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圍繞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這一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認真落實穩健的貨幣政策,交替使用數量型和價格型貨幣政策工具,加強流動性管理和貨幣信貸總量調控,保持合理的社會融資規模,先后多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和上調存貸款基準利率。貨幣政策的調整,對商業銀行經營策略選擇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穩健貨幣政策下基層商業銀行經營策略選擇
(一)轉換經營重點
穩健貨幣政策下,基層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受上級行按月控制,進行均衡投放,無法進行突破。在此背景下,基層商業銀行將經營重點轉向負債業務和中間業務。負債業務重在“量質齊升”,即在總量增加的過程中,實現結構的優化和收益的提高,爭取吸收穩定的存款,重點關注行政事業單位和壟斷企業存款,減少存款波動。為多吸收儲蓄存款,銀行在季末提高理財產品收益率,應對上級行的存款季度考核和季末監管部門對商業銀行存貸比的控制。
(二)轉變盈利模式
穩健貨幣政策下,信貸資金相對趨緊,有利于為銀行業創造一個穩定、協調、健康的貨幣環境。有利于商業銀行業務結構調整,加強中間業務的研發和銷售。商業銀行適應貨幣政策轉向的背后,是轉換思路、調整理念,有針對性地進行業務和經營轉型,構建“順周期的盈利+逆周期的風險管控”經營模式。
(三)提升貸款利率水平
穩健貨幣政策下,基層商業銀行無法通過以往的大規模信貸擴張取得利潤的高增長,目前主要通過提高信貸資金收益率、上調貸款利率空間,獲取利差方面的收益。基層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利率紛紛上調,上調幅度為25%-50%,同時規定禁止利率下浮,銀行利差收人增長較快。在新增信貸資金同比少增的形勢下,利差收入快速增長,表明銀行議價水平大幅提升。
(四)調整信貸結構
在2011年銀行可放貸額度收縮的情況下,商業銀行對貸款客戶的選擇更加謹慎。當前銀行在優質客戶中選擇更優者,選擇標準為貸款壞賬的風險小、與銀行有長期良好的合作關系、綜合回報率較高的企業客戶。在提高商業銀行議價能力的同時,貸款投向偏向于優質企業,客戶結構調整的余地也更大。除了在信貸額度上“開源”以及提高貸款利率之外,與往年相比,商業銀行實行更嚴格的行業標準,貸款行業劃分更加細化,以規避政策風險。各行在調整資產結構、降低信貸成本方面,按照“增、持、減、退”的整體要求,制定主動退出實施計劃,將有限的貸款規模用于優質客戶和項目,降低信貸成本,提高授信收益。
(五)創新信貸產品
為維護優質客戶,商業銀行在監管部門政策允許的前提下,加大信貸替代型金融產品創新力度。商業銀行根據企業的需求和管理部門的要求,主動加大信貸產品的創新力度,調整信貸產品結構,研發既符合企業需求又符合管理要求的替代產品。既解決企業的有效融資需求,又能增加信貸業務和中間業務收入。
二、穩健貨幣政策對基層商業銀行經營行為的影響
(一)績效考核導向轉變
商業銀行的績效考核機制是影響其行為的最直接原因,貨幣政策的變動通過影響商業銀行績效考核,間接對其經營行為產生影響。貨幣政策轉變后,銀行機構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改變過去主要以存貸款市場占比為主的考核機制,增加利差、中間業務收入等經濟增加值指標的考核權重。如建設銀行通過引入“利潤占比”指標、取消“一般性存款”指標,設置“成本收入比”指標、提高“經濟資本回報率”指標權重、加大客戶和市場競爭類指標的考核權重,引導基層行由重視總量擴張發展方式向重視質量與效率的可持續發展轉變;進一步關注業務發展綜合效益,夯實客戶發展基礎,實行差別化經營,提升機構在當地的綜合競爭實力。
(二)同業競爭形勢激烈
穩健貨幣政策下,各家商業銀行貸款規模都相對有限,同業競爭對貸款的競爭有所弱化,競爭主要體現在對中間業務收入和存款的爭奪上。各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很大一部分來源于信貸衍生收入,同時息轉費仍是提高中間業務收入的較迅速的方法之一,但是在當前信貸規模控制的情況下,這一部分中間業務受到較大影響,而保險、基金等理財產品銷售產生的中間業務收入的爭奪變得更加激烈。存款競爭方面,貸款派生存款大幅減少,而上級行嚴格的時點存款考核壓力,迫使基層銀行采取變通的方式拓寬存款來源。調查發現,目前銀行機構的主要做法是,在月底或季末前,銀行與企業或個人達成某種約定,要求企業將貸款資金保留在客戶賬戶上延期發放,或者通過轉存款開具銀行承兌匯票。這一做法導致了存款虛增和大幅波動。
(三)經營行為不規范
信貸資金規模控制下,銀行盈利動機導致其在信貸發放過程中,紛紛向企業附帶不合理條件。通過與企業座談發現,商業銀行在向企業提供信貸資金的同時,要求企業購買銀行代銷的基金、保險理財產品,實行捆綁銷售,以達到提高銀行業中間業務收入的目的,引起企業的反感。
(四)信貸資源配給不均衡
穩健貨幣政策下,各商業銀行對下級行信貸規模實行季度、月度控制,月度、季度的新增信貸資金較同期有所下降。各商業銀行將有限的信貸資金提供給大中型優質企業、重點企業,導致部分小企業的信貸資金難以得到保證。同時,信貸資金趨緊后,資金在區域間的分配出現不均衡現象,信貸資金更多地傾向于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將導致地區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差距繼續擴大。
(五)風險控制復雜性持續加大
新的經濟金融環境下,商業銀行資產規模不斷擴大,面臨的風險點日益增多,復雜性持續加大。就目前商業銀行的狀況而言,國家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尚未對銀行的資產產生實質性的影響,銀行業績仍保持持續增長。但要清醒地認識到,銀行對宏觀調控政策的反應是滯后的。歷史經驗證明,每當經濟從過熱狀態回落后,最大的成本就是銀行會產生大量的不良貸款。因此,各商業銀行應積極采取措施,主動防范和控制風險。
三、政策建議
(一)增強信貸政策的協調性
增強信貸政策與財政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產業政策和消費政策的協調配合。商業銀行應積極配合各項宏觀調控政策,加快信貸結構調整步伐,更好地堅持“區別對待、有扶有控”的原則,推進信貸行業結構、客戶結構的優化調整,完善區域信貸資源配置。
(二)把握信貸投放節奏
根據實體經濟需要,合理安排信貸投放節奏。在縣域經濟區內應針對某些特定業務建立相應的信貸管理流程,以量化模型應用和精細化管理為基礎,采用工廠化、流水式審批,簡化作業流程、降低營運成本,提高作業效率,有效控制信貸投放節奏,形成規模經濟效應。
(三)優化商業銀行考核機制
監管部門應引導商業銀行根據宏觀經濟金融形勢,合理設置利潤等績效考核指標,促進基層銀行業規范有序經營、良性競爭。要引導商業銀行調整發展戰略、變革組織架構、優化業務流程、拓展業務范圍、謀求金融創新,實現考核理念由“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由“信貸型銀行”向“綜合型銀行”轉變,從根本上保持盈利的長期穩定增長。
(四)促進銀行戰略轉型
商業銀行應當利用貨幣政策轉向的有利時機,加快戰略轉型,大力拓展債券承銷、公司上市投資銀行業務及代客理財、代理基金和保險買賣等中間業務,努力構建綜合經營平臺,加快產品創新,積極謀求手續費、傭金和非信貸資產及收益的增長,促進收入的多樣化,降低對信貸業務的過度依賴,提高非利差收入,增加銀行盈利的穩定性。
(責任編輯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