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工荒”的陰霾剛剛淡化,“錢荒”似乎又跟中小企業過不去。
今年以來,宏觀調控持續深入,貨幣政策不斷收緊。歷來有民間資本“風向標”之稱的浙江溫州,前不久接連三家“知名”中小民企倒閉,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銀根緊縮”成了壓倒許多中小微型企業的最后一根稻草。
作為經濟本來就不發達的西部省份,四川的中小民企生存困境究竟如何?中小企業主有哪些期盼?政府的作為何在?本刊記者帶著這些問題進行了走訪。
▍“像我們這種企業,純粹是在為社會盡義務,替員工打工”
陳女士4年前從香港回到成都創業,開辦一家服務性公司,員工35人,每年支付的工資福利達100萬,現在公司的投入是600多萬,一年的收益大概在六七十萬。
“前不久,現金出現了困難,向朋友借錢,甚至一個員工的兩千元錢都被我借來周轉了,還借了點高利貸。”已經解了燃眉之急的陳女士苦笑著說,“像我們這種企業,繳各種稅費,純粹是在為社會盡義務,幫員工打工。我的投入放進銀行,一年都是幾十萬,而我也就賺幾十萬,還累得不行。銀行貸款對我來說,太遙遠了!”
針對陳女士的這種情況,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創業促進與服務體系處副處長熊莊說,企業沒有抵押,銀行是不敢放貸的。
采訪中,一位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前不久拿了一份訂單,稅費總額322萬,占毛利的55%。這些稅費包括增值稅、城建稅、企業所得稅、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車船稅、印花稅、教育附加稅、營業稅等等三十多種名目,其中甚至還有街道辦攤辦的費用。
融資難、負擔重、成本上升成為壓在中小企業身上的三座大山,中國中小企業協會會長李子彬的調研顯示,有些地方20%的企業停產或半停產。
官方數據顯示,全國中小企業4200多萬戶,占企業總數的99.8%,創造就業80%,占GDP構成的60%以上。就四川而言,今年上半年的數據顯示,規模以上中小工業企業戶數就占11498戶。前不久,中小企業劃分的新標準出臺后,微型企業的統計數據還未出來。
中小企業對社會的貢獻是不容忽視的,而他們拿銀行貸款、得到的扶持卻是極少的。“能夠拿到貸款的已經不是一般的中小企業了。”按新標準,從業人員10人及以上,且資產總額100萬元及以上的服務業為小型企業,那么,陳女士的公司屬于小型企業,她期待“小型和微型企業將成扶持重點”的新政策會給她一些幫助。
▍“從總體上講,中小微型企業的困局會一直存在”
事實上,中小企業對社會的付出和貸款難、稅費重之間的不匹配,10年來一直存在。也許是今年中小企業頻現倒閉,這種不匹配又被醒目地擺在了公眾眼前。
“中小企業貸款難,也不能說銀行嫌貧愛富,對于一些發展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的中小企業來講,銀行不敢把錢放出去。”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企業處處長雷永亮說。
所有的企業呈金字塔形,處于塔底的中小微型企業占大多數,而他們的困難自然也要多些,雷永亮作了個比喻。其中一些是因為自身發展理念不科學、對市場把握不準、財務制度不健康而存在著生存危機,這種企業得到貸款和扶持的機會幾乎就沒有。
當企業處于小微型狀態時,他們的困難往往特別多,而就全社會而言,任何時候都有小微型企業,那么,他們處于發展初期時,困難重重是很常見的。雷永亮說,“希望集團最先也只是一個作坊,作坊時期劉永好拿貸款也是非常艱難的。他現在想要貸款就容易多了。”
如此一來,是否存在“抓大不管小”的嫌疑?大企業實力強的中小企業能得到支持,而小微企業就機會渺茫?
“大企業發展好了,與它相依存的是眾多中小微型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所以,抓大本來就沒放小,何況,對于中小微企業,國家一直有扶持政策和資金,只是說扶持資金要投放給那些長勢較好的企業。”雷永亮對此疑問作了如是解釋,“不能把納稅人的錢拿去打水漂。事實上,各地‘抓大也沒放小’,一直在為如何給中小企業提供良好發展環境而努力。”而成都高新區幾年來的實踐更是引發眾人關注。
▍示范行為能否產生普適效應
對于2000多萬元的研發投資來說,100萬元貸款的分量似乎不算重,但對于已經“彈盡糧絕”的創業者王越來說,沒有這100萬元貸款,之前的2000多萬元研發投資會變得毫無意義。
2007年春天,在成都高新區為中小企業舉辦的貸款評審會上,四處舉債無門的王越,向成都高新區提出了貸款申請。在沒有任何抵押物的情況下,王越最終申請到了夢寐以求的100萬元貸款,企業終于渡過了難關。
“一家中小企業想要貸款,銀行不理你,覺得業務太小沒有做頭。如果有100家中小企業要集體貸款,銀行就會對這筆大業務產生興趣,主動上門。”成都高新區發展策劃局局長湯繼強解釋說。
2005年國家開發銀行向成都高新區提供1億元打包貸款,擔保公司承擔貸款風險的70%,高新區承擔風險的12%,銀行只承擔風險的18%。
“這就讓銀行的貸款風險大大降低,放貸的顧慮一下子打消了。”湯繼強說,把錢整體從銀行中貸出來,再根據需求分別貸給中小企業,讓以往橫在中小企業面前的貸款門檻不再高不可攀,當年就使50家企業獲得了“及時雨”。
2006年,成都高新區再次用同樣的方式,從國家開發銀行取得了2億元打包貸款,為上百家中小企業解了缺錢的燃眉之急。打包貸款額度逐年增加,2009年突破5億元。
正是通過打包貸款,王越借到100萬元。拿著這筆錢,王越和創業伙伴順利完成了產品研發的最終階段。
一些中小企業春天申請政府資金,因為相關部門辦事效率低,往往到了秋天才能拿到。一些有很大潛力的中小企業,就在等待的過程中因資金短缺而消失。
于是,結合本地金融服務創新的實踐,湯繼強在2008年正式提出了“梯形融資模式”,認為中小企業是有生命周期的,政府應在企業的各個發展階段提供適宜的融資幫助。
成都高新區將中小企業“打捆”后,集體向銀行貸款的作法,尤其是“梯形融資”模式得到政界、商界和學界多方面的關注。
“高新區之所以能成功地創新實踐,有個很重要的基礎,他們比較富,也有很多從國外回來的金融人才。”受訪人王成鋼說,對于其他地方,可能就沒有這種條件,能否產生普適效應還有待觀望。
“不過,高新區的創新實踐本身卻是很有借鑒意義的,它能給大家一些啟發,有實力的地方也可推行這種模式。”王成鋼說。
▍多渠道破解中小企業困局
茍素英夫婦是南充人,在上海打拼多年后,2008年選擇來到素有巴中“百寶箱”之稱的紅葉之鄉南江縣,開辦起中藥材公司。
經過幾年的努力,夫婦倆目前已經將公司發展成集生物育苗、中藥材種植研發、中藥飲片加工、綠原酸提取和保健品生產銷售于一體的長勢較好的公司。
公司設在南江縣東榆鎮觀井村,水管遷上山去,冬天都起冰。”雷永亮對一月份去該公司調研時的情景記憶猶深。
茍素英夫婦的公司去年底申辦了一個技術改造項目,經過嚴格審核和測評,6月30日前,處于巴山深處的公司獲得了40萬元的項目資金。
在中小企業融資問題上,專家表示,從根本上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狀況,需政府、銀行、企業三方形成合力。中小企業要加快生產經營方式的轉變,改變以往家族企業的經營模式,充分利用資本市場和債券市場,綜合采取上市融資、股權融資、債權融資、產權交易、創業投資、風險投資等直接融資渠道。這樣,既可緩解流動性趨緊背景下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又有助于中小企業產權結構的改善,實現中小企業產業群的穩定健康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認為,也可以通過政府提供擔保和各個層次的擔保體系建設,為中小企業解決信用不足、信用能力比較低的問題。同時,采取一些切實有效的措施,包括成立政府基金、提供各種各樣的政府擔保以及減免中小企業稅收等方面的措施,使中小企業能夠獲得資金來源。
“鼓勵并支持各地從工業發展資金中列出專項用于小微企業發展。在全省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中專門安排資金對小企業創業基地建設進行補助,引導、鼓勵了社會多方力量參與到創業基地建設工作中來,進一步拓寬創業基地建設渠道。”這是在全省上半年企業工作會議上,省經濟和信息化委黨組書記、主任,省中小企業局局長王海林的講話內容。
除了像茍素英夫婦這樣得到資金支持外,事實上,全省對中小企業的服務也值得期待。一些地方對有創業意向的高校畢業生,下崗職工、失地農民進行了創業輔導。同時引導各級綜合服務平臺、專業服務平臺、社會服務機構根據小微企業的發展需求,為其提供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信息、技術咨詢、技術培訓等服務。
“政府的支持對我們來說,是極大的鼓勵,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激勵。” 茍素英很欣慰,“政府支持,自己努力,我們的公司會越辦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