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明是產量大國,卻在國際上缺乏話語權;明明占盡各種優勢,卻在營銷上慢半拍,缺乏自己的品牌。但隨著大企業的介入,投資人參,不安分的心越發活躍,“要的是深度,而不是速度”成為當下進入人參業的關鍵詞。
時間:2011年11月29日16時23分;地點:吉林省長白山市撫松縣萬良鎮人參交易市場。
“現金,只收現金!”“30.02萬,數數,零頭也要。”市場里買賣者大聲的吆喝聲和討價還價聲,讓吉林的冬天在一片升騰的哈氣中看起來頗有幾分暖的味道。從8月份開始,吉林的人參交易市場就是現在這個樣子了,人來人往,中國臉、國際臉,大堆的人把各種各樣的人參裝上各種各樣的車,運去各種各樣的地方。
人參,被稱為“百草之王”,名貴藥材,因為其對身體的神奇滋補功效,在中國的神話里多以人參精的樣子出現,紅肚兜、紅頭繩的胖娃娃是人們對人參印象的最好詮釋。
中國的人參生意,是從4000年前就開始的,因為人參產量低,多長在森林地帶,難以挖掘,所以被冠以“名貴”二字。發展至今,中國人參的產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一,中國人參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70%以上,世界上50%的人參都是進口自中國市場。這本來是值得驕傲的事情,可是,由于缺乏營銷戰略、管理缺位,中國人參直到今天還處在微利時代,在國際上缺乏話語權。
2010年開始,和稀土問題一樣,產量占據優勢的人參開始得到了政府的重視,重整人參業的呼聲將這個產業推向了一個新的起點。當參農形式被打破,許多大企業,諸如修正、敖東、紫鑫等公司加入人參業,讓人參的未來看似明亮起來。
那么,投資人參,是時候嗎?
賭博心理帶來傷痛
如今,在中國人參市場,我們看到的景象還維持著萬良鎮的樣子,種植人參的農民拉著豐收的人參,在市場上尋求買主,這些參農甚至都不敢去銀行劃款,怕上當受騙,寧可蹲在地上數著幾十萬的現金,周圍被一圈一圈的人圍著。
初級交易,是中國人參的主要交易形式,也是中國人參業的痛。
中國人參業抬頭,是上世紀90年代,那時候人們發現,人參值錢,所以就開始打人參的主意,挖野參的苦活漸漸變成了人工種植人參。很短的時間,人工種植人參在東北就初具規模。
數據顯示,1998年的時候,中國的人參產量就已經達到了5000噸,每年出口達2000噸。人參的價格在大約10美元/千克左右,高的時候可以達到20美元/千克。
市場需求大的誘惑,開始誤導了中國的人參市場,供大于求為人參業發展埋下了隱患。2000年,受金融危機影響,需求萎縮,中國的人參跌至6.2美元/千克,被大家稱為“人參賣了蘿卜價”,名貴二字似乎離人參越來越遠。
2003年,受非典影響,人參價格有所回升,但是供大于求的局面讓人參的價格始終沒有達到理想的高度。而且因為實行散養,政府重視不夠,業內沒有統一規范,人參業就這樣在完全自由的環境下肆意成長。
幸運的是,隨著養生理念的興起,世界各國對東方文化興趣越加濃厚,加上韓國高麗參和美國西洋參的崛起,人參受到了更多的關注。具有優厚生產條件的中國自然成為了采購人參的重要產地。
但是因為中國種植人參沒有統一標準,而國際采購對人參的質量,尤其是農藥殘留及金屬含量有著嚴格要求,所以中國人參多因農殘超標而被賤賣。辛辛苦苦種植6年,才收獲一次的人參變成了輕飄飄的一沓鈔票。更有甚者,中國的賣者為了能賣掉更多的人參,采用價格戰,所以,辛辛苦苦的結果,就是獲得微利。
可是,明明人參種植如此不給力,農民依然沒有放棄過,人參的產量依然是逐年拔高。“我就是想賭一把,看誰能堅持到最后。”一位農民這樣告訴記者。
賭一把,被用來形容中國人參業現狀非常合適。農民的心態就是,總有一天人參能賣出人參價。但是,毫無組織紀律可言,人參的種植沒有規劃,質量得不到保證,中國的人參業能走多遠,引起了業內的擔憂。而且因為供大于求,很多人參賣不出去,農民竟想出了用硫磺熏人參,一是顏色好看,二是延長存放時間,這些有毒的人參賣到國際上是不可能的,所以就在中國的各個市場逐一消化,強烈打擊了中國市場對國產人參的信心。
稀土已經給了我們一個深刻的教訓,難道人參也不能幸免于難?“賭”的心理,為中國的人參業帶來了太多傷痛。
模式變更的潛力
2009年,硫磺熏人參被央視曝光之后,人參業在中國的發展引起了重視。尤其是產量占中國總產量60%的吉林省,開始整頓混亂的人參市場,出臺了一系列措施。2011年,吉林省政府再次出臺政策措施,包括樹立“長白山人參”品牌、組織實施“吉林人參振興工程”、啟動相關的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等,來振興人參業。
政府的重視,對人參市場起到了積極的引導作用。人參的質量也得到了有效保障,農殘超標的概率大大降低。最令人興奮的是,這個產業開始引起很多大型藥企的關注。2010年,紫鑫藥業大手筆迅速進入人參領域,快速發展,并創出一條“依靠政府支持和技術儲備闖關”的發展模式,成為中國人參產業布局中的重要一派力量。
業內認為,企業加盟會為整個行業帶來新的標準,會有新的規范出臺,對結束混亂的人參市場將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而且也會加速國內市場的孵化,讓充斥國內市場的洋人參品牌逐漸被中國品牌替代。
而且,國際上對人參的需求也是逐年增多,除了日本、韓國、美國等國家,如今加拿大、荷蘭等國家也開始大量進口中國人參,年產10000噸的中國人參仿佛又被打開了一個出口。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出口人參3000多噸,比同年增長10%。
思考韓國模式
雖然中國的人參在數量上占據了絕對優勢,但是,長期混亂的局面讓中國的優勢基本上被消磨殆盡,微利成為中國人參一個灰暗的標簽。世界人參總產值約500億元,中國只占16億元,不到世界總產值的4%,我國人參的產量與產值相差20多倍。原材料低價出口,然后高價買回被附加了很多高科技含量的衍生品,是中國人參業現狀。
而且中國本土的人參市場,也是被韓國和歐美等國家的品牌占領。大家熟悉韓國的高麗參、美國的西洋參,可是提起中國本土的人參,很多人都會說:“不知道。”
這依舊回到了老話題,管理缺位、盲目擴大、市場經營混亂,低價競爭,中國的人參業面臨大考。
韓國模式,其實很值得借鑒。資料顯示,韓國的人參產量占世界10%,吉林省人參的出口量是韓國的20多倍,出口創匯額卻只有韓國的1/10,而且韓國大量人參是從中國進口,這無疑讓人覺得難堪。
在韓國,人參是由國家投資的,人參流通公社提供技術,種植戶和流通公社簽訂種植收購合同,嚴格按照統一的生產技術規程管理人參,產品統一回收,統一加工,統一銷售。所以人參的品質有保證,供求關系也被控制得很好,加上對人參的大力宣傳,所以同樣的人參,在韓國轉一圈,價格就可以高出10倍。
最重要的是,韓國在深加工領域做得很出色,如今韓國已經開發出12個系列600多種人參產品,例如人參米系列、人參茶系列、人參飲料系列、人參糕點系列等等,將人參的價值最大化。
如今,深加工是中國人參業最缺乏的技術,例如人參米在中國目前就是空白。加盟人參產業的紫鑫藥業董事長郭春生說:“從人參產業的對比來講,我們確實處在一個非常大的劣勢上。但是我們有一個優勢,作為長白山人參的主產區,吉林省的原材料產能是最大優勢。”
可見,發展技術,是中國人參業必須要走的下一步。
有深度才名貴
雖然中國人參業經歷著許多不如意,但是畢竟中國的產量優勢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的,所以積極投身人參業依然很有吸引力。
數據顯示,中國種植人參的農戶超過2700萬戶,經營人參的企業多達2萬多家。這個數字比2009年增長了近20倍。多數的形式是參農,即使是企業,也是以買賣原材料為主,賺取差價。
吉林省新三寶參茸有限公司總經理徐貴麗告訴記者:“20年前,我的企業還只是一個小加工作坊,那時,人參只能當中藥材賣。20年后,我的公司已經有一定規模了,可人參依然還只能當中藥材賣,這是我的企業上層次面臨的最大困惑之一。”
如果這種做法不改變,永遠只能是做到微利。我們來算筆賬,種一公頃人參,自己有種源,需要花費40萬元以上,其中土地租金30萬元,可供使用4年。整地、買遮陽材料、做床等大約10萬元,這是第一次栽種。移栽以后,換地需要再加30萬元的土地錢,總共需要70萬元。這些還不包括勞工費。如果自己沒有種源的,買籽買苗還需30萬元左右。所以種植6年生人參的成本至少需要70萬元到100萬元。
按照每公頃產人參2.5~3萬斤算,要賣到35元/斤,每公頃才能達到100萬元,利潤很薄。今年的人參價格出現上漲,達到50元/斤,種植戶的勞動才算得到了些許安慰。但是人參的價格并不穩定,所以種植的風險依舊很高。
換個視野,我們發現,韓國的人參品牌正官莊(韓國人參老品牌)2010年收入達到120億元人民幣,中國2010年人參產業總產值才206億元,所以深加工和品牌的效益顯而易見。
以中國吉林延邊為例,那里的人參加工不足產量的30%。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市場的缺位在于技術和品牌,而不是產量。如果想要繼續加入務農大軍,那么身后的路會很長。所以,專家建議投資者,投資技術比投資實物獲利的機會要高出很多。
因此,大企業加盟被認為是目前投資人參最好的路徑。大企業有足夠的資金實力、技術實力、人才實力、品牌實力,因此在人參的后續發展上可以做的更加出色。由此可見,想要人參賣出人參價,人參可以用“名貴“身份亮相,就得在技術上下工夫。貨源,是不愁的。
早入市避競爭加劇
當然,當中國開始意識到問題所在時,國際上也開始意識到問題。2010年中國人參市場的價格上漲,直接導致韓國從中國進口人參的成本增長了3倍,日本在這場漲價中也沒能幸免。
所以進入中國市場,掌握原材料供應優勢,在國際上達成共識。目前,已經有多家韓國人參企業將投資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新興工業集中區的“人參產業園”,建設人參加工企業,引進韓國技術在吉林省種植人參,并將引進韓國紅參加工技術和產品,研發、生產、加工、銷售人參(紅參)食品、保健食品等系列產品。
而且,今年衛生部正式批準吉林省開展人參“藥食同源”試點工作,首次批準了“人參可以用于食品”的規定,大幅度拓寬了人參產業的市場空間。于是,中國的一些企業也陸續加入人參大軍,除了修正,紫鑫等制藥企業,吉林森工集團、首都國際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等企業在今年也先后進入人參領域。人參市場的爭奪開始進入競爭階段。
專家認為,面對即將開始轉型的中國人參業,早進入的優勢遠大于晚進入。所以,趁早,是投資人參的另一個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