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行業協會作為會員制互惠團體組織,是應彌補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需要而產生的第三種治理機制,但由于存在自治組織屬性和弱治理特征,也可能出現治理失靈,即志愿失靈。大企業控制行業協會即是組織治理域內的失靈現象之一,文章對行業協會的大企業控制問題進行理論探討和比較分析,并利用廣東浙江兩地的調查數據進行實證驗證,最后給出了相應的應對策略建議。
[關鍵詞] 行業協會 大企業控制 民主治理 組織治理
一、引言
近年來,以行業協會為代表的社會中間組織的發展及其治理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一般認為,行業協會的治理包括行業治理和組織治理兩部分。行業治理是指行業協會在社會交換域 內爭取有利于本行業的政策,拓展制度化發展空間,最大化行業利益,處理的是與政府、非會員企業、消費者和社會公眾等外部相關者的利益協調,重在構建良好的行業市場秩序和行為規范。組織治理是指在組織域內部調整會員企業之間、協會與會員之間的關系和利益。
行業協會的出現是為了彌補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而產生的第三種治理手段,但其弱治理(weak governance)特征 和自主治理屬性決定了它亦存在治理失靈,有學者稱之為“志愿失靈”(voluntary failure)(Salamon,1987)。[1]在行業治理域度內,行業協會可能被政府所控制(特別是在當前我國特定的政經模式下,眾多所謂的“體制內”協會依然牢牢被政府所掌控),可能因過度追求特定的部門利益而構成對其他利益者的侵害(如通過構建價格聯盟 謀取壟斷利益,通過主導行業標準的制定而植入不合理的行業利益),可能會忽視環境保護、置消費者的健康衛生于不顧(近年來我國頻頻發生的食品衛生事件,如奶粉業2008年三聚氰胺和2011年“皮革奶”事件,2010年餐飲業地溝油事件等)。在組織治理域度內,存在過度依賴精英治理協會, 如果內部制衡機能不足和民主缺失,可能被大企業所控制,或被內部人控制。
文章擬對組織治理域度內的大企業控制的形成原因進行理論探討,對大企業控制與精英治理的異同進行比較分析,并利用粵浙兩地的調查數據予以實證檢驗, 最后提出大企業控制協會問題的應對之策。
二、大企業控制形成的條件及原因
從性質上看行業協會屬于一種民主、自治的非政府組織。該性質決定了在內部治理上協會的民主導向性,即重要事項和重大決策應該交由會員(會員大會、會員代表大會)經過充分的民主表決程序做出,排除任何形式的獨裁式管理或寡頭治理。但在實踐中,協會的治理權和決策權往往由少數大企業或強勢會員企業所掌握,協會的內部民主大都流于形式,成為一道擺設,即形成事實上的“大企業控制”。
大企業控制是指在會員實力懸殊或民主機制缺失的協會中,少數規模龐大、資金豐裕、實力雄厚的大企業通過各種方式來控制協會管理或運作,使協會為少數人或企業服務的現象,也有學者將其稱為“寡頭化現象”。
作為典型的精英結社形式之一,行業協會大都由行業內的大企業或明星人物發起成立,其籌建初期所需的費用大多由這些大企業承擔,協會成立以后的主要營運資金和收入也來源于這些大企業,甚至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協會的辦公地點就位于這些大企業所提供辦公場所內。 這樣,盡管協會章程詳盡規定了民主程序,但實際上大企業對協會的控制十分常見。同時,大企業對協會的控制并非我國所獨有的現象。奧爾森(1995)[5]在分析特殊利益理論時指出,行業協會一般都比較小,對這些小協會起有效性支持和決定性作用的會員通常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多。少數幾個會員提供了半數以上的行業協會的費用的50%。這也是為數眾多的行業協會存在的原因之一。奧爾森根據其小組織理論對全美制造商協會進行了分析,發現雖然該協會名義上有幾千個會員,但實際上卻是由少數大企業資助和控制的,5%的會員提供的資金占了全部經費的一半(張捷、徐林清等,2010)。
從條件及形成原因來看,主要有:
1.小集團行動原理決定了大企業提供了組建行業協會初期的原始資金。對于一個較大的集團,受搭便車傾向的困擾,有效開展集體行動的可能性比較小。因為集團越大,搭便車的人會越多,倡導集體行動獲得的利益均攤到每一個成員身上會很小,因此很少有人積極參與集體行動。而對于一個較小的集團,集體行動獲得的利益均攤到每一個成員身上會比較大,同時,小集團比大集團更容易就集體行動達成共識,因此組織集體行動的效率也比較高。
在協會組建初期,基于各類原因,需要大企業承擔而且它們也有能力承擔籌建的資金和費用,而不一定依賴其它中小企業來提供。這樣,在協會成立后,作為對協會做出巨大貢獻的企業,獲得比較有實質意義的理事會、監事會、會長或副會長等領導職位也就名正言順、理所當然了。
2.智豬博弈模型中的“大豬”動機激勵了大企業倡導集體行動。智豬博弈原理告訴我們,無論小豬是否行動,基于對自己的利益考慮,大豬都會主動按按鈕以獲得食物。如果協會成員眾多,平均規模較小,則普通成員對協會的影響力便比較小,這時少數幾個大企業容易形成對協會事實上的控制。因為相對來說,大企業在整個行業中的市場份額比較大,集體行動實現后得到的好處也比較多,所以他們有足夠的激勵去倡導集體行動。所以,有效的集體行動實際上是以作為行業代表的協會為旗幟,加上大企業的積極倡導,和大企業的財政實力做后援,這些因素共同作用才使協會成為一個強有力的博弈主體。
三、大企業控制與精英治理的比較分析
行業協會的大企業控制與精英治理都是作為組織治理域度內的治理失靈現象, 兩者存在很多相似之處且相互關聯,如過度依賴精英治理可能導致治理精英所代表的企業或利益小團體掌控協會,從而形成大企業控制。但兩者又并不能完全等同,彼此存在細微的差別。
1.相同點
(1)從形成的原因來看,大企業控制和精英治理大致相同。作為會員制互益性社團組織,行業協會的建立和運行都離不開大企業,需要它們提供初始的籌建資金和營運資源,需要它們提供大量的贊助費和高額的會費,需要它們積累和聚合分散的社會資本,需要它們提供有能力且樂于奉獻的治理“能人”來管理協會。正是由于他們對協會做出了比其他會員更多的貢獻,才使得他們更理直氣壯地索取比其他人更多的回報,通過操縱協會形成大企業控制或精英式(獨裁)治理的格局。
(2)從對協會的可持續發展來看,兩者的影響比較相似,都是協會內部民主缺失、治理機制不完善的表現。因而長期不可取。
2.不同點
大企業控制和精英治理也存在諸多不同的地方,主要表現在:
(1)從造成的影響來看,大企業控制不利于協會的成長和發展,特別是將中小企業會員排除在協會的“決策圈”或“治理半徑”之外,形成大企業會員欺壓中小企業會員,強勢(特別是資本雄厚)會員排擠弱勢會員的畸形局面,增加了中小企業會員的離心力和對協會的不信任感,可能導致他們無心戀“會”,不參與協會活動和管理,甚至退會,最后反過來影響協會的代表性和公信力。同時大企業控制協會也是對協會內部民主機制和決策程序的徹底破壞,大企業往往利用職位便利和影響力,操縱協會,出臺有利于自己企業的政策,而中小企業的利益則無法得到體現甚至受到侵害。
精英治理由于其造成的精英依賴或民主缺失等弊端,雖然從長遠來看不利于協會的可持續發展,但也有一定的合理性,有時候甚至還有一定的必要性。畢竟,一個有能力且甘于奉獻的精英要比群龍無首或平庸無為會長治理好。
(2)從實施的范圍來看,精英治理往往局限于一兩個人(會長、副會長等)對協會的主導性治理,如果出現私利傾向,治理精英代表的企業利益往往是單個企業的利益。而大企業控制則往往是幾家大企業同時或聯合控制協會,代表的是大企業共同體的利益,因而其“合法”程度要更高一些。如果以壟斷的形式來比擬,則精英治理形似完全壟斷,大企業控制更接近于寡頭壟斷。
(3)從持續的時間來看,精英治理的影響要短一些。如果治理精英實施“家長式”作風,“獨裁式”管治,則協會的理事會或監事會或會員大會等監督機構還存在限制其非民主管理的可能性。但大企業控制則不一樣,很多大企業本身就兼任理事會或監事會職位,如果他們壟斷會務,把持協會,則他們很容易利用職位便利來掩蓋事實或阻撓其他會員進行監管。因而大企業控制持續時間更長,對協會的消極影響也更大。
四、我國行業協會的大企業控制之實證分析
現階段,我國行業協會受大企業控制的情況較為普遍,暨南大學商會研究課題組的調研數據印證了這一點。
1.首先來看會員規模構成。在協會樣本中,大企業參與行業協會的比率比中小企業要高。在接受調查的95個有效樣本中,會員數占行業成員數的比重在50%以上的行業協會共有28個,占樣本總數的29.47%;而從營業額來看,在86個有效樣本中,會員營業額占行業營業額總量的比重在50%以上的行業協會有38家,占樣本總數的44.19%。就是說,雖然行業協會的會員并不是很多,但能成為會員的,一定都是本行業規模較大的和有影響力的企業。而且在接受調查的114家協會中,有24家聲稱只接納大型企業入會,占樣本總數的21%,行業協會成為名副其實的“富人俱樂部”。
在會員企業樣本中,按照企業在行業中的規模所屬類別來看(如表3所示),大企業所占比例為14.63%,中型企業41.95%,兩者合計為56.58%。 而小企業和微型企業的占比只有43.42%。若從企業所擁有的員工數量來看,中小企業所占比重為77.56%。但從資產規模來看,500萬以上的企業占到了57.45%。如表4所示。這組數據說明中等以上規模的企業在協會中所占比重高于小企業。
表3 企業所屬類別及分類統計(會員企業樣本)
(資料來源:根據暨南大學項目組調研資料整理。﹡注:這里的領導層職位是指:理事(副理事)、常務理事、會長、副會長。第二列和第三列的數據計算基數為第一列的數據)
(資料來源:根據暨南大學項目組調研資料整理)
2.其次,協會的領導層職位分布。協會訪談情況表明,多數行業協會的會長、副會長、理事單位都是行業內的大企業,協會的主要領導基本由行業內有影響的大企業的領導擔任。如表3所示,作為“行業協會的發起人”加入協會的企業中,大企業與中型企業之和達到了近70%,而小型企業只有15%。表明在協會籌建初期,大中型企業仍然提供了重要的資金和資源。在擔任的職位中,處于領導層地位的大企業和中型企業比例均超過了60%,表明大多數協會的主要領導職位被大中企業所占據。
(資料來源:根據暨南大學項目組調研資料整理。注:該選題設置為多選,故總比例會超過100%(總樣本為120),回答為“其他”的樣本給出的選擇為:不記名投票;自下而上提名;由秘書處提出,再由理事會投票表決;協商;企業自行申請、會員推薦、報工商聯審批等)
3.再次,會費和贊助費。協會的主要收入來源是會費,會費收入占協會收入來源一半以上的樣本數有81個,占全部樣本數的73.63%;其中會費收入占協會收入90%以上的樣本數有19個,占全部樣本的17.27%。會費并非完全平均而是按照在協會中擔任職務的高低來繳納,會長、副會長、理事與普通會員繳納的會費(含捐款)各不相同,職務層級越高,會費也越高。普通會員的會費一般是一到兩千元,但會長、副會長可能要繳納數萬到數十萬的會費。所以,會費收入中相當的部分是來自各種級別的協會領導層。協會還在其它方面依賴大企業,如一些協會的辦公室就設立在大企業里(如表6所示)。在接受調查的107家協會中,有14家協會的辦公場所由大企業提供,占樣本總數的13.08%。
(資料來源:根據暨南大學項目組調研資料整理)
但從會員企業所反饋的情況來看,大多數企業都贊成“大企業要比小企業繳納更多會費或贊助費”的做法。在205家受訪企業中,有160家都認為此做法合理。說明大企業多繳納會費或贊助費仍然具有現實合理性,這也為大企業控制協會提供了現實注腳,同時也更加凸現了在協會內部治理中要通過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加強民主監督,保障中小企業會員權益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4.最后,協會決策方式。再次,在協會的決策中,往往由大企業說了算,會員民主議事、一人一票的規定名存實亡。雖然協會章程載明一人一票的規定,但事實上,普通會員大多沒有參與協會事務的積極性,協會事項一般由各層級的領導決定。正因為普通會員沒有參與積極性,協會章程規定的一年一度的會員大會往往變成聚餐會,有些協會甚至連續幾年沒有開過會員大會。
(資料來源:根據暨南大學項目組調研資料整理。注:該選題設置為多選,故總比例會超過100%(總樣本為120))
大企業對協會的控制從理論上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這種控制顯然會抑制中小企業會員參與協會活動的積極性,也有可能造成對中小企業會員利益的侵害,導致協會內部的矛盾或沖突(王名、賈西津,2004)。
四、大企業控制協會問題的應對
大企業控制行業協會是組織治理的不正常現象,不應成為常態。行業協會是實行民主治理的非營利性機構,任何會員繳納的高出平均水平的會費和對協會的捐贈既不能期望獲得超額的經濟回報,也不能據此而攫取協會的實際控制權。協會會員雖然并不擁有協會的完整產權,但協會是為全體會員服務的,并在會員的推動下為整個行業的發展出謀劃策。所以,會員大會在協會治理結構中始終應處于最重要的地位,應當嚴守一人一票的民主治理原則。
為了避免大企業對協會的控制,首先必須規范協會的議事程序,建立完整的治理結構,完善治理機制,保證協會重大事項的決策能夠符合大多數會員的利益和行業的整體利益。為了避免理事會被大企業所壟斷或掌控,可以考慮在理事會中設立若干代表中小企業的席位,避免將理事席位與捐助數額掛鉤,從而保證中小企業也有充分的表達意愿和利益訴求的機會。在較大的協會里,還可以通過設立專業委員會以照顧到各方面的利益。
參考文獻:
[1]Lester M.Salamon. Partners in Public Services:The Scope and Theory of Govemment Nonprofit Relations.In Powell W.W.(ed)The Nonprofit sector:A Research Handbook[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7.
[2]青木昌彥.比較制度分析[M].周黎安譯,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1.
[3]張捷,張媛媛. 我國行業協會價格協調功能的經濟學分析[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9(6):92-95.
[4]石碧濤,張捷.行業協會的精英治理問題研究[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
[5]曼瑟爾#8226;奧爾森. 陳郁,郭宇峰,李崇新,譯.集體行動的邏輯[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
[6]張捷,徐林清等.商會治理與市場經濟:經濟轉型期中國產業中間組織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
[7]王名,賈西津.行業協會論綱[J]. 經濟界,2004(1):71-76.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