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渝之間要強化“一家親”的歷史觀,在相互認同中夯實合作基礎;要強化“一體化”的發展觀,在相互融入中創造區域優勢;要強化“一盤棋”的大局觀,在相互支持中實現共同利益;要強化“一條船”的奮進觀,在相互協作中肩負歷史使命。
——劉奇葆
講述人:林凌(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學術顧問)
對成都和重慶,我都不陌生,也對這兩個城市充滿感情。1950年,重慶解放不久,我作為南下干部來到重慶工作,一干就是8年。那時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買菜、買小商品都在江邊,有成百上千的船泊在那里,非常壯觀。
1959年,我調到四川省委工作,后又到中共中央西南局工作,從此在成都住了數十年,直到現在。幾十年來,我經常到重慶和四川各地出差。
1997年重慶成為第四個中央直轄市后,行政上的“分家”,使川渝經濟、財政成為獨立的兩個體系,既增強了各自的發展能力,但又削弱了相互的專業化協作功能。
就在那一年,我在完成《成都平原經濟區發展規劃綱要》課題時提出,“成都與重慶必須合作,建立以成都和重慶為兩極的長江上游經濟圈。”
這樣的觀點并非我的異想天開。成渝地區是歷史上形成的自然地理概念和經濟區域概念。經過2000多年的開發,已形成一個環境優越、人口密集、城鎮發達、交通便捷、經濟發展強勁的地區,在西部、在全國都具有重要地位。
10年前,成渝地區的GDP與京津冀相差無幾,現在京津冀GDP已占全國的11%左右,而成渝經濟區只占了5%。除了京城腳下的特殊效應外,我想,更多的還是國家兩年前給予的“京津冀經濟區”的競合拉動。誰都知道,在長三角、珠三角的一輪輪發展狂飆中,西部的差距還在不斷拉大。有什么辦法?經濟已經全球化,單打獨斗或“操門檻漢”肯定不行了,開放市場、區域合作已經是我們發展自己的不多選擇。
如今《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的出臺,對于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促進全國區域協調發展,增強國家綜合實力,具有重要意義,可謂大勢所趨,水到渠成。加快成渝經濟區發展,將使這一地區與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一道,成為鼎立于我國東西的全國性經濟增長極。它的成長壯大,將推動我國西部像東部那樣發達起來,越過亞歐大陸,走向世界。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成渝之爭”一直是一個敏感而受到廣泛關注的問題。這不是一個單純的成渝經濟區的問題,而是按行政區域發展經濟到按經濟區域發展經濟變革中普遍遇到的問題,是我國現行“分灶吃飯”的財政體制下,無法避免的問題。長三角、京津冀等經濟區同樣存在這樣的困惑。兩地商業競爭肯定存在,目前成渝經濟實力相差不大,誰也占不了絕對優勢,但從產業結構來看各有特色,我感覺雙方更多的是互補。比如成都的優勢在于金融、商貿、旅游、IT和國防工業,而重慶在全國具有優勢的是汽車摩托車產業、裝備制造業、物流,兩家幾乎沒有什么雷同,完全可以共同發展,實現雙贏。四川水電資源豐富,重慶的能源以煤為主,能不能把四川的水電導入重慶,減少重慶的環境污染?重慶整車的汽車板現在寶鋼生產,攀鋼能不能為重慶企業生產汽車板,順江而下,成本大大降低?其實市場上誰也離不開誰,在成渝經濟區,分工越具體,合作越緊密,競爭優勢就越大。現在的問題是要開放市場。
成渝經濟區有一個優勢在于,它有成都和重慶兩個特大城市,對成渝之間的二級城市可以起到“雙核”帶動作用。這“雙核”一旦演化為“增長軸”,將帶動成渝“軸”上城市群的發展。如果成渝雙方協作好了,必將推動工業化的發展,工業化的發展會推進城市化。將來成渝經濟區可能是幾十個、上百個大城市,每個城市的交通都會很發達,到2020年成渝之間可以一小時到達,周圍城市就只要半小時。這個區會有上億人的流動,意味著家住瀘州到成都上班也可以當天來回。
按現在的發展趨勢看,成渝經濟區不到10年時間可以初具規模,到那時至少有50%—60%的人口在城市居住、工作,農村生產方式基本上也將城市化。
我堅信,在成渝攜手推動下,成渝經濟區成為西部增長極和經濟中心,不是一個夢。
講述人:王孝詢(重慶市政協副主席)
我覺得,成渝之間競爭雖然是存在的,但更多的卻是互補。從產業結構來看雙方更多的是互補,比如成都的優勢在于金融、商貿、電子工業、旅游,而重慶的優勢在于汽車摩托車產業、裝備制造業、能源、物流,兩者幾乎沒有什么重復,完全有條件協同發展。
無論GDP還是對周邊城市的輻射帶動能力,成渝都在伯仲之間,誰都不具備成為龍頭的絕對條件。將來的成渝經濟區將成為一個自我循環的經濟發動機,重慶是一個以工業為中心的制造極核,成都則是一個以服務業為中心的消費極核,兩者強強互補。
成渝高鐵的修通,將使成渝兩地的同城效應更加明顯,一個小時就從成都到重慶了,兩座城市實際上已經變成一座城。
成都與重慶形成“一小時經濟圈”,許多以前不能互補的產業均能在成渝之間的腹地上形成一條條完整的產業鏈,經濟一體化格局也將奠定。
成都這座城市有一些先進的經驗也是值得重慶學習的。重慶的GDP雖然比成都要高,但是人均GDP卻比成都低不少,成都市在城鄉統籌這個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扼制住了城鄉差距擴大,讓一部分農村人比有的城里人還過得好,這對重慶來講,就需要學習了。前些年的成都三圣鄉那是典型的農村,可是城鄉一統籌,三圣鄉的農民有房有地有產業,生意做起了,生活質量上去了,幸福感自然就有了。
講述人:楊興平(成都市政協副主席)
時至今日,還有外地朋友問我,究竟是重慶好,還是成都好?其實,很多地方都與成都和重慶的情況相似,澳大利亞的悉尼和墨爾本,巴西的里約熱內盧和圣保羅,美國加州的洛杉磯和舊金山;就連中國的濟南與青島、深圳與廣州也有著同樣的“雙城故事”。
未來,成渝要共同撐起中國經濟增長的“第四極”,離了誰也不行。
由于平原與山城的本質不同,成都與重慶的發展是有差異的。但是,重慶的組團發展相對成都的圈層發展,在緩解交通擁堵、人口密度過大所帶來的就醫、上學等城市問題方面就有優勢。現在,成都的二、三圈層城市正處于加速發展過程中,這些城市就應該學習重慶,搞好組團發展,享受成都這個國際化大都市的輻射,實現經濟上騰飛的同時,也增強居民們的幸福感。
講述人:魏明倫(著名劇作家)
巴蜀從古到今都是親人,如果把過去的四川比做母親,目前的成渝就是四川的一對兒子。按照這樣的說法,今天我們討論的不是兒子分家,而是兩個兒子如何聚在一起開始一段嶄新的生活。
多年以前,在自貢的時候我還常去重慶,后來定居成都就不想去了——來回坐車時間特別長,晚上還要住一夜。
如今和諧號動車組已經把兩地的距離縮短到兩小時內,未來高鐵通車后就只需56分鐘了。交通提速讓兩地距離拉近,物資交流、人際關系、文化交流也就更容易了。科技的力量讓大家在有效時間內互通有無,更容易感受兩座城市文化的異同和各自鮮明的特點。
我從2000年起就擔任重慶軌道交通總公司的文化顧問,和著名雕塑家江碧波、著名作家藍錫麟、考古學家王川平、史學家周勇一起,無償向重慶輕軌的文化建設出謀劃策。至今,我的《山城輕軌賦》字碑還矗立在校場口的地下車站,這也從側面反映出重慶與成都兩座城市文化的交流與認同感。我跟重慶朋友的關系好得很,我不常去重慶他們卻常常過來,無話不談,都是好兄弟。
希望兩地的關系就像我和重慶朋友一樣,親密無間。
觀點:
當雙方的經濟利益緊密聯系在一起后,競合是任何力量都阻擋不了的趨勢。川渝在電子信息產業和汽車產業領域的競爭無可厚非,不抓住這些產業就會在競爭中落后,這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兩地的輻射范圍不同,在競爭的過程中可以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城鄉統籌等方面開展廣泛的合作。
——省社科院研究員劉世慶
四川一直是重慶的菜籃子和米袋子,在產業布局上重慶可以為四川的重大裝備、能源、深加工和釩鈦方面優勢產業做配套服務,四川靠近重慶的城市也可以為重慶的優勢產業如汽摩產業等做一些配套產業鏈。
——省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王小剛
從整個西部或者是全國的角度來看,川渝雙方在全國的產業格局中是一個整體。產業發展有其內在的規律,哪一種產業更適合在哪個地方發展有一個市場檢驗的過程,沒有必要按計劃分配的方式來決定哪種產業在哪里發展。
——西南交通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戴賓
(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