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藍區經濟的“非海洋特征”使得向藍區傾斜的金融資源更多集中在藍區的陸地或與陸地相關的產業。要在盡快明確藍區海洋產業規劃的前提下,以產業為先導,大力推進組織、機制、工具、產品等方面的金融創新,建立有效增加流動性、轉移風險、提升信用和物化權益的海洋金融體系。
關鍵詞:金融創新;海洋經濟;藍色經濟區
中圖分類號:F8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2265(2011)10-0003-03
一、實現山東半島藍色戰略需要金融支持
作為“十二五”開局之年第一個獲得國務院批復、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國家發展戰略,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以下簡稱“藍區”)建設不僅是我國實施海洋強國戰略、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肩負著發揮山東省區位優勢、推動山東省由海洋資源大省向海洋經濟強省轉變的責任,是未來造福山東人民,保證山東經濟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按照“十二五”規劃的要求,藍區應著重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選擇和培育具有發展特色和比較優勢的主導產業,全面提升區域競爭力。圍繞這些關鍵領域和重要任務,金融部門加大支持藍區的力度,責無旁貸。但海洋經濟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具有投入高、風險大、周期長和技術性強等不同于陸地經濟的特點,要充分發揮金融資金媒介、資源配置、風險管理和利益激勵的作用。必須綜合協調財政、稅收、土地、產業等政策,發展適合海洋經濟特點的金融體系和制度,提供契合海洋經濟需求的金融產品和服務。
二、藍區金融發展現狀及問題:缺乏海洋產業依托造成海洋經濟與陸地金融錯位
由于《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僅是對未來海洋產業的發展方向和重點給出了一個大致的導向,未能明確產業發展的具體措施和階段目標,缺乏相關政策進行配套和支持,因此,盡管《規劃》已經出臺,但藍區的海洋經濟發展仍表現出明顯的陸地特征。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例,藍區內與陸地關聯度較高的電子信息、生物技術與制藥、新材料等高新產業發展較快,而與海洋相關、獨立性較強的海洋船舶工業、海洋生物醫藥業、海上風力發電等海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則相對滯后,產業產值比重明顯低于浙、閩等出臺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的省份。另外,藍區的工業園區產業配套率普遍較低,與海洋直接相關的產業配套率更低,例如膠東半島的汽車、家電等產業配套率大約在30%,而船舶工業配套率只有20%,明顯不利于培育和形成未來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增長點。
可以說,目前的藍區經濟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海洋經濟,與之相適應,現階段的藍區金融也不是真正的海洋金融,而是以藍區中的陸地經濟為依托的“陸地金融”。雖然它已能很好地支持藍區現有產業的發展,表現為“十一五”期間受金融危機沖擊,山東省整體金融生態環境略有下行的同時,藍區金融生態環境卻整體向好,但在支持未來海洋經濟方面會存在錯位,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組織體系不匹配。銀行、證券、保險行業比重失衡,海洋經濟與金融機構缺乏利益共生機制,導致金融資源不能很好地向海洋產業聚集。二是資本市場不健全。專業人才和技術缺乏導致涉海保險發展緩慢,證券公司實力小,產業基金、私募基金等股權退出渠道不暢通,風險投資發展緩慢,難以形成良好的創投環境,不利于成長型海洋產業的發展。三是抵押物創新滯后。由于海洋經濟產業中機器設備等有效抵押品的專屬性較強,抵押率相對較低,融資規模受限;海域使用權等用益物權的抵押雖無法律禁區,但在司法保全、交易費用等方面仍有障礙,商業銀行對此項業務涉足較少,海洋資源與海洋金融無法形成良性互助。四是風險規避手段缺失,配套中介服務機構發展緩慢。海洋經濟產業多為涉外企業,面臨較多的匯率風險,而目前金融市場和機構缺乏足夠的手段來規避風險,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資金向海洋經濟產業的投入。此外,缺乏專門的擔保等中介機構,也制約了金融支持海洋經濟發展的步伐。
總之,藍區經濟的“非海洋化”導致了目前“填海造田”式的金融格局,使得向藍區傾斜的金融資源更多地集中在藍區的陸地或與陸地相關的產業,并不能給未來藍區海洋經濟可持續的增長提供有效支撐。因此要盡快明確藍區海洋產業規劃,在此前提下,以產業為先導,加快海洋金融的跟進和海洋金融體系的構建與完善。
三、金融有效支持藍區建設的定位:海洋金融創新
山東半島藍區建設對資金持續、大規模的需求,決定了加大信貸供給仍是金融支持藍區發展的主渠道。在當前穩健貨幣政策背景下,各金融機構要圍繞海洋經濟與陸地經濟的核心差異,大力推進金融創新,在解決海洋產業風險與潛在收益不匹配、海洋生態環境公益性與效益外溢脫節的前提下,最終建立有效增加流動性、轉移風險、提升信用和物化權益的海洋金融體系。
實現海洋金融創新的基本構思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圍繞藍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在“有扶有控”的原則下,通過創新信貸政策和工具,擴大藍區融資渠道和規模,提高信貸資源配置效率。二是圍繞支持藍區海洋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建設,創新風險定價和控制的金融服務模式,鎖定金融投入的風險收益比。三是圍繞推進藍區海陸統籌發展和對外開放,創新非信貸融資方式和發展匯率避險工具,延伸產業鏈,增強海洋戰略的輻射力。四是圍繞加快藍區基礎設施建設和海洋生態建設,通過創新信貸管理機制、發展多方合作融資方式、組建金融交易市場等,實現可持續發展。
四、加快藍區建設的金融創新舉措
(一)加快金融服務機制創新,加大信貸政策支持力度
結合《規劃》,全省各級人民銀行要進一步加強信貸政策窗口指導,通過完善信貸政策導向評估、差別存款準備金動態調整機制以及運用再貸款、再貼現等工具,引導金融機構調整信貸資源投向,并進一步提高海洋產業企業預收款結匯額度,保證海洋企業的正常資金需求。各銀行業金融機構要積極創新信貸政策,制定適合海洋產業資金需求特點的貸款期限、利率和償還方式,在嚴格控制“兩高”和產能過剩行業貸款的同時,繼續加大對海洋漁業、海洋生物、裝備制造、現代海洋化工、海洋文化旅游、涉海商務服務業為重點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的信貸支持力度,同時積極探索發展設備融資租賃、信貸資產證券化、橋隧模式、銀團貸款、轉貸款等方式,支持傳統產業升級改造、高端產業加快發展以及滿足漁民漁戶改造船只設備、發展加工養殖等的長期信貸需求。
(二)加快海洋金融組織體系創新,實現資金供給主體多樣化
海洋經濟產業鏈較長,經濟主體呈現多樣化,通過建立多層次的金融組織體系可以最大限度滿足各類型的金融需求。由于海洋產業以及海洋專利技術、成果、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的評估、融資、監管等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從長遠看應組建和發展專業性金融機構,包括海洋專業銀行,海洋租賃、典當、拍賣行等。但近期可以考慮由政府出資整合當地法人金融機構,成立面向海洋經濟的專項部門;
《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已允許民間資本參股和興辦金融機構,可以建立專門為海洋經濟服務的非國有中小金融機構體系,其靈活性和低門檻可以保證以低成本和高效率服務處于發展初期的涉海企業。此外。針對海洋高科技企業“高風險、高成長”的特征,發展風險投資,發揮風投機構對項目的篩選和監督作用,降低信貸風險。
(三)加快金融市場創新,構建多元化海洋經濟融資體系
加快金融市場創新步伐,著力發展非信貸融資,是構建多元化海洋經濟融資體系的必由之路。一是穩步發展股權融資。積極培育和引導有條件的企業通過主板、中小板、創業板及海外資本市場上市融資;支持已上市公司通過配股、增發新股、發行可轉債等方式擴資,推進海洋高新企業加入“新三板”擴容試點。打造地方產權交易平臺,鼓勵企業通過兼并重組、托管、股權或資本置換等方式擴大資本規模。二是大力發展債權融資。積極推動企業發行企業債、公司債,特別是高收益債券、海洋高新技術可轉換債券等,擴大融資來源,優先推薦區內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中小企業集合票據等融資工具。三是有效發揮保險資金的融資功能。拓寬海洋保險的業務領域,嘗試保險資金以股權、債權等形式進行資本化運作,提高資金與產業的對接能力。四是鼓勵發展銀行間市場業務。支持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進入銀行間市場。便利金融資源的余缺調劑,提高資金可得性和利用效率。
(四)加快金融工具創新,契合海洋主導產業的特征需求
推進金融產品和工具創新,鎖定金融支持的風險收益比,引導金融機構對藍區規劃的重點和主導產業提供支持。一是針對藍區發展中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融資需求,強化政策性金融機構和民間資本的媒介作用,通過BOT、TOT、信托等方式加快建設步伐;同時推進藍區閑置土地資源流轉與交易的平臺與渠道建設,降低土地建造和使用成本,從而以土地拉動海陸總成本的下降,吸引區外的物流、資金流。二是針對藍區重點發展的裝備制造業,著重創新抵押擔保方式,包括擴大專用設備與合同的抵押范圍,提高抵押率:同時針對海水養殖、臨港工業、船舶建造業等,拓展海域使用權、土地使用權、股權、專利權、知識產權、應收賬款抵(質)押貸款業務,切實提高融資保障水平。三是針對藍區中的科技型中小企業,著重創新非信貸融資工具,依托海洋經濟供應鏈和產業鏈優勢,規范發展供應鏈融資、存貨質押、組合擔保貸款、保理、保函、信用證等業務。四是大力發展環境金融,包括引導金融機構建立符合環保和節能減排要求的綠色信貸指導目錄和環境風險評級標準;探索將環境資源轉換為具有產權和可計量的具有金融屬性的交易產品,發展排放權抵押融資,有效推進環境有償使用制度。五是針對藍區經濟涉外產業較多的現狀。開發與海洋經濟相結合的外匯結算產品、貿易融資產品、匯率避險工具等,規避匯率風險;積極推進區內跨境人民幣結算和小幣種掛牌交易,在區域內實現人民幣對部分小幣種的匯率掛牌和直接兌換,促進貿易和投資的便利化。
(五)加快中介服務體系創新,打造海洋經濟融資支撐平臺
海洋金融的安全、高效運轉需要健全發達的中介服務體系。從當前海洋經濟發展的需求看,應積極推動以下中介機構發展:一是專業評估機構。涉海有形和無形資產的評估專業性強,相關專業人才匱乏,嚴重制約了涉海產業信貸以及保險業務的創新和發展。要盡快引進和成立相關價值評估和交易機構,增強涉海資產的抵押、變現能力。二是設立和規范發展專門服務于海洋經濟企業的融資擔保機構,積極推動銀行業金融機構與各類擔保機構的互信合作,按照擔保機構的資信狀況對擔保倍數實行浮動,強化擔保機構的擔保抵押能力。
此外,金融逐利性的要求決定了它對經濟發展發揮作用需要政府支持和財政誘導,尤其是在支持具有風險高、投入大、不確定性大等特點的海洋經濟時,需要財政的先期投入來改善金融支持的風險收益比。可以考慮借鑒國外以及江、浙、閩等先行省份發展海洋經濟的經驗與舉措,轉變財政支持經濟發展的思路,例如提供金融機構貸款增量年度考核獎勵,提供類似農產品保護價格制度的海洋產品抵押貸款制度的補貼,設立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基金和創業投資基金,提供政府背景的擔保,加強政策性保險力度,提供稅收減免和優惠等,利用“政策洼地”來打造“金融高地”,以政府的有形政策引導市場的無形之手,從而支持海洋金融產業做強做大,為藍色戰略提供高效、可持續的金融支持。
(責任編輯耿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