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袤的牧場上,定居房猶如散落人間的瑪瑙鑲嵌在碧玉中,點綴著美麗的草原。定居后的牧民,在生活的磨礪和文明進程的洗禮中華麗轉身。
牧場上的風在7月的艷陽中也變得和煦,嫩嫩的綠草在鮮花的掩映中青翠欲滴。如火如荼的牧民定居建設熱潮中,康巴牧場不再只是游牧的場所,牧場更不僅只是帳篷的所在。廣袤的牧場上,定居房猶如散落人間的瑪瑙鑲嵌在碧玉中,點綴著美麗的草原。定居后的牧民,在生活的磨礪和文明進程的洗禮中華麗轉身。
新龍縣拉日馬牧場在細雨過后逐漸放晴,如洗的天空飄著朵朵白云,猶如仙女掩面的絲巾輕輕拂過,鳥兒雀躍,更似為天籟合拍一曲絕唱。定居牧民已經在自己的新家園中開墾新希望,經營好生活。
▍益多:自己裝修開茶樓
牧民益多花費20余萬元精心打造的“牧場茶樓”,經過半年緊鑼密鼓籌備、裝修、別出心裁的設計后,終于在扎宗一村定居點開張營業。經過60多天的經營,他臉上的笑容更加證明了自己選擇的正確。
多年前的益多生活在扎宗二村的牧場上,家里有幾十頭牛,一家人一年四季都在牧場山頭上辛苦翻越,由于身體一直都不好,每到冬夏牧場搬遷時節他都會萬分惱火。
得知牧民定居政策后,他毅然決定賣掉所有的牲畜到海拔更低、條件更好的扎宗一村生活。初到新地方,他也曾躊躇徘徊:“長期生活在牛場上,沒有一技之長,該怎么辦?”一個偶然的機會,他靈機一動,“把茶樓開到牧場上,牧民也一樣可以在茶樓里聊天談生意。”想到就做,他一連幾天細心學習茶樓的經營模式,并結合定居點的實際設計了自己的茶樓。
拉日馬風景秀麗,游客頗多。益多不僅把生意做到左鄰右舍,還吸引了廣大游客:一樓的各房間是自己的居家場所,二樓的大廳是一個環繞四壁的藏床組合,上面鋪滿了柔軟的墊子和氆氌,專門接待游客,旁邊的茶樓全是藏式裝飾,正對著的板壁上雕刻和繪畫著精美的圖案,超薄大電視中節目精彩紛呈。旁邊還有棋牌娛樂間。
益多說:“現在,這里的人都和我一樣轉變了觀念,不僅要吃好,還要適當放松一下,享受現代文明成果。” 他的生意很好,聘請了一位幫手燒茶做飯,可還顯人手緊缺。益多的弟弟扎西松布也趁假期幫哥哥照顧店鋪。
▍阿珍:小賣部里故事多
像益多一樣的年輕人在這個牧場上還有很多,22歲的阿珍也在定居點做起了生意。
她把定居房一樓開成了雜貨小賣部,特別引人注目的是一個堆放新鮮蔬菜的貨架,萵筍、白菜、青椒、蒜苗、苦瓜、茄子等整齊擺放著,讓人產生一種走進城鎮菜市場的錯覺。
阿珍的小賣部地處定居點中心部位,地理條件優越,人氣非常旺盛。阿珍的干練與勤勞,小賣部的干凈與整潔也贏得了更多的顧客,從早上路過的學生到晚上夜歸的行人,都會三三兩兩到她的“商店”光顧。
在記者采訪的過程中,就有一群學生趴在窗口買東西,學生的身影還沒有消失,就有一群老百姓背出臘肉、大米等東西。“蟲草季節是收入最好的,一天要賣一千多元錢,除去成本每天能夠賺取200多元。生意最差的時候一天的毛收入也有五六百。”阿珍一邊從貨柜上取東西,一邊介紹自己的生意。“現在許多人都和我一樣開起了鋪子,我也準備把二樓的房間重新裝修后做成民居接待,增加收入。”
剛開始做雜貨和蔬菜生意的時候,阿珍的生意也并不好。隨著群眾把炒菜、燉菜、燒菜等菜肴端上了三餐桌面,他們才開始搶購蔬菜,定居點的商鋪也從一家增加到了多家。
“四五年前,這里沒得化妝品賣,連聽都沒有聽說過。在牧場上防皴治凍最好的就是酥油,現在的牧民已經把噴香的唇膏和防曬霜放在了衣兜里了,大家都曉得注意保養了,我的生意也就更好了。”
▍新地方新生活
拉日馬鄉黨委書記仁孜介紹,隨著拉日馬牧場上的定居牧民越來越多,人流和物流也更加頻繁,牧民接受的新觀念和新事物也更多。在黨委和政府潛移默化的引導及群眾自發學習下,牧場上的牧民不僅定了下來,還在新的地方開始了新的生活。
現在,整個定居點已有4戶牧民開起了茶樓,7戶牧民經營民居接待,幾十戶牧民開小賣部。
與益多和阿珍一樣,定居后的牧民,生活將更加巴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