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依據鉆石理論,對會議型酒店的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產業與支持性產業狀況、同行業的企業戰略、結構與競爭、機遇以及政府因素進行了分析。既而從人才、政府、企業、會議設施與服務以及信息平臺等方面提出了上海會議型酒店競爭力提升的建議。
[關鍵詞] 鉆石模型 會議型酒店 競爭力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產生了大量的經濟、政治、文化、科教、環保等領域的交流合作之需要。人們的會議商務活動也日益頻繁,會議經濟被認為是繼金融、貿易、IT等又一具有發展前景的產業。而酒店因為具有完善的住宿、餐飲、休閑、娛樂、商務以及一定的會議功能而成為較多會議的舉辦地,會議型酒店在會議產業和酒店產業互動發展的前提下應運而生。
一、會議型酒店概念界定和發展現狀
國內外與會議展覽相關的酒店類型有:會展酒店、會議酒店、會議度假酒店、商務會議酒店等。目前為止,國際上還沒有對這些概念形成統一的認識,不同的國家和行業協會對此都有自己的解釋。本文依據中國旅游飯店業協會于2007年起草的“會議飯店建設與運營指南”(草案)中對會議型飯店所下的定義:以會議作為主要市場定位,并配有相配套的住宿、餐飲、會議、展覽及相關服務功能的單體飯店建筑。現階段我國通常所說的會議型酒店幾乎包含了所有具有住宿功能和一定會議功能的酒店、會議會展中心、度假村等,但不包括不帶住宿功能的會議會展中心。
會議型酒店是會議產業蓬勃發展和酒店行業市場細分的產物,在國際上,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來會議市場就受到酒店行業越來越多的關注,專門為會議市場設計和運營的會議酒店在20世紀70年代成為酒店建設的主要形式之一。與國際會議產業相比,國內會議產業尚處于發生、發展階段。在會議的國際性、組織專業性、人才培養、企業實力等方面,都與德、美等會議產業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但中國經濟總體發展速度快,具備較大的會議內需市場及經濟發展潛力。據ICCA近年來公布的國家排行榜:中國已由07年的第11名前進到09年的第9名。我國是會議大國,但卻是會議產業弱國。上海展覽的數量和規模是全國最大的,但是會議則是北京最多。
二、運用鉆石模型分析上海會議型酒店的競爭力
“鉆石模型”是邁克爾#8226;波特于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從國家競爭優勢模型來分析產業競爭力的理論體系。此模型被應用于國際貿易學、管理學、產業經濟學、區域經濟學等學科和領域。筆者認為鉆石模型可以用來分析會議型酒店的競爭力,因為會議型酒店作為會議產業重要的一環,同時也是酒店產業中一種重要的企業類型,是會議產業與酒店產業融合發展而生的一個新興業態。其基本理論框架如圖1:
根據該模型,一個產業的競爭力取決于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產業與支持性產業狀況、企業的戰略、結構和競爭對手四個決定因素以及機遇和政府兩個影響因素。本文通過對這六個因素的分析,明確上海會議型酒店的發展現狀,并提出了提升會議型酒店競爭力的建議。
1.會議型酒店生產要素分析
在鉆石模型中,生產要素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特定產業競爭中有關生產方面的情況,可分為基本要素和高級要素。基本要素是天然擁有的或是不用付出太大代價就能獲得的要素,如一地的自然資源、地理條件、氣候條件、初級工人等;而高級要素是指需要經過長期投資和培育才能形成的要素,如現代通訊、信息、交通等基礎設施,專業人才,科研機構、創造力等。其中高級要素更為重要,能夠為產業提供更具決定性和持續力的競爭優勢基礎。
對于會議型酒店來說,其生產要素主要表現在區位條件、人力資源和城市基礎設施狀況等。上海位于中國東部沿海,長江入海口,經濟腹地遼闊,被稱為“中國的東大門”。2009年,上海市國民生產總值達14900.93億元,占全國生產總值的4.4%;尤其是進出口商品總額占全國的23.4%,港口貨物吞吐量占到全國的8.6%。會議型酒店,由于主營業務的特點,經常會在短時間內接待規模較大的會議,對客房、餐飲、接待人員的需求量較大。而且淡旺季比較明顯,因此用工制度比較靈活。相關數據顯示,來滬人口已從2000年的387.11萬人持續增長到2009年末的695.82萬人。隨著我國戶籍制度改革進程的加快,地域間的人口流動將更頻繁和方便。另有數據表明,上海市2007年的就業人口中548.07萬人從事第三產業,遠遠多于第一、二產業;截止2009年底,第三產業就業總人數已達592.86萬人。以上數據表明上海會議型酒店所需的勞動力數量上基本能得到保障,但是專業的會議和酒店人才仍有較大空缺。上海的基礎設施建設也位居全國城市前列,由于會議期間會產生強烈的蜂聚效應,對城市的交通、通訊、金融等行業都造成嚴峻挑戰。因此一個城市會議型酒店的發展依賴于其基礎設施建設狀況。上海市在舉辦過2010世博會之后,城市建設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也為上海市會議產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基礎。
2.會議型酒店需求條件分析
會議型酒店的主要目標客戶是各種類型的會議組織者,包括協會類會議組織者、公司類會議組織者、政府類會議組織者以及其它類會議組織者。會議型酒店也會在會議淡季接待一些旅游團隊、展覽、賽事等,以平衡淡旺季的經營狀況。
從專業的會議客戶來看,專業會議公司(PCO)與區域性會議服務公司(DMC)開始迅速發展,并在會議產業的發展與運作當中承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本屆世博會的成功舉辦也正是得益于一些優秀的上海本地會議會展服務公司的參與。上海旅游入境人數增長較快,已從2000年的181.4萬人次增長到2008年末的640.37萬人次;國內來滬旅游者人數也穩步增長,從2005年的9012萬人次增長到2008年的11006萬人次。上海展覽業發展狀況也比較樂觀,近年來上海舉辦的國際展覽數目均在300個/年左右,展覽面積在500多萬平米。
3.會議型酒店相關產業和支持性產業狀況分析
波特認為一個產業要獲得持久的競爭優勢,就必須獲得健全的相關支持性產業。會議型酒店與旅游業相似,易受相關產業發展狀況的影響。對于會議型酒店,最直接的相關產業就是酒店產業和會議產業;間接相關的是服務業、旅游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等。
在上海,旅游業、會展業等產業發展較好,但會議產業與北京相比仍有差距。這也與我國傳統觀念上的重旅游、展覽,輕會議有關。會議雜志評選出的2010年度最具影響力的100個會議,排名前20的會議中只有陸家嘴金融論壇和第四屆中國銀行家高峰論壇在上海舉辦,而在北京舉辦的則有10個。據《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建議》,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相適應、具有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的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會議型酒店發展所依賴的產業支持系統將在四個中心建設過程中得以完善。
4.會議型酒店的企業戰略、企業結構與同業競爭對手分析
企業是市場運行的微觀主體,企業的組織結構、管理模式、戰略目標等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競爭優勢,而競爭又可以推動產業改良和創新,最終提升整個產業的競爭力。會議型酒店競爭力主要表現在低成本經營、專業的會議設施與服務、客房、餐飲、娛樂等配套服務以及品牌化傳播等方面。
上海會議型酒店多集中在四、五星級,基本上與中國旅游飯店業協會和中國會議酒店聯盟于2008年對中國會議酒店市場的調查一致。就某國外權威機構調查,會議組織者選擇會議酒店時考慮的非常重要的因素排序中,協會類會議組織者和公司類會議組織者都將“可商議的食品、飲料與房價”列在第二位。因此,各類會議型酒店要將低成本運營作為最重要的戰略之一。從酒店行業方面來講,會議型酒店與其他商務型酒店相比,存在定位不夠明確,從而影響到會議型酒店的專業化發展。而經濟型酒店目前發展較熱,品牌化推廣較為成功,且房價方面較占優勢,這對會議型酒店構成了較大的挑戰。從會議產業方面來講,會展中心也具有舉辦會議的功能,在會議舉辦業務上因其具有較大的場地、專業的會議設施而比會議型酒店更勝一籌。而目前上海的會議型酒店多為單體的酒店建筑,相互之間缺乏溝通與協調的機制,同行業聯合情況較少。因此會議型酒店與會展中心的聯合發展將成為會議型酒店的一大出路。
5.會議型酒店的機遇
這里的機遇是指能夠影響一國(地域)某一產業發展的一些突發事件。機遇來源于企業外部,由政治、經濟等方面因素綜合作用而成。對于上海市會議型酒店,最大的機遇莫過于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成功舉辦;同時上海四個中心建設及2013年將在上海舉辦的ICCA年會,都將成為上海市會議型酒店發展的重要機遇。
6.會議型酒店的政府影響因素
我國會議型酒店的發展處于起步階段,相關研究較少。一些國外會議和會議型酒店發展較成功城市的發展經驗表明,政府在會議型酒店的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政府的一些行為甚至可改變一個地區會議型酒店的市場競爭格局。一是因為政府會議在會議市場中占較大份額。隨著廉政建設和公共管理服務水平的提升,各級政府部門需要隨時舉辦會議。二是政府在對外交往時,往往會對本地的會議型酒店做一些推介。因此,會議型酒店要特別重視與政府公共關系的協調,以為自身發展贏得良好的外部支持。
三、上海會議型酒店競爭力提升建議
1.人才儲備與培養。人力資源成為各行各業普遍的關注點,酒店行業對于人才的需求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對于會議型酒店來說,所需人才主要有兩類:一是一線的普通勞動人才,二是處于管理層的會議及酒店專業人才。由于目前酒店行業的人員流動率較高,酒店除保證正常運營所需的基本數量和質量外;還要有相應的人才儲備,如兼職、實習生等(因為一旦舉辦大型會議,對服務人員的需求將急劇上升)。會議及酒店專業人才,則要靠專業機構和高等院校來培養。要建立會議和酒店專業人員培訓、認證、職稱體系等,積極與國際國內專業機構合作,為會議和酒店產業的發展提供人才支持。
2.政府層面,要加強相關扶持和優惠政策。會議型酒店發展的最基本條件是會議產業的發展,最直接的影響因素是與會議組織者、會議主辦者之間的業務合作。會議產業涉及的政府部門非常復雜,除旅游、展覽、外貿等部門,還涉及海關、稅務、文化、防疫等管理部門。政府要負責對各部門進行協調,以保證會議的順利進行和會議型酒店的發展。同時對一些有知名度的國際會議可提供申辦、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以吸引更多的會議客源。例如澳大利亞會議型酒店的發展就得益于1995年聯邦政府所推行的MICE國家戰略,其明確提出對中心城市的住宿和會議設施提供長期資金,并鼓勵對這些設施進行投資。目前會議的管理處于展覽和旅游的夾縫中,長遠來看,對旅游、會議、展覽進行統一管理與協調是必然趨勢。
3.同行業聯合與外包。上海的會議型酒店基本上都是單體酒店,相互之間缺乏溝通與協調機制,對于樹立區域會議產業品牌來說不利。會議酒店要根據自身優勢與劣勢在同行業中尋求合作伙伴。會議型酒店客房數一般應不少于300間,而能否建起“區域酒店合作配套群”以彌補客房規模不足,也成為其能否成功的關鍵。如會議型酒店與會展中心的聯合,會議型酒店與車輛租賃公司的合作、會議型酒店與會展公司的合作等都有利于雙方的雙贏。上海國際會議中心曾與婚姻登記機構聯手打造婚姻登記-頒證-婚慶宴會“一條龍”服務,受到滬上婚慶家庭的歡迎。
4.專業的會議設施和服務。目前,會議需求已經向專業化和個性化發展,會議接待已經從簡單的場館提供和茶水服務,變為為具有一定科技含量和管理規范的系統工程。從洽談接會開始到送走最后一批客人為止,會議籌備和進行中的每一個環節,酒店都必須有專人配合,全程參與。會議型酒店不僅要善于采用先進的會議設施,還要有專業的會議營銷和接待團隊。
5.專業的信息平臺。會議型酒店的供求雙方,存在很多信息不對稱的狀況。較為權威的中國會議預訂網和中國會議酒店聯盟官網,尚有信息不夠全面和準確的問題。具體表現為:內容與實際不符、較注重會場數量和面積等硬件設施、較少涉及專業的會議服務、接待經驗等軟件方面。需求方不能直觀、方便地了解到該會議酒店的條件。而且,多限于文字描述和圖片展示,對技術含量較高的展示方式較少采用。因此,急需一個專業的信息平臺,作為上海會議型酒店供求雙方的橋梁。
參考文獻:
[1]王東.中國會議型飯店現狀和發展思路[J].飯店現代化.2008(01).
[2]王青道.國會中心產業的現狀與發展趨勢[J].雜志.2010(04).
[3]陳雪瓊.會展酒店經營管理模式探析[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5):35-37.
[4]邁克爾#8226;波特.國家競爭優勢[M].李明軒,邱如美,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5]羅筱霖.會議酒店的發展趨勢與策略[J].開封大學學報,2010,24(3):11-14.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