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一五”期間,河北省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取得明顯成效,全省統籌城鄉發展的基礎更加牢固。新時期,河北將處于城鄉加快發展、加速融合的關鍵時期,需要在科學把握全省城鄉發展階段的基礎上,構建城鄉協調發展的政策體系,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
[關鍵詞] 新時期 發展階段 統籌城鄉 政策選擇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是中央站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高度提出來的,是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提出來的,即經濟社會發展進入到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發展階段。因此,河北統籌城鄉發展的基本思路與舉措也應當在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階段進行系統分析基礎上展開。
一、河北省城鄉發展階段評價
1.工業化、城鎮化發展階段評價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標志,是人們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的中心。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衡量國家和地區社會組織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近年來,河北一直把城鎮化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特別是城鎮面貌“三年大變樣”工作開展以來,全省的城鎮化建設步入新的時期。2009年河北城鎮人口達3076.9萬人,城鎮化率達43.74%,比上年提高1.84個百分點,正處于城市化加速發展、城市文明加速普及、城鄉加速融合的發展階段。
工業化是一個國家、地區由傳統農業文明向現代化工業文明轉變的過程,它是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現代化進程的必經階段。近年來,河北工業經濟保持了良好的運行態勢,經濟效益明顯提高,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依據錢納里工業化發展階段的權威劃分方法,2003年,全省人均GDP首次突破1200美元,達到了工業化中期發展階段數值指標,2007年,全省人均GDP突破2400美元,快速步入了工業化后期階段。考慮到河北人均GDP突破從1200美元到2400美元僅用了4年時間,工業化中期持續時間較短,理性判斷,人均GDP指標反映了河北正處于工業化中期向工業化后期的過渡階段。
2.農業農村發展階段分析
近年來,河北省按照國家關于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各項方針政策,加大對“三農”的扶持力度,嚴格保護耕地,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健全農產品市場體系,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農業生產能力和效率不斷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有所提升;農村各項社會事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農民安居樂業;農業農村呈現出穩定的發展態勢。同時,河北農業農村自身的發展仍然存在著復雜的矛盾和問題,與全省工業和城市的發展水平相比,農業農村的發展仍然十分滯后,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的階段。
綜上分析,河北省城鎮化跨入到加速發展、擴張發展的階段,工業化步入到中后期發展階段,即中期向后期過渡的關鍵時期,農業發展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軌階段,農村經濟社會步入到由封閉落后向開放進步的發展時期,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推進,發展實力明顯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滯后,相對弱勢。發展的階段和發展實際證明,“十二五”時期,全省要以更強的力度和更大的氣魄推進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和城鄉協調、城鄉融合為特征的城鄉統籌發展,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
二、新時期河北省統籌城鄉發展的政策選擇
河北是農業大省,統籌城鄉發展對全省實現全面小康和縮小城鄉差距的目標意義重大,新時期,我們要認真貫徹執行黨中央關于統籌城鄉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認真規劃,群策群力,為實現全省經濟社會更好更快地而努力奮斗。
1.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固樹立統籌城鄉發展的理念
一是要強化城鄉一體的意識,打破城鄉分割,縮小城鄉差距,整合城鄉各種資源,實現勞動力、資金、信息、技術等要素在城鄉間的有序流動,實現交通、水利、能源、環保、科教文衛等資源的共享,加快推進城鄉的空間融合,從而形成地位平等、開放互通、互補互促、共同進步的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新格局。二是要確立國民公共財政的理念,徹底改變財政支出的“城市偏向”和“工業偏向”,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和財政支出結構,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讓公共財政的陽光普照農村,讓公共財政的雨露滋潤農民。三是要確立圍繞“三農”抓統籌的理念。必須采取切實措施,統籌城鄉產業發展,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改變農村經濟的落后面貌。
2.創新體制機制,構建城鄉平等發展的制度環境
統籌城鄉是一次傳統的城鄉關系在新時期下的重置和優化組合,城鄉差距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講就是源于城鄉不合理的體制構成,而要實現城鄉關系協調發展,實現統籌城鄉,必然要打破舊的、不適應城鄉和諧和城鄉生產力發展的制度性障礙,理順城鄉關系,制度創新是必然選擇。當前,河北統籌城鄉發展要注重以下制度創新。
(1)戶籍制度創新。現行的戶籍制度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核心問題,也是最大的制度障礙。因為它在城鄉之間人為地筑起了一道“壁壘”,挖出一條“鴻溝”,形成了城鄉分割的戶籍、就業管理體制,剝奪了農民自由遷徙到城鎮生活和平等就業的權利。為此,必須拆除這道戶籍“籬笆”,逐步取消農村居民進城的各種戶籍限制,促進城鄉勞動力要素的自由流動,建立城鄉戶籍、就業一體化制度,讓更多的農民能夠工作在城鎮、留在城鎮,只有這樣,統籌城鄉才有可能向前推進。
(2)土地制度創新。當前,在征用農村集體土地過程中損害農民權益的問題已經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重大隱患。地價征用土地是農民遭受了嚴重的損失。近年來,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更是出現了城市建設用地擠占農村耕地的問題,農民在失地后,又得不到相應的補償,在城市化進程中農民再一次被邊緣化。必須通過土地管理法規制度創新和嚴格執行土地管理法規來保護農民土地權益不受侵犯,采取有效的補償措施彌補失地農民的經濟損失。
(3)行政體制創新。鄉鎮機構臃腫,財政供養人員較多,不僅使得上級政策在執行中走樣,同時加重了農民負擔。探討縣政府直接對村進行管理的行政設置新體制,對統籌城鄉發展意義重大。近期,可以考慮進一步縮減鄉鎮政府機構和人員,撤并鄉鎮。本著科學規劃的原則,以面積、人口、財力、資源四大因素確定鄉鎮規模。將鄉鎮機構改革與撤并鄉鎮工作一同進行。
3.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公共設施向“三農” 領域擴展和延伸
農村基礎設施長期以來投入不足,欠賬很多。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應重點滿足基本保障性需求,以改善農村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基本生活條件為重點。一是加強道路交通建設。盡快完成農村病危橋的修復和改造力度,加快建設和改造縣際干線公路、區際間斷頭路等干線公路,加緊實施“鄉鄉通等級路,村村通油路”工程。二是確保飲水安全。因地制宜發展區域集中供水,以除氟降碘和治理污染水源為重點,確保農村居民飲用水供應充足、水質達標。三是盡快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工程,硬化、亮化村內道路,實現村莊污水暗渠排放、城鎮污水無害化處理,建立村莊固定垃圾轉運點,采取 “村收集、鄉運送、縣處理”的措施,統籌解決農村地區自身產生的生活垃圾。四是電網改造。應謀劃建設一批新的電源建設項目,增強全省供電能力,緩解供電壓力。重點工業城鎮應加強雙環供電網建設,提高供電安全保障能力。加大對農村電網的投入,改善輸配電網絡,減少高、低壓綜合線損,提高農村電網供電的可靠性。
4.統籌城鄉社會事業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實現公共服務向“三農”領域全覆蓋
一是大力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在全省范圍內對教師實現同一職業,同等待遇,穩定農村教師隊伍。建立健全農村中小學基礎設施建設機制,積極推進規模化、標準化辦學。推進農村高中和職業學校信息網絡建設,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和教育教學信息化管理。全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對貧困家庭學生要給予資助,確保完成義務教育階段學業。二是大力發展農村衛生事業。加強農村公共衛生工作,推進城鄉預防保健組織一體化建設,切實將預防保健功能延伸到鄉村。加強縣、鄉、村三級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鄉鎮設立衛生院,行政村設置衛生室,并推進村衛生室的標準化建設,保證農村衛生機構開展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所需的基礎設施和條件。扎實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該項制度要基本覆蓋農村所有居民,為農民健康提供保障。三是統籌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社會保障建設必須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總體要求,逐步實現以城鎮為重點向以農村為重點的轉變。增加財政投入,積極發展農村養老保險。全面建立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斷縮小農村居民與城鎮居民低保標準的差別,發展農村社會救助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