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內幕交易是證券市場的頑疾,嚴重影響證券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然而我國現行有關內幕交易的法律法規卻對內幕交易民事賠償責任涉及較少。學術界對內幕交易民事賠償責任雖有涉及,但在一些基本問題上仍未達成一致。本文從完善內幕交易民事賠償責任的重要性及現實緊迫性人手,嘗試對該責任的權利主體、義務主體、因果關系及相應的訴訟程序方面提出完善的建議。
關鍵詞:證券市場:內幕交易;民事賠償責任
中圖分類號:F830.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265(2011)10-0075-04
中國真正意義上的證券市場從上世紀90年代建立至今,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雜亂無章到逐漸有序的過程,與這個過程相生相伴的還有“內幕交易”這一各國證券市場都普遍存在的頑疾。內幕交易與證券市場同起伏、共興衰,內幕交易與反內幕交易之間的博弈一刻都未曾停止。尤其是股權分置改革完成后,中國的證券市場進入全流通時代,一方面,層出不窮的內幕交易行為更加猖獗,其對證券市場的不利影響波及范圍更廣、持續時間更長、監管成本更大;另一方面,包括廣大股民、監管機構、立法機關甚至決策層在內的各方力量對內幕交易行為也施以了前所未有的關注。然而,我國現行對內幕交易的法律規制,行政、刑事方面雖仍有完善的余地,但對內幕交易受損方的民事賠償相關法律制度卻較少涉及。這無疑將影響證券市場的穩定和發展。
一、內幕交易民事賠償責任之重要性
所謂民事責任,是指民事主體違反合同義務或法定民事義務而應承擔的法律后果。民事責任以一方當事人(加害人)補償對另一方當事人(受害人)的損害為主要目的。證券法律規范中的民事責任主要是指“證券發行人、證券中介機構、證券投資者等證券市場參與者,在證券發行與上市交易中因從事虛假陳述、內幕交易、操縱市場等違反證券法律、法規及規章的禁止性行為,給投資者造成損失,依法應承擔的損害賠償等民事責任”。依此,內幕交易民事責任制度即指證券發行人、證券中介機構、證券投資者等證券市場參與者,在證券發行與上市交易中因從事內幕交易,給投資者造成損失,依法應承擔的損害賠償等民事責任。
我國現行的證券法律規范中存在三種責任制度: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而追究內幕交易的民事賠償責任,具有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方面,民事賠償責任能對受害人遭受的損害給予刑事和行政責任所不能給予的補償。刑事和行政責任雖然能夠打擊內幕交易者,但受害者的損失很難得到現實的彌補,內幕交易民事責任則可以讓受害者通過訴訟方式來減少自己的損失。如果因內幕交易遭受經濟損失而得不到任何補償,投資者必然會減少投資甚至喪失對市場的信心,從長遠看,勢必影響證券市場的穩定和發展。
另一方面,民事賠償責任能夠更有效地遏止內幕交易行為。投資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更熱衷于發現違法行為,這就會提高內幕交易者被追究責任的概率。通過民事賠償責任的方式,鼓勵受到損害的投資者通過民事訴訟獲得賠償,可以充分調動投資者參與監控證券市場的積極性,使大量的包括內幕交易在內的違法違規行為得以發現和被查處。因此從根本上說,內幕交易民事賠償責任的確立,有利于遏止內幕交易的產生。
二、完善內幕交易民事賠償責任之現實緊迫性
總結一些學者的觀點,中國在立法層面對完善證券市場民事賠償責任所作的努力大致有:
《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第77條規定:上市公司在股票發行與交易中違反規定,給他人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于受理證券市場因虛假陳述引發的民事侵權糾紛案件有關問題的通知》,規定人民法院對證券市場因虛假陳述引發的民事侵權賠償糾紛案件,凡符合《民事訴訟法》規定受理條件的,自通知下發之日起予以受理。
2003年,作為《關于受理證券市場因虛假陳述引發的民事侵權糾紛案件有關問題的通知》的細則,《關于審理證券市場因虛假陳述引發的民事賠償案件的若干規定》出臺,新司法解釋對證券市場虛假陳述民事賠償案件的認定、受理范同、訴訟時效、受理程序及管轄權、訴訟方式、歸責原則與舉證責任、共同侵權責任、損失認定等都做了比較明確的規定,為廣大受虛假陳述之累的投資者提供了訴訟的法律依據和實施細則。
2005年《證券法》第76條第3款規定:“內幕交易行為給投資者造成損失的,行為人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2005年《公司法》第153條規定了股東直接訴訟制度:董事、高級管理人員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的規定,損害股東利益的,股東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同理,上市公司的股東遭受內幕交易之苦的,也有權對不法行為人提起民事損害賠償之訴。
然而,通過分析不難發現,《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第77條僅僅是對證券市場民事賠償責任的原則性的規定,缺乏法律實務中的可操作性,且該條例已經被廢止,沒有再討論的必要。《關于受理證券市場因虛假陳述引發的民事侵權糾紛案件有關問題的通知》和《關于審理證券市場因虛假陳述引發的民事賠償案件的若干規定》雖然對內幕交易民事賠償案件的審理起到了借鑒和指引作用,但對因內幕交易而引起的民事賠償案件缺乏針對性,且其本身也存在諸多的缺陷與不足。《證券法》對于是否要追究內幕交易人員的民事賠償責任只是體現在第76條這一個條文中,且規定過于簡單和抽象,司法實踐中幾乎無法運用。《公司法》規定的股東直接訴訟制度更加側重于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在公司運營中違背了忠實義務和勤勉義務時對股東利益的保護,而且該訴訟的對象限于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與當今內幕交易主體多元化也存有很大差距。
內幕交易民事賠償責任之重要性已無可厚非,而我國現行有效的可作為證券市場內幕交易民事賠償責任的法律依據則幾乎是空白。因此,完善我國內幕交易民事賠償責任具有現實緊迫性。
三、我國內幕交易民事賠償責任之完善——實體法角度
(一)權利主體
參考我國臺灣地區的“善意受害人”①和美國的“同時交易者”制度,筆者建議我國內幕交易民事賠償的權利主體應符合如下條件:
1.在內幕交易期間就同一證券從事了與內幕交易相反交易的投資者。在內幕交易中受損的投資者往往進行了與內幕交易方向相反的交易,使得本應獲得的收益或者避免的損失沒有實現,內幕交易者的獲益也往往是基于此。而進行了與內幕交易方向相同的投資者往往是獲利者,或者即使利益受損,也主要是個人原因所致,不應成為內幕交易民事賠償的權利主體。
2.相反的交易與內幕交易須同時點發生。內幕交易往往是在一定的時期內一次性或者分次數來進行交易的,因此投資者須滿足在內幕交易發生時的具體時點或者每次內幕交易發生時的具體時點,以與內幕交易相同的價格從事了相反方向的交易。
3.交易行為基于善意。倘若投資者明知某證券存在內幕交易,但出于對內幕信息分析能力的自信或者其他原因而仍進行與內幕交易方向相反的交易,該投資者的交易行為不是基于善意,而是一種投機,甚至是內幕交易者的“托兒”,法律自然應當將這類投資者在內幕交易民事賠償權利主體中予以排除。
凡符合上述條件的投資者,均可成為證券內幕交易民事賠償的權利主體。
(二)義務主體
內幕交易民事賠償的義務主體為利用內幕信息進行交易的人員,須滿足如下條件:
1.明知或應知信息為內幕信息。倘若信息是在朋友聚會、閑聊等場合聽說或其他非私密場合獲悉,不知該信息為內幕信息,一般的投資者也不認為該信息是內幕信息的,不宜認定為利用內幕信息。當然,這里的舉證責任在利用該信息進行交易的一方。這里強調的是內幕交易人員的主觀故意性。
2.利用內幕信息進行了交易。如果僅僅是獲知了內幕信息而沒有從事真正的交易行為。或者將內幕信息泄露給他人后,他人并沒有利用該內幕信息進行交易,此種情形因沒有交易行為發生,自然不應認定為利用內幕信息進行交易。這樣可以避免賠償義務主體范圍的不合理擴大,同時也將僅泄露內幕信息而沒有引起內幕交易的行為人排除在賠償義務主體范圍外。
3.義務主體的范圍。鑒于內幕交易主體多元化的實際,內幕交易民事賠償的義務主體理應多元化。我國2005年《證券法》第74條規定,證券交易內幕信息的知情人包括:(1)發行人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2)持有公司百分之五以上股份的股東及其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及其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3)發行人控股的公司及其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4)由于所任公司職務可以獲取公司有關內幕信息的人員;(5)證券監督管理機構工作人員以及由于法定職責對證券的發行、交易進行管理的其他人員;(6)保薦人、承銷的證券公司、證券交易所、證券登記結算機構、證券服務機構的有關人員;(7)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規定的其他人。在第76條中還規定了非法獲得內幕信息的人也不得利用內幕信息從事內幕交易。2007年證監會內部試行的《證券市場內幕交易行為認定指引》,在《證券法》第74條基礎上擴展為:參與內幕信息形成過程或在內幕信息形成中起決定、批準等主要作用的人及其配偶、有共同利益關系的親屬,以及發行人、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控制的其他公司及其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上市公司并購重組參與方及有關人員,基于職務或者控制原因知悉內幕信息的人。“非法獲取內幕信息的人”則涵蓋通過騙取、套取、偷聽、監聽或私下交易等非法手段獲取內幕信息的人,以及違反所在機構關于信息管理和使用的規定而獲取內幕信息的人。上述對內幕信息知情人的范圍已概括得較為詳盡,但《證券市場內幕交易行為認定指引》只是證監會的一個內部文件,建議以法律的形式予以認可。內幕交易民事賠償義務主體的范圍自然應當涵蓋上述內幕信息知情人。
(三)因果關系
內幕交易民事賠償責任的因果關系是指行為人進行的內幕交易行為與交易另一方的損失具有原因與結果的關系。與一般民事責任因果關系相比較,內幕交易民事賠償責任因果關系異常復雜,具體表現在:(1)證券市場參與人數眾多、交易迅速、成交量大,同時以計算機網絡技術為基礎,因此專業性、技術性極強。而且大多數證券交易是通過集合競價和連續競價,依靠交易所主機撮合完成的,內幕交易行為人與受害人并不直接接觸。(2)內幕交易民事責任因果關系屬于多因一果的復合因果關系。在證券市場中,投資者的損害主要表現為證券價格的下降或上升,但是影響證券價格的因素非常多,況且證券市場極為敏感,一旦出現某種異常情況,容易引起連鎖反應,促使多種原因相互交織最后導致證券價格的波動。(3)取證困難。內幕交易行為往往非常隱蔽,等到侵權事實被查處或被揭露出來時,已經過去了相當長一段時間,此時,有些證據已不存在或很難取證。
由于證券交易采用非當面交易方式,且內幕交易者多是公司的內部人員,相對于廣大投資者來說,較為熟悉證券業操作規則和監管機構調查方式,因而,在追究內幕交易民事責任時,投資者要證明其損失與內幕交易人行為間的因果關系是十分困難的事情,有必要由立法做出特殊規定。
鑒于此,在我國的內幕交易民事賠償中,應當采納“因果關系”推定原則,不必拘泥于“邏輯上”的因果關系,而更應該尊重“事實上”的因果關系。投資者提出損失索賠時,無須舉證證明他曾經對內幕交易人的欺詐行為產生了信賴,只要證明其所投資證券的價格受到了欺詐行為的影響而不公正,即可認定投資者損失與內幕交易行為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因果關系的推定在司法實務中會體現為“舉證責任倒置”。“舉證責任倒置”已運用于我國民事特殊侵權訴訟,但在證券民事賠償方面并沒有明文規定。基于上文所述的證券交易特殊性,筆者認為在內幕交易民事責任中,我國可以采用舉證責任倒置的辦法,即明確規定由受害人舉證證明知情人員利用了內幕信息并使其遭受損害,而要由被告證明自己沒有過錯,原告的損害完全是因為自身的判斷錯誤等原因造成的。實行舉證責任倒置,是指免除原告必須證明被告有主觀過錯以及被告行為與原告的損害之間有因果關系的證明責任,轉而由被告證明自己沒有過錯,否則推定被告有過錯,應承擔責任。
四、我國內幕交易民事賠償責任之完善——程序法角度
內幕交易民事賠償責任真正地運用到實務中除了實體法的規定外,還必須有相應的程序法加以保障。筆者嘗試從訴訟管轄、訴訟形式、訴訟時效三方面簡要論述。
(一)訴訟管轄
民事訴訟管轄包括級別管轄和地域管轄。就級別管轄而言,由于證券內幕交易具有高度專業性、技術性,而且涉案金額往往巨大,所以建議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就地域管轄而言,由于上市的公司多分布在經濟發達的中東部地區,倘若堅持適用原告就被告原則,就會導致原告訴訟成本的提高,況且從法院的人力物力資源、技術資源等配置上看,很多地區的法院也不能完全勝任該類審判工作。結合我國目前僅在上海、深圳有證券交易所的實際,筆者建議暫由上海、深圳兩地的法院承擔此類案件的審理工作。
(二)訴訟形式
內幕交易的受損方往往是多數人,鑒于我國目前的訴訟制度,建議內幕交易民事賠償訴訟采取代表人訴訟形式。所謂代表人訴訟,是指當事人一方為若干利益相同的人,由于人數眾多,而由其中的一人或數人作為代表進行訴訟。基于代表人訴訟的判決,其效力及于代表人與被代表的多數人。
(三)訴訟時效
我國《民法通則》第135條規定,民事訴訟時效為兩年。第37條規定,訴訟時效期間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計算,但從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超過20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可見我國目前民事訴訟的一般時效為兩年,最長訴訟時效為20年。鑒于證券市場的復雜多變和時效性,同時也為了促使內幕交易受損方盡快行使自己的權利,筆者建議縮短我國內幕交易民事賠償的訴訟時效,具體為,一般時效1年,最長訴訟時效5年。
五、結束語
投資者是證券市場最為重要的主體,其不但是資金的提供者,更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參與者。一個成熟的證券市場不能漠視投資者的利益。更不能打擊投資者的參與熱情。完善內幕交易民事責任,尤其是對受損方的民事賠償責任,對受損方的損失給予充分且及時的救濟,保障投資者的利益,重塑投資者的信心:同時,利益得到保障、信心得以重塑的投資者也會有動力去監督、抵制、揭發內幕交易行為,并給潛在的內幕交易行為以極大的威懾作用,進而使證券市場更加公平、有序。
(責任編輯耿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