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信用合作社,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合作金融,其財產所有權歸集體所有。本文在梳理了農村信用社的發(fā)展歷史基礎上,提出信用社要立足“三農”,發(fā)揮主力軍作用,必須整合支農資源,創(chuàng)建新的農村金融體系,建設全國統一歸口的農村信用合作社。
[關鍵詞] 農村信用社 產權 統一歸口
一、信用社成立之初的性質和任務
我國的信用社是在自愿的基礎上組織起來的互濟互惠金融組織,股份制只具有象征性的意義。信用社所需周轉資金,由人民銀行各縣支行在周轉性放款中核放。
在體制改革之前,信用社的主要任務有兩項:一是貫徹執(zhí)行階級政策,通過多種形式的運動整頓領導班子,清理“階級異己分子”、“脫化變質分子”,保持階級隊伍的純潔和中、貧農優(yōu)勢。二是堅持不以盈利為目的的辦社方針,組織調劑資金幫助解決中、貧農生產生活困難,與高利貸作斗爭,鞏固農村社會主義金融陣地。
二、信用社的發(fā)展歷程
歷史上信用社曾有過三次大的折騰。第一次,1956年農業(yè)社由初級進入高級,有的人認為農村已經由半社會主義,進入到了“完全的社會主義” ,信用社已經完成了歷史使命,沒有存在的必要應改為鄉(xiāng)銀行。第二次,1958年實現人民公社化后,信用社先下放到人民公社,后又下放到大隊,人權、財權、資金使用權失去了它的獨立性,國家銀行也失去了對信用社的有效領導,信用社成了公社和生產大隊的“金庫”,信貸資金當作他們的收入,用于財政性支出。第三次,1969年“文革”斗、批、改階段,在農村,貧下中農領導一切,“改革不合理的規(guī)章制度”,“貧管會”一會多管,權力不清,職能不明,導致信用社業(yè)務停頓、財務混亂。
從三次折騰中,不難發(fā)現造成折騰的根本原因在于對社會主義的膚淺認識。因此,每次折騰后撥亂反正,又要求國家銀行加強對信用社領導,重新恢復規(guī)范化管理。
1979-1996年,農村信用社由農業(yè)銀行進行管理。1996年至今,農村信用社由中國人民銀行托管。2004年,國務院深化農信社改革,將試點范圍擴大到21個省(區(qū)、市)。
三、已有的改革經驗和問題
目前很多地方的農村信用社紛紛改建成社區(qū)商業(yè)銀行,無論名稱怎樣改變,都不應該丟掉其合作性質。應當在此基礎上適當借鑒已有改革的經驗,對農村信用合作社進行改制。
據資料反映,近幾年經人民銀行票據對沖和政府財稅減免,信用社已消化“歷史包袱”3000億元,到2007年底仍有“歷史包袱”5000余億元,較1973年全國信用社虧損2,300萬元,34年間虧損增加了21,739倍,“改革的交易費用極其高昂”。解決信用社的嚴重虧損,實現財產保值、增值,產權明析固然重要,管理科學,完善內部激勵機制也刻不容緩。信用社虧損是老問題,過去也曾有個別“三靠社”,即:貸款靠拆借,虧損靠補貼,福利靠調劑。
1964年開始,試辦信用合作鄉(xiāng)聯社、區(qū)聯社,后擴大到縣、地(市)聯社,資金調劑范圍不斷擴大,搞活了虧損社的業(yè)務經營。改革初期,試行分類指導下的經營承包責任制,對虧損社實行“虧損包干,減虧分成,定額拔補,限期扭虧為盈”,減虧分成職工獎勵不得超過盈利社職工人均獎勵,長期虧損,扭虧無望,信用社降為信用站。這種簡單明了易于考核操作的激勵機制,對抑制、消化信用社虧損起到很大作用。
目前,試行合作制的信用社大體上保持了原信用聯社的管理框架,但仍成在兩點欠缺,一是缺乏全國統一歸口,不適宜開辟國際業(yè)務;二是基層社偏好獨立,資金運用靈活性差。因此,既要堅持改革的剛性,又要求升創(chuàng)新的理性。過去的管理體制建立在計劃經濟基礎上,不一定完全適用于現在的市場經濟。
四、未來發(fā)展方向探討
根據目前信用社擬定的公司治理,法人結構模式,參考過去的管理作法,信用社可試行全國統一歸口,系統管理,多級法人,獨立經營的管理程序。
程序示意如下:
中國信用合作社股份有限公司——省(市)信用合作聯社——地(市)信用合作聯社——縣(市)信用合作聯社——鄉(xiāng)鎮(zhèn)信用社
信用合作社股份有限公司履行管理指揮職能,省、地、縣信用合作聯社履行經營、管理雙重職能,鄉(xiāng)鎮(zhèn)信用社是信用合作制的基礎,重在務實。
在全國統一歸口后,信用社可以利用合作社股份有限公司這一金融載體,發(fā)行“信用合作社股份有限公司”的長期債券,通過市場直接融資方式來籌集公司的控股資本。還可以爭取在證券市場上發(fā)行“信用合作社股份有限公司”股票進行直接市場融資,不斷壯大“信用合作社股份有限公司”的資本金,把“信用合作社股份有限公司”做大做強。
按照這種改革思路和改革模式,能夠迅速提升“信用合作社股份有限公司”的信譽和市場競爭力,使“信用合作社股份有限公司”能在較短時間內有充足實力把農村信用社改造成為真正市場主體。此外,“信用合作社股份有限公司”還可以根據國家產業(yè)政策和地方經濟發(fā)展規(guī)劃的總體要求,對股份有限公司的財力資源、人力資源、信息資源和技術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和科學運用,從事投資銀行、農業(yè)開發(fā)、農業(yè)保險、農村醫(yī)療保險、代理保險、資信擔保、農業(yè)證券等金融業(yè)務,促進農村金融市場的全方位開放。
參考文獻:
[1]《農業(yè)生產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第三章,1955年
[2]李小云、于樂榮、齊顧波:《2000-2008年中國經濟增長對貧困減少的作用:一個全國和分區(qū)域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0年第4期
[3]盧漢川主編:《中國農村金融歷史資料》[M],1986年10月
[4]盧漢川主編:《合作金融概論》[M],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