建立起本土文化融入高科技創意產品的地域認同感。”在這里買了一套“擊鼓說唱俑聲納音響”的四川大學數學學院教師梁嚶之說。
在這座原本以舊廠房改造的獨特“倒金字塔”造型的建筑里,“創意”和“成都造”成為入駐機構取得成功的兩大關鍵詞。
“作為成都首個創意設計產業園區,‘紅星路35號’不僅使浪尖、嘉蘭圖和洛可可等中國工業設計的三大巨頭悉數入駐,而且在挖掘本土文化資源的旅游經濟價值基礎上,讓藝術品找到了新生命,使工業設計也找到了生根成都的土壤。”“紅星路35號”成都文化創意產業園負責人李姝說。
近年來,成都已初步形成以園區化、樓宇化為載體模式,以重大產業項目為帶動,以骨干企業為支撐,傳媒、文博旅游、創意設計、演藝娛樂、文學與藝術品原創、動漫游戲和出版發行等行業快速發展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格局。寬窄巷子歷史文化保護街區、錦里民俗文化街、三圣花鄉文化產業創意基地、濃園藝術村……放眼全域成都,這樣文化創意產業的亮點并不少,而“成都東村”的橫空出世,更是改變了國內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普遍采用的“布點”方式。
在去年的第十一屆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上,成都市宣布一次性拿出41平方公里土地,集中規劃聚集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如此魄力和支持力度,堪稱文化產業發展的“大手筆”。
“據我所知,像成都東村這樣大面積和規模的文化創意產業新城,在全國都是開先河!”成都市投促委副主任陳兵說。
“東村文化創意城本身就是個偉大的創意!”“‘城市中的城市’理念非常符合成都的文化氣質與氛圍,同時也很契合國際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趨勢。”以著名設計大師莊惟敏教授為首的清華大學設計集團和英國著名設計大師查理·薩澤蘭高度評價“成都東村”的價值。
韓國SK集團和保利集團分別與“成都東村”簽下總投資為254億元的文化產業項目投資大單,為東村這個尚在規劃的文化新城注入產業的活力,一座獨具成都文化特色、又帶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創意新城正在成長,西部文化產業新高地正在崛起……
成都市文產辦預計,到2015年,通過引進行業龍頭企業、實施重大項目和建設基礎設施,成都東村的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將超過40億元,稅收貢獻達到10億元左右,成為“西部第一、國內領先”文化創意新城;到2020年,通過完善產業鏈,建設復合性的產業組團,“成都東村”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達到115億元,稅收貢獻達到25億元左右,建成“中國一流、國際知名”的文化新城和創意之都,成為“中國文化創意產業鼎立之城”的有力支撐。
“如今,創意設計理念已經融入到了成都的每個角落,整個城市彌漫了濃郁的創意設計氛圍,無論是現代的,還是古代的,都能夠恰如其分地融入到生活中。”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彭東煥說。
按照目前成都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現狀和趨勢,成都將形成“四片兩區一帶多點”的文化創意產業空間格局。其中,“四片”是:紅星路片區,紅光樓片區,紅牌樓片區,浣花片區。而“兩區”是,南部新區,依托“國家動漫游戲產業振興基地”發展動漫游戲業;東部新城,發展文化科技、數字電影、演藝娛樂、文化旅游、體育休閑產業。
此外,成都還將重點發展“198”文化創意產業帶,依托文化科技產業園、音樂小鎮、三圣文化創意基地、數字出版產業園、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公園、兩河森林公園、大熊貓生態園等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發展動漫游戲、時尚音樂、演藝娛樂、文學與藝術品原創、數字出版、創意設計、文化旅游等文化創意產業。
據成都市相關負責人介紹,按照規劃,2009-2012年,全市文化創意產業要實現增加值年均增長18%以上,把成都建設成為“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鼎立之城”;2015-2020年,通過“四基地”(全國領先的數字內容產業基地、文博旅游基地、創意設計基地、出版發行基地)和“兩中心”(中西部演藝娛樂中心、文學與藝術品原創中心)建設,使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達到6%,將其培育成為成都支柱產業。
#61562;休閑創意,“農家樂”也有新境界
走進全國第一個創意農家鄉村別墅體驗中心——成都郫縣唐昌鎮戰旗村,你會被這個充滿田園牧歌式生活情趣的中國創意農業村落深深吸引。
漫步在戰旗村的創意農業觀光園內,一個個蔬菜盆景長勢喜人。清新的空氣、泥土的氣息、寧靜的環境、優美的風光、純樸的民風、有趣的民事活動,農業美學使人獲得了審美享受和情感升華,從而進入到歡快喜悅的狀態。觀賞養生蔬菜、認養盆景、采摘水果、住宿農家別墅、品農家飯、體驗農事,感受創意農村生活方式的魅力。這個鄉村優美農家的創意生活,讓許多城里人頓生羨慕。
以“自然之美、城鄉一體”為核心理念的世界現代田園城市建設,在這里得到充分的詮釋。
在成都,“農家樂”的休閑旅游方式起步早,布局范圍廣泛,龍泉山、三圣鄉、徐家林盤……在山地、淺丘和平原,“農家樂”以不同的內涵創造著多種經營形態,而共同的盈利之本均指向一個關鍵詞——休閑。
對此,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新聞傳播研究所所長張立偉認為,創意創在根本處,即選準產業著力點,只要根據現實,找到與城市特征相符的切入點,產業就容易在城市生根,服務于城市又增光于城市,與城市發展相得益彰。而成都的著力點應該首選休閑創意。
“站在2011年回首2006年,我們會發現,休閑,是中國變化最迅猛的幾大領域之一。當休閑大潮到來,開發在先、人才濟濟又擁有知識產權的成都休閑創意,就可能‘萬面鼓聲中,弄潮兒向濤頭立’。”張立偉說。
#61562;創意,締造“無中生有”的旅游奇跡
薄如蟬翼的絲綢上,繡著美妙的蓮花觀音——第一眼看到“觀音繡”,不少人稱贊遂寧市安居區這個旅游特色商品開發得好,“有創意”。
在遂寧,廣德和靈泉兩古寺是傳說中的觀音朝覲圣地,而周圍鄉村的農婦會繡花——二者整合起來,扶持繡娘開繡坊,便有了“觀音繡”。
安居區將“觀音繡”與鄉村旅游相結合,使之成為新農村建設中的一大支撐產業,已發展繡坊10個,培訓繡娘200多人,一幅繡品可賣到200至2000多元,產品很受海內外游客歡迎。
“資源無所不在,關鍵是有沒有發現資源的眼光,以及將資源轉化為產業的創意。”遂寧市政府負責人表示。
曾經,遂寧羨慕別人的“無煙工業”賺了真金白銀,嗟嘆自己沒有名山大川,發展旅游業缺乏資源基礎。盡管資源不富集,起步較晚,但遂寧在實踐中已“觸摸”到了創意、創新、創造對旅游產業的升值作用。
遂寧旅游產業始于一個創意“中國死海”,即把工業鹽鹵池轉換成體驗式的“海水漂浮”。2002年,遂寧人將默默無聞的鹽鹵資源“點化”為旅游資源,人工打造的景點中國死海應運而生。死海一亮相,就贏得游人追捧,成為遂寧旅游“無中生有”的開篇之作,省委、省政府領導高度贊揚:“遂寧的‘中國死海’旅游項目,是一個充分利用地方資源開發旅游比較成功的案例。一下就把遂寧的知名度提高了,把旅游業和其他相關產業都帶動起來了。”
一個創意,讓大英縣聞名遐邇。隨后,民間觀音文化轉變成中國“觀音故里”,亂石裸露的“河床”轉變成秀美的“城市湖泊”,丘區“小山溝”轉變成“中華侏羅紀公園”……一個個創意,轉變為了一個個延攬真金白銀的旅游項目。
遂寧川中旅行社經理王溢說,過去到“死海”玩耍的游客,多是當天返回,“現在我們推薦漂死海、拜觀音、游禪林、賞宋瓷、觀仙畫、探古鹽井……游客很樂意住下來慢慢游。”
放眼“十二五”開局之年的遂寧旅游產業,從迎春觀音大廟會以3200萬元的收入完美收官到鄉村旅游節的盛裝歸來,從總投資30億元的中華侏羅紀景區項目塵埃落定到國際品牌“港中旅”的強勢入駐……創意的巨大驅動力,正在改變著一座城市的生態,也許正指引著未來發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