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中江積極搶抓成南巴高速公路建設帶來區位大改變的機遇,始終堅持把推進“兩化”互動作為重要任務,積極探索丘陵農業大縣“兩化”互動發展的新思路、新舉措,逐步形成了工業化帶動城鎮化、城鎮化承載工業化的良好局面。2010年,全縣工業化率33.3%、城鎮化率31.4%,分別比2005年高10.6、10.8個百分點。
#61562;科學規劃引領“兩化”互動
按照“科學統籌、產城一體、適度超前、突出特色”的思路,完善發展規劃,為推進“兩化”互動奠定基礎。
發展戰略突出“兩化”主導。以“突出工業主導、統籌推進兩化”為核心,進一步完善和豐富了全縣總體發展戰略規劃,確立了“工業強縣、農業固縣、三產活縣、開放興縣”的總體取向,明確了“一心、兩極、促統籌”的發展思路。
產業發展注重“兩化”互動。堅持產城一體、互動發展,變交通要道為經濟走廊,按照“工業園區、城鎮新區”的定位,完成了縣城工業集中區20平方公里、輯慶·興隆工業集中區20平方公里發展規劃,科學編制了倉山和龍臺特色產業集聚區發展規劃,形成了布局合理、優勢互補、競相發展的園區產業板塊。
城鎮建設融入“兩化”元素。堅持把城鎮發展總體規劃融入推進“兩化”互動發展之中,完成了縣城“35平方公里、30萬人口”的城市規劃,并對全縣小城鎮總體規劃進行了修編,形成了以中心城區為中心、以兩軸線為載體、以重點城鎮為節點的城鎮發展規劃。
#61562;做強工業支撐“兩化”互動
堅持工業主導,深入實施“工業強縣”,走出一條丘陵農業大縣發展工業經濟之路,為推進城鎮化發展提供了支撐和保障。
抓園區,走集聚發展之路。舉全縣之力,全力推進工業園區建設,初步形成了“以兩個工業集中發展區為骨干、兩個特色產業集聚區為支撐”的園區發展格局。目前,縣城工業園區建成面積7平方公里,集聚規模以上企業79家,被列為全省“1525”成長型工業園區;輯慶·興隆工業區加速推進,已簽約企業170家;倉山、龍臺特色產業集聚區集聚規模以上企業18家。
抓產業,走集群發展之路。依托農產品和人力兩大資源優勢,緊緊圍繞食品藥品、輕工紡織、電子機械三大行業,積極實施集群發展戰略。2010年,三大行業工業總產值占全部工業總產值的83.8%,產業集群效應初步顯現。
抓企業,走龍頭帶動之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做大做強德陽眾品、逢春制藥、金輝紡織、宏發電聲等重點企業。目前,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60家,其中產銷過億元企業28家。
抓項目,走開放合作之路。突出招大引強,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先后引進涌德電子、宏發電聲、溫氏集團等一批重點項目。近3年來,共引進項目221個,到位資金總額52.18億元。
#61562;做靚城鎮助推“兩化”互動
把城鎮化作為推動工業化的載體與依托,全力加快中心城區和城鎮建設,為工業加快發展提供動力。
全力打造“中心城區”。堅持以園興城、以城帶園,推進產城一體化。以“宜業”為目標,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凱北新城、玄武、飛烏城市新區建設,城市功能不斷完善。以“宜居”為目標,依托三江、兩塔、兩寺等地域文化和山水景觀優勢,全力打造山水園林城市。以“宜商”為目標,推進中心商務區A、B區建設,加快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向城市匯集。目前,縣城建成區面積20平方公里、聚集人口20.5萬人。
全力培育“兩個極點”。加快輯慶·興隆、倉山“兩個極點”發展。輯慶·興隆依托區位優勢,堅持走工業化帶動城鎮化之路,力爭2015年建成集聚10萬人的工業新城。倉山鎮堅持走城鎮化促進工業化發展之路,充分發揮倉山文化、旅游等資源優勢,以新區開發、省級新農村示范片建設為突破口,促進“兩化”互動。
全力推進“統籌軸線”。通過實施擴權強鎮試點、加快區域重鎮發展等措施,促進重點鎮在工業經濟、城鎮建設、農業產業化等方面率先發展、率先突破,為工業經濟加快發展提供載體,促進“兩化”互動發展、共同發展。(作者系中共中江縣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