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與自愿性會計政策變更相關的理論有很多,本文從尋租和博弈論兩個角度對自愿性會計政策變更進行理論分析,指出兩個理論如何在自愿性會計政策變更得以應用。
[關鍵詞] 自愿性會計政策 尋租理論 博弈分析
一、尋租理論
尋租是由美國經濟學教授克魯格在1974年提出的,尋租理論應用的領域很廣,將它運用在會計中則稱之為會計尋租,而在我國用尋租理論來解釋會計問題始于2000年。會計尋租的定義為:在社會總財富水平和企業真實業績(即經濟收益)并未改變的前提下,通過改變會計信息(即財務報告收益數字)或者影響行業規范來進行財富的非公平性轉移和資源的不恰當配置,從而對其他社會主體利益造成損害的一種非生產性尋求利益的活動。
會計天然地具有經濟后果,會計變更就天然地具有尋租功能。即在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通過改變會計的確認和計量的方法,就可以改變會計信息,進而改變相關利益關系人的決策結果。企業尋租通常是在會計準則制定過程中以兩種途徑來實現:一是通過各種手段干預會計準則的制定過程,引導或促進會計準則朝著有利于該企業的方向發展,在默認會計準則制定機構的既有權力的前提下,尋租者可能尋求的則是準則具體事項中有利于自己的規定;二是企業管理當局以經濟人的身份,通過具體的會計政策的選擇最大限度地降低或減緩新準則所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而后者即被可以看作是自愿性會計政策變更的尋租行為。
會計活動與相關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那么,從理論上講,企業就有適應環境變化而重新選擇會計政策的必要性,這也就是自愿性會計政策變更的本質要求。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企業可以選擇通過這種自愿性會計政策的變更改變其真實收益以取得不應得的資源或財富。
在信息不對稱的前提下,企業自愿性會計政策變更的真正動因是否如準則中規定的能夠提供更可靠、更相關的會計信息不得而知,但鑒于自愿性會計政策變更所具有的尋租功能,自愿性會計政策變更應是極易發生盈余管理的領域,企業管理者會通過變更會計政策改變財務報告收益來達到其尋租的目的,實現財富的非生產性轉移。
二、博弈分析
在經濟學上博弈論是個非常重要的理論概念。與傳統經濟理論研究的不同點在于博弈論中,個人的效用函數除了依賴于自己的選擇,還依賴于他人的選擇;個人的最優選擇是其他人選擇的函數。
1.自愿性會計政策變更博弈的前提
在不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下,人們之間的行為是相互影響的,一個人在決策時必須考慮對方的幾種可能性的反應,此時所做出的決策可能比單獨思考自己的需求更具有價值。在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市場中買賣雙方各自擁有不同的信息,雙方為了追求效用最大化,就會采取不同的手段來為自己謀利,由此便產生了一系列的博弈過程。
2.自愿性會計政策變更博弈的要素
(1)博弈雙方——政府作為博弈甲方,上市公司經營者作為博弈乙方。
(2)博弈規則——會計規范體系。
(3)裁判——注冊會計師。裁判是一個中立的角色,他通過接受委托服務于博弈的一方,公正的做出評判。
3.博弈過程分析
對于上市公司而言,在其公開信息時,就要了解政府在此信息公開后會做出的反應及對策。而政府在做出決策時,也需要考慮上市公司通過機會主義會計政策變更實現歪曲披露會計信息的可能性。下面我們可以從以下博弈分析中更加清楚地了解這一過程:如表1的博弈矩陣 :
其中:E——上市公司不采取機會主義會計政策變更
O——上市公司采取機會主義會計政策變更
A——政府采納上市公司披露的會計信息
U——政府不采納上市公司披露的會計信息
表中各組數據代表政府及上市公司分別在不同情況下所得的好處。那么首先我們分析AE(9,6),看它是不是均衡點。如果政府選擇采納(A)的策略,則上市公司通過比較(E)與(O)的好處就會選擇(O)點,去獲得最大的利益8,也就是會采取機會主義的會計政策變更,所以AE(9,6)顯然不是均衡點。同樣,我們對AO(4,8)及UE(4,3)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它們都不是均衡點。而在UO(5,4)的情況下,政府采納(U)的策略,上市公司通過比較(E)與(O)的好處就會選擇(O)點,去獲得最大的利益4,也就是會采取機會主義的會計政策變更,歪曲披露會計信息;另一方面,當上市公司采納(O)的策略,政府通過比較(A)與(U)的好處就會選擇(U)點,去獲得最大的利益5,就是會做出不采納的決策,從而該博弈的均衡點為UO(5,4)。
這種雙方都采取消極方式對待問題的僵局的出現,顯然對于經濟發展是不利的。我們要制定出相關的規章制度,要求上市公司適度公開會計政策變更情況,既要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可靠性、相關性,又要以不泄露企業商業秘密等不可公開的信息為限,這便是博弈的一個新的“均衡點”。這樣上述博弈均衡點持續發展下去的唯一結局就是最終會導致上市公司采取機會主義會計政策變更下所得好處減少為零,我們重新得到一個新的均衡點AE(9,6),即上市公司采取效率型的會計政策,真實公開財務信息,而政府據此做出采納的決定。如表2所示:
以上我們簡單的探討了上市公司自愿性會計政策變更中存在的博弈現象。其實如果想真正地運用好博弈論,就不僅僅是接受這一均衡的結果,而是通過了解這一均衡的形成過程來創造條件達到這一均衡。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這一理想的均衡狀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是必須經過“多次博弈”才能達到的。就好比會計中各種準則、制度、契約就是在不同的博弈各方多次博弈之后逐步形成的。其具體表現為:政府頒布的會計準則若有了破綻和漏洞,市場主體就會利用機會謀取利益,政府一旦發現后便會完善舊準則或制定新準則加以堵截和防范,政府和市場主體隨即便展開新一輪的社會博弈。一輪博弈結束后,會計準則便達到了一時的均衡狀態,但隨著社會整體經濟環境的發展和變化,舊的準則規范又不能涵蓋新的會計業務,就會再次引發政府和市場主體之間的博弈,其結果就是達到新的均衡。博弈次數越多,程度越完善,博弈各方之間的關系便越接近“納什均衡狀態”。在納什均衡狀態下,各種會計準則、制度、契約就會成為整個社會普遍接納的“市場規則”,任何市場主體若為了暫時的收益而違反規則,必然會在其他方面付出更大的代價。
由于目前我國對于上市公司會計政策變更情況的公開還沒有達到既能披露更多真實、可靠、相關的會計信息,同時又不泄露企業商業秘密等不可公開的信息的雙重要求,說明我國的各種會計準則、制度、契約仍處于博弈的初級階段,要想達到“納什均衡”還需經過一段漫長的時間。在這長時間的博弈過程中我們要正視自愿性會計政策變更的機會主義問題,積極地創造條件使得政府、投資者與上市公司多次博弈的結果能夠兼顧各方的利益,達到雙贏的局面。也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最終達到一個理想的“納什均衡”狀態。
參考文獻:
[1] 楊久利.自愿性會計政策變更對企業價值及股東、經理人利益分配的影響[J].財會月刊(理論),2008,(5)
[2] 楊丹.上市公司自發性會計政策變更的市場反應的實證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2007,(7)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