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篇的話】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神話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跡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從此,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徐徐拉開——
1980年,深圳經濟特區正式掛牌成立,從一個小漁村發展為今天擁有1200萬人口的大都市,人均GDP在內地大城市中率先突破1萬美元大關,以自主創新為特征的高新技術產業已成為其第一支柱產業。
1990年,開發開放上海浦東,20年間浦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世界矚目的“東方明珠”,被譽為“上海現代化建設的縮影”、“中國改革開放的象征”,成為吸引國際資本、先進技術和企業的大平臺。
2006年,天津濱海新區正式納入國家戰略,其地處環渤海的中心地帶,是亞歐大陸橋最近之東部起點,因此定位于充分參與全球航運資源配置,建設完善的航運產業和服務體系,打造國際航運服務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
2008年,國家正式批準《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彌補了我國沿海經濟發展鏈條最后也是最薄弱的一環,有利于我國最終形成沿海“兩角兩灣兩岸”的經濟和諧發展新格局。
時間跨度到了2011年,一個新的里程碑、一個新的增長極、一個即將影響中國經濟版圖的新“地標”在中國的西部誕生了。
2011年5月5日,國務院正式批復《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成渝經濟區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
按照規劃,未來的成渝經濟區將成為西部大開發的增長極和經濟高地,國家重要的先進裝備制造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和農產品基地,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示范區,國家內陸開放實驗區和長江上游生態安全保障區。
成渝經濟區將是西部最具全國性增長極條件的經濟區——地處西部腹心地帶,其發展水平直接關系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成效,關系著國家東西部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
成渝經濟區還是長江上游生態安全的保障區——《規劃》對此進行了特別強調,這也是有別于其他區域特別是沿海地區規劃的一大特色,《規劃》釋放出的經濟發展不能以大量消耗能源資源和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經濟發展要與環境保護相融合的綠色發展理念,正是整個西部實現跨越發展的關鍵。
成渝經濟區更是最有望接棒三大增長極的經濟區——這里自然環境優越,資源密集,人口密集,城鎮密集,交通發達,許多指標都可與東部媲美,從未來發展來看,成渝經濟區將與沿海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增長極呈東西犄角鼎立之勢。
從1979年開始,歷經30余年奮斗,深圳、浦東已經建設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地標”。成渝經濟區的加入,將給正處于變革中的中國經濟版圖帶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
(鄧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