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廣東省民營科技企業為樣本,建立隨機前沿模型測算其RD綜合效率,并分析樣本企業RD綜合效率的地區分布差異及效率影響因素。研究發現廣東省民營科技企業RD綜合效率較低,各地級以上市RD綜合效率差異明顯,但三大區域之間效率差異較小;市場結構、企業規模與企業自身特征等因素對RD綜合效率影響顯著,而所有權結構的影響不明顯。
[關鍵詞] 隨機前沿分析方法 RD綜合效率 影響因素
一、問題的提出
我國民營科技企業長期以來在經濟效益方面保持了高增長勢頭,而且在技術創新方面也取得了長足進步。廣東省民營科技企業的數量與規模在全國首屈一指,研究廣東省民營科技企業的RD效率問題具有重大的理論與實踐意義。RD效率作為技術創新成效的標志很早便引起國外學者關注。國內學者從事有關研究卻始于上世紀90年代。現在主流的RD 效率評價方法可以歸納為非邊界(或非前沿)分析方法和邊界(或前沿)分析方法兩大類。通過對現有研究的分析發現主要存在三點不足:(1)大多數研究都停留在國家、地區、產業與行業的層面,基于企業層面研究RD效率的成果鳳毛麟角;(2)學界關于RD效率的測定,仍然以DEA方法為主, SFA方法運用得相對較少;(3)使用SFA方法對RD效率的測定主要考慮了單一產出的情況,缺乏基于SFA方法的RD 綜合效率的研究。
二、研究設計
本文以Battese Coelli(1995)所建立的模型為藍本,建立經驗模型如下:
(1)
(2)
模型中totaloutput、labor以及capital分別表示研發產出、研發人員投入和經費投入;α;β以及 代表待估參數;vit代表隨機變量,服從分布;uit表示技術無效項,服從分布,且與vit相互獨立。在測算效率的同時,對效率影響因素的研究也是該領域的一個重要內容。本文主要考慮所有權結構(國有性質為State;外資為Foreign)、市場結構(Firms)、企業規模(Scale)和負債比率(Indebted)對RD效率的影響。
三、實證結果及討論
1.RD投入、產出水平分析
根據研究結果,發現2000-2002年平均投入的RD人員明顯大于2003、2005年,但在2000-2002年間,本文選用具有職稱人數替代RD人員,可能擴大了研發人員額范圍,致使前三年RD人員投入普遍偏高,使所測的RD效率偏低。2000-2005年廣東省民營科技企業的平均RD加權產出呈現上升趨勢,而平均RD經費卻表現出先上升后下降的情形。
2.回歸結果分析
利用Frontier4.1軟件,對建立的五個隨機前沿生產函數模型進行極大似然法估計,結果顯示所有經驗模型的γ均大于0.45,且LR統計檢驗在1%的水平下顯著,說明采用隨機前沿生產函數模型估計廣東省民營科技企業的RD綜合效率十分必要。具體估計結果如下:
(1)研發投入要素產出彈性和研發活動規模效應情況
從廣東省民營科技企業RD活動產出彈性來看,彈性系數都為正且高度顯著,說明RD人員與經費投入與RD產出之間均呈現出很強的正向關系。就規模效益而言,在考察的五年內處于先增大后減少再增大的波動狀態中,但總體而言均小于1,呈規模遞減效應,但這并不意味著廣東省民營科技企業的RD投入過剩,而應是RD的各項要素投入比例不均衡、結構不合理所致。
(2)廣東省民營科技企業RD綜合效率及其變動情況
廣東省民營科技企業的RD綜合效率較低,研究期間效率水平分別為0.126、0.1124、0.4502、0.0543和0.3667,平均效率僅為0.22。不難發現,年均RD綜合效率的變動幅度較大,最高效率與最低效率之間相差約八倍,且各年間效率延續性的強度較低,說明廣東省民營科技企業RD活動處于極端的不穩定狀態,這也在一定程度反映出廣東省仍然未建立起良好的民營科技企業研發環境,這可能于民營企業的性質有一定的關聯,雖然本研究針對的是民營企業科技企業,但終歸仍屬民營企業,大多規模有限,且抗風險能力較弱,比較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與干擾,特別在對待本身具有極度不確定的RD活動方面,就顯得尤為不穩定。同時也可能與政府扶持力度、優惠政策的連續性、系統性不足有關。
(3)廣東省民營科技企業RD綜合效率的地區差異分析
本文將廣東省劃分為珠三角、東西兩翼與粵北山區三大經濟區域。根據測算的效率值,按各地級市對民科企業的RD綜合效率進行整理,發現廣東省21個地級市的民營科技企業RD綜合效率不均衡,效率最高的是中山市(平均效率為0.38),陽江市次之(平均效率為0.37),效率最低的是深圳市,僅為0.16。廣州、深圳兩市是經濟比較發達的副省級城市,民營科技企業的數量遠大于其它地級市,企業RD投入也較其它市多,但兩市均并未體現出其應有的地位與作用。從珠三角、東西兩翼與粵北山區這三大經濟區域的角度看,平均RD綜合效率最高的是東西兩翼,平均RD效率為0.295,其次是珠三角地區,平均效率為0.250,最低的是粵北山區,平均效率僅為0.247。從該結果來看,三個經濟區域的民營科技企業平均RD綜合效率有一定的差異,但是差異并不大,特別是珠三角與粵北山區的差異更小。
(4)四類影響因素對廣東省民營科技企業RD綜合效率的影響
本文考察了所有制結構、企業規模、市場結構以及企業自身特征此四類影響因素對RD綜合效率的作用。發現后三類影響因素對廣東省民營科技企業RD綜合效率的影響比較顯著。企業規模項系數較大且基本通過1%顯著性水平檢驗。該研究結論表明廣東省民營科技企業的RD活動具有效率與企業規模的關聯度比較大,大企業可能具有規模經濟優勢,在市場博弈中更具有主導地位。市場結構項系數顯著為負,表明市場競爭越強,越有利于廣東省民營科技企業RD效率的提升。本文考慮資本結構對RD綜合效率的作用,結果發現負債率與RD效率之間存在顯著的負向關系。本文考察了國有及外資性質對廣東省民營科技企業RD效率的影響,結果發現不僅這兩個變量對RD效率的作用方向不確定,而且顯著性也不理想,尤其是外資變量。這在很大一定程度上說明廣東省民營科技企業中的國有成分對RD效率的提高未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四、研究結論
本文通過取得企業層面的數據資料,開展實證研究,得出的主要結論為:首先,廣東省民營科技企業的RD綜合效率總體水平較低,各地級市之間效率差異較大,但經濟區域之間的差異卻不明顯。其次,RD人員投入在提高廣東省民營科技企業RD效率的過程發揮了更大的作用。最后,企業規模、市場機構與企業自身的一些特征顯著地影響廣東省民營科技企業RD綜合效率,所有權性質影響不明顯。企業規模越大、市場競爭越充分,越有利于RD效率的提升;而企業負債率越高,則越有害于RD效率的提高。國有成分以及外資成分均未對RD效率發揮顯著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何楓、陳榮、何煉成,SFA模型及其在我國技術效率測算中的應用,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4 年第5 期
[2]張宗益、周勇、錢燦、賴德林,基于SFA 模型的我國區域技術創新效率的實證研究,軟科學,2006 年第2 期
[3]閆冰、馮根福,基于隨機前沿生產函數的中國工業RD 效率分析,當代經濟科學,2005年第6 期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