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營快遞公司對新《郵政法》反應比較強烈,他們表示這等于在開放了快遞業務的同時又鞏固了國有郵政公司對于信件快遞的壟斷地位。對于民營快遞公司來說是滅頂之災。
于2009年10月1日起實施的新《郵政法》,使民營快遞企業的法律地位首次得到明確,打破了郵政在快遞業的壟斷地位。但新《郵政法》同時又規定:“同城快遞五十克以下、異地快遞一百克以下由郵政專營”。這似乎又是一個新的壟斷。
現在兩年過去了,民營快遞的發展如何?
有名無“實”的壟斷
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勝在一次論壇中表示,目前,依法取得快遞業務經營許可證的企業超過6800家,世界五百強企業中有5家進入中國快遞市場投資發展、參與競爭。
特別是政企分開的郵政體制改革以來,我國快遞業務量年均增長率近30%,業務總量五年翻了一番半,日均處理量從2007年的300萬件增長到2011年的1300萬件。
據數據顯示,在2010年,郵政業業務總量累計完成1286億元(按2010年不變單價計算),年均增長17%。我國快遞業務收入達575億元,年均增長19%,占郵政業業務收入的比重為45%。
而來自國家郵政局7月13日的信息顯示,2011年上半年,郵政行業業務總量預計完成766億元,同比增長24.5%,比去年同期提高3.6個百分點。
規模以上快遞服務企業完成業務量15.8億件,同比增長52.5%;實現快遞業務收入335.1億元,占郵政業業務量的近50%。
同時馬軍勝介紹,2010年,中國網絡零售交易額達5231億元人民幣,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3.3%,預計今年交易額超過8000億元,占社會消費零售總額的4%。70%以上的網購必須依靠快遞來完成,網購快遞已占到全部快遞業務量的一半以上。而眾所周知,網購快遞95%使用的是民營快遞。快遞業務是郵政業業務的重要盈利部分,而以快遞業務為主營業務的民營快遞公司無疑占有絕對優勢。
“郵政壟斷”褒貶不一
中國快遞咨詢網首席顧問徐勇說,100克信件重量相當于20張A4打印紙,目前民營快遞企業遞送的主要就是100克以下的快遞,其中同城快遞中50克以下的占50%~60%,100克以下的業務更是占據85%左右,如果郵政專營的范圍被確定為“同城快遞50克以下、異地快遞100克以下”,部分民營快遞企業將面臨經營困難或倒閉。
“與重量更重的包裹相比,信件和商務文件遞送的利潤高得多,因為它們的單位重量輕,運送成本低。”徐勇指出,以往很多民營快遞企業都是靠信件和商務文件遞送的盈利,來彌補其他業務遞送的虧損。
透過《反壟斷法》的規定,以及新《郵政法》關于“快遞企業不得經營由郵政企業專營的信件寄遞業務,不得寄遞國家機關公文”的規定,可以看出,新《郵政法》關于郵政專營的范圍,顯然應指涉及國家安全的物件寄遞。郵政專營范圍應該由需要寄遞的物件性質決定,而不應由現在所規定的相應物件的重量來決定。除非確實需要,否則都不應該人為設置快遞業務的類別和門檻。
著名經濟學家、國務院參事任玉嶺對郵政壟斷深惡痛絕,他認為我國郵政行業同其它國有行業一樣,不僅有著依賴國家、效率低下、服務態度差的弊端,而且還有著壟斷行業擁有的各種霸權。
任玉嶺以郵政經營的快遞為例來說明郵政壟斷的弊處。他舉例,20世紀80年代末北京到日本的快遞只要一天多一點,而今郵政EMS傳遞的快遞從廣州至北京,有時還要用四天。
但好在有民營快遞業的崛起,為很多客戶解決了燃眉之急。民營快遞的速度比郵政經營的EMS快出一倍還要多。但是,處于壟斷地位的國家郵政,非但沒有認真支持民營快遞的發展,而且出手了很多打壓行為,給民營快遞造成了很大困難。
但是郵政系統的工作人員卻不這么認為。他們覺得政府專營并非一般意義上的行政壟斷,市場經濟也絕不意味著所有領域的市場化,而郵政必須專營,這是公共管理常識。
家在北京的王小姐也支持郵政專營。她表示:“我對郵政服務也沒什么好感,但是不得不承認,在邊遠地區或者比較不賺錢的地方,民營快遞是沒什么興趣的。”
比如,居住在一線城市,網上購物可以隨意選擇快遞公司,但是很遺憾,當郵寄東西回老家時,卻也只能選擇郵政一家。郵政服務帶有民生意味,需要有公益性的構架,就此而言,指望逐利傾向鮮明的民營或外資一步到位顯然不夠理性。
區分郵政普遍服務和郵政速遞
一位對快遞業比較熟悉的專家表示,即使新《郵政法》有一些限制性的規定,但仍然不可能得到有效執行,國有郵政企業期待的壟斷利益也不可能實現。畢竟,信件寄遞服務并不是郵政企業與民營快遞企業之間的利益劃分問題,而是用戶選擇由誰來為自己服務的問題;郵政企業與民營快遞企業之間如何分配信件寄遞市場,不取決于郵政專營范圍如何確定,而取決于用戶的需求和選擇。
沒有誰可以強求具有交易自由的用戶接受郵政企業或民營快遞企業的服務。實際上,民營快遞企業在1986年出臺的《郵政法》上并無合法地位,信件寄遞業務由郵政企業壟斷經營,1990年出臺的《郵政法》實施細則,也明確了郵政企業對信件寄遞的壟斷經營地位,但快遞市場仍然以無法阻擋之勢快速發展了起來,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發展到了上萬家。這就是市場的力量,用戶有需求,必然就會有人來為用戶提供服務。可以想象的是,新《郵政法》實施后,不合理的郵政專營仍然難以阻擋市場的力量。
這位專家建議,一定要區分郵政普遍服務和郵政速遞。對于普遍服務的虧損國家應該予以補助。因為郵政是一項公共事業,也是國家重要的基礎性行業,對于其政策性虧損和行業性虧損國家應出臺相應的政策予以補助。
特別是中國的國土廣闊,農村人口仍然占了絕大多數,許多人還是生活在農村,而這部分的普遍服務仍然由郵政部門來承擔,國家應該對其進行測算,給予其合理補助,這是應該的也是必要的。
這位專家同時表示,用限制重量的辦法來加強郵政專營,不具有可操作性。100克、50克是個什么概念,用民間的說法就是一兩和二兩,很多人手里都掂不出來這種重量區分,難道顧客為了選擇是去郵政還是去民營快遞之前還要稱下重量。
所以新《郵政法》在確立秩序與規則的時候,企圖通過部分快遞專營的模式補貼郵政的普遍服務虧損的做法有違市場規律。國家應該通過專項基金對郵政普遍服務進行補貼,應該全面放開快遞業務,使快遞業務充分競爭。事實上快遞業務也是充分競爭的,通過法律阻止已經不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