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橄欖型”社會結構的建立,需要大膽推進收入分配機制的改革,需要健全社會保障機制,需要很多領域更多層面的開放,而不是人為降低標準,制造出一個“數字上”的橄欖型社會。
8月3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2011年城市藍皮書,稱中國城市合理貧困線在人均年收入7500—8500元之間,城鎮貧困人口數約為5000萬人,城市中等收入者已達2.3億人,占城市人口的37%左右。
藍皮書認為,中等收入階層占有的社會資源處于社會結構的中間位置,有較高且穩定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家庭消費能力較強,講究時尚和生活品質,一般受過良好教育。
中產,應該是值得高興和光榮的事,而近4成人躋身中產行列的“結論”卻不招人喜歡,很多人感覺是“被中產”了。
▍2400萬人繳個稅,卻跑出2.3億中產?
“我們多么希望社科院發布的數據是真實的,經得起反復推敲和交叉驗證的,但事實卻并非如此。”資深財經人士張若漁說,最有力的反證即是,個稅起征點提升至3500元之后,我國繳納個稅的人數驟減至約2400萬人。盡管繳個稅人群與中產階層不能完全等量齊觀,但至少在相當程度上是重合的,但二者拉開近10倍的差距,不由人不生疑。
“家庭年入六萬,就是中產”,據說這是國家統計局城調總隊的一項調查結果。
國家統計局的一組數據成為眾多人“被中產”的力證,201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城鎮居民總人數6.66億,減掉高收入人群的3.84萬億元(2400萬人,人均16萬),則剩下的6億人口的實際收入合計8.88萬億,人均不到1.5萬元,或者每個家庭大約4.5萬元,如果家庭里兩個人打工,每個人的年工資2.25萬元,月平均1875元,確實不到2000元。也就是說,中國城鎮里有超過9成的家庭是普通勞動者,作為打工一族,他們的月收入低于2000元。
9成普通勞動者,月收入低于2000元,請問,這也是中產?說實話,在物價步步攀升的大背景下,在大城市里,吃飯、交通、房租都有點力不從心,戴上中產的高帽子,豈不是自欺欺人。
事實上,在中國,以什么樣的標準來劃分中等收入,還沒有一個公認的標準。社科院的報告似乎刻意回避了收入標準的門檻,只是籠統地以家庭恩格爾系數30%到37.3%作為劃分標準,從而認定中國的中等收入階層人數已經達到2.3億人。按照聯合國的標準,一個國家平均家庭恩格爾系數大于60%為貧窮;50%-60%為溫飽;40%-50%為小康;30%-40%屬于相對富裕。
但很顯然,如果簡單地以恩格爾系數來判斷是否屬于相對富裕,即中等收入階層,事實上可能會掩蓋很多現實的問題。
以北京為例,考慮到北京的房價、生活出行成本、醫療成本,以及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支出,一個年收入即使達到10萬元的家庭,都很難買得起房。特別是在通脹的背景下,中等收入階層的收入縮水最快,壓力最大,根據一些國際機構的排名,北京的生活成本在全球的城市里進入了前20名。北京人支付在食物上面的比例是很低,但在房子等其他生活成本方面的支出卻很大,年家庭收入在6萬元左右的,基本可以說只能維持溫飽。
縱觀世界各國,對中產階層都有一個大致標準,比如在美國,一個3口之家,12萬美元/年,人均4萬多美元,這樣的收入,才認為是一個中產的起步水平。而巴西中產收入標準是7032-30360美元/年;俄羅斯,2004年11月的標準,那就是工資收入是最低工資標準的6倍的人。
▍注水“中產”構不成“橄欖型”社會
北京和上海的中等收入階層規模較大,分別達到了46%和38%,那么,按照報告中提及的中等收入占城市人口37%的說法,北京相當于提前10年達到2020年全國水平,形成“橄欖型”社會結構。
所謂“橄欖型”的社會結構,一般指一個國家的中等收入階層在全部人口中的比例達到60%左右,整個社會的收入格局呈現“兩頭小,中間大”的比較穩定的結構。
這樣的結構,不僅意味著這個國家的收入分配呈現一個健康的格局,也意味著社會形成了一個主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一個穩定的國家主流文化和價值觀傳承的主體。
那么,社科院發布的數據是否真實反映了中國城市的發展現狀,從而得出北京等城市形成“橄欖型”社會的結論?
事實證明,這種結論是被人非議的。
不可否認,“橄欖型”社會結構無論對于中國經濟,還是中國社會,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但“橄欖型”社會結構的建立,需要大膽推進收入分配機制的改革,需要健全社會保障機制,需要很多領域更多層面的開放,而不是人為降低標準,制造出一個“數字上”的橄欖型社會。
▍在中國,“中產”還遠遠沒有形成
有專家認為,依中國實際的經濟和社會文化發展水平,比較合理的中產階級界定,應該是人均年收入在1萬至5萬美元左右,也就是8萬至40萬人民幣左右。只有具備這樣的收入水平,中國的中產階級或許才能夠具有“相應的家庭消費能力”,才能夠去追求一定的“生活質量”,才能夠符合有關中產階級的一條條硬性或軟性的定義,否則的話,中產階級就只能是“脫貧”或“溫飽”的另一個代名詞。
事實上,確認一個國家的中產階級標準不能脫離這個國家的實際發展水平,但也不能隨心所欲,隨意將標準拔高或降低。中國30年來,在經濟上和社會文化上確實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但在世界上總體還處于一個較為落后的水平。雖然我國GDP總量居于世界第2位,但是,拿13億人平均下來,名次就排在很后面了。
中產跟荷包有關,更和尊嚴勞動、體面生活、自我認同與社會認同有關,和平和、理性、滿足的心態有關。
從這個層面看,所謂中產階級在中國還遠遠沒有形成,這時,有關部門與其一哄而上炒作中產階級的概念,倒不如老老實實研究中國百姓的生存狀態,為政策與決策提供翔實的依據,這樣的研究也許才有意義,有價值。(本刊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