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河北省社會科學院在《關于2011年招聘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有關情況的說明》中首度證實,被招錄者李娜確系該院《經濟論壇》雜志社社長李現科的女兒。同時《說明》指出,經調查組調查核實,該院2011年事業單位人員招聘工作沒有發現暗箱操作與違規違紀問題。(8月15日《中國青年報》)
看到這樣的“蘿卜招聘”新聞,相信許多人已經見怪不怪了。原因何在?從近年來媒體的頻繁曝光來看,“蘿卜招聘”已成為當前公務員招聘與事業單位招聘的一塊“唐僧肉”,紛紛被“惦記”與“模仿”。正因為如此,“蘿卜招聘”這一現代鬧劇在許多地方“你方唱罷我登場”,不僅成為招聘的一大“怪狀”,還成了社會的一大“頑疾”。
河北省社會科學院招聘人員,勝出者為該院《經濟論壇》雜志社社長的女兒,筆試成績遙遙領先者卻被告知面試成績占60%,以0.08分之差敗北。且不論此次招聘是否存在暗箱操作與違規違紀問題,僅就0.08分的差值來說,不得不讓人產生疑惑,如此精確的分數計算是如何出爐的,又是按照何種考核標準精確到小數點后兩位?
與以往的“蘿卜招聘”相比,河北省社會科學院的此次招聘顯然還不夠“雷人”,比如2010年12月,湖南冷水江市人事局長曹長清向市委市政府打報告,將自己還未畢業的兒子安排到市財政局工作,報告還得到了該市主要領導的親筆批示,同意并予以安排。2009年7月,廣東省東源縣法院院長徐周定主持法院黨組會議,同意不經考試就招錄自己的兒子徐行為工勤人員……倘若雜志社社長“招聘”自己的女兒屬實,實在算不上多大的新聞,畢竟還參加了考試,并進行了公示,與一些連程序都不走,領導打招呼就“搞定”的“招聘”相比,還是稍微有些“進步”。不過,不管是何種形式的“蘿卜招聘”,其本質都一樣,不僅踐踏了社會的公平正義,更損害了政府部門的形象。
“蘿卜招聘”表面上看似無傷大雅,實際上卻容易引起公眾的仇視心理,成為社會矛盾積累的“導火索”。因此,治理“蘿卜招聘”必須要下“猛藥”。首先,對于“蘿卜招聘”事件涉及的當事人必須嚴厲懲處,不妨建立“黑名單”,一旦發現,在以后的招聘中永不錄用,采用“終身制”從根本上起到震懾作用。其次,必須完善相關的招聘制度,招聘過程需做到全程公開,并接受公眾和媒體監督,變“暗箱招聘”為“陽光招聘”。再者,對“蘿卜招聘”背后存在的權錢交易、公權濫用、瀆職等行為必須一查到底,讓相關官員受到丟烏紗帽、蹲牢房的嚴懲,徹底鏟除“蘿卜招聘”身后的土壤。如此,方能夠使公平正義的陽光得以灑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