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管你信不信,最近一個時期在公眾中流行的兩句口頭禪“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這是一個奇跡”居然都來自于中國最早培訓的號稱“黃埔一期”的資深發言人、曾經的鐵道部新聞發言人王勇平。
“應該說在當時的輿論氛圍下,一個新聞發言人能夠不回避,能夠坦然面對記者前所未有的逼問,沒有怒發沖冠離席而去,已經相當不錯了。然而由于缺乏媒體的從業經驗和傳播素養,也犯了一個資深發言人不該犯的低級錯誤,沒有體現發言人在媒體和公眾之間的橋梁作用。”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史安斌,算得上王勇平的老師,作為2003年國務院新聞辦主辦的“全國新聞發言人培訓班”的主講教授,對于新聞發言人在中國的困境,他心知肚明,王勇平絕不是個例,正是目前中國發言人現狀的集中體現。
#61562;新聞發言人類型匯總
從2003年國務院新聞辦主辦的“全國新聞發言人培訓班”開始,我國的政府新聞發布制度基本建立起來了。但也有好事者將中國的發言人進行了歸類。
無可奉告型:雖然是部門或企業的發言人,但往往一問三不知,對政策對狀況都不清楚。本來新聞發言人突破了以往官員“訓誡”式的角色定位,通過與記者進行平等對話,能夠起到“潤物細無聲”的傳播效果,但事與愿違,很多新聞發言人面對記者的提問都是三緘其口,口頭禪都是“無可奉告”。2010年4月,重慶市政府新聞辦主任表示,如果新聞發言人說“無可奉告”,將追究責任。
大包大攬型:在中國的體制下,新聞發言人知道的東西有限,并非事事清楚,有的發言人錯誤地認為,出了什么事情自己的任務就是去堵槍眼,去轉移視線,去替人受過,大包大攬,什么責任都自己扛,有著“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奉獻精神。但事實上,“犧牲小我”并不能“成就大我”,而往往是一損俱損。有辨識力和媒介素養的公眾,可以區分發言人個人的失誤與其所代表的團體的“口徑”。
照本宣科型:事先準備好臺詞,不分場合不分對象照本宣科。比如央視連線抗洪前線,面對主持人關于決口有多大、群眾轉移情況的詢問,江西防總辦副主任平其俊充耳不聞,先后介紹了國家防總副總指揮、水利部部長、國家防總秘書長、水利部副部長、江西省防總副總指揮的重要指示。其間主持人兩次打斷、再三詢問,平其俊依舊對著事先準備好的稿件大念特念,可謂以不變應萬變。
自我辯護型:曾經鬧得轟轟烈烈的霸王洗發水的“二惡烷”事件,發言人一直強調二惡烷是整個行業都存在的現象,并非“霸王”獨有。而實際上公眾所關心的只是對消費者構成何種危害,他們并不關心行業里的種種“潛規則”。“霸王”的這種表態,忽視了對消費者權益的考慮,只是一味地撇清干系,難怪會一波不平一波又起。
報喜不報憂型:這是大多數單位的習慣做法。碰到自己需要宣傳的好事就大書特書,而記者一問起負面新聞就面露難色,推三阻四,冷若冰霜,甚至視媒體為大敵,抱怨記者嗅覺敏銳,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
惱羞成怒型:當一名記者問身為全國政協委員的某省政協主席怎么看待官員財產公示制度時,這位委員先是說:“很遺憾,我對這個問題沒有研究。”在記者的追問下,他竟反問記者:“為什么不公布老百姓的財產?那些企業老板的利潤為什么不向工人公布?”類似這樣的惱羞成怒如“你是哪個單位的”、“你在替誰說話”,我們也經常聽到。
感情錯位型:有的新聞發言人本末倒置,不以人為本,在重大傷亡現場不首先發布人員的傷亡,而是夸夸其談救援人員的英勇行為。還有的發言人面對火災、礦難等重大事故時,喜形于色,大談由于領導重視措施得利,局面已得到基本控制,沒有表現出起碼的悲天憫人。
#61562;亟需正式新聞發言人
人民網成立了一個新聞發言人俱樂部。負責人杜登斌告訴記者,相對于政府的新聞發言人來講,企業更需要自己的發言人,因為對于政府的一些報道還容易統一,但對于處于危機中的企業來說,一著不慎就是滿盤皆輸。今年3月以來,雙匯集團因為瘦肉精的問題遭遇到了極大的危機,此時人們才發現,這么龐大的公司長期以來竟然沒有一個正式的新聞發言人。
目前我國政府部門的新聞發言人大體上有三種來源:一是主管領導,如有的地方要求出任新聞發言人的必須是該部門的“二把手”;二是秘書長和辦公廳主任的“總管式”人物;三是宣傳部門的負責人。其中第二類人選是各級政府部門新聞發言人最主要的來源。選擇以上三類人員從總體上說是符合中國國情的,也基本能夠滿足現階段對新聞發言人的要求。但從長遠看,其缺陷是顯而易見的。這三類人員大都是官員出身,鮮有媒體的實際工作經驗,往往剛剛培訓出來,干了沒兩年,就提拔了,轉崗了,這樣又要從零開始。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公安部的新聞發言人武和平在一篇文章中這樣描述自己的職業。的確,作為新聞發言人,應該為自己所從事的職業感到驕傲,這是一個能夠讓信息更加透明,讓公眾了解到更多真相的工作。(宗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