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高校雙語教學主要存在把雙語教學等同于外語教學的問題,而網絡教學可以作為雙語課堂教學的輔助,彌補雙語課堂教學的不足。作為課堂教學有效輔助的網絡教學,教學資源庫的建設尤為重要。不同于一般課程,雙語課程的資源庫建設應立足解決雙語教學的問題。本文通過對雙語課程的網絡資源庫設計的研究,旨在找到通過網絡這一技術手段解決雙語教學缺陷的新途徑。
[關鍵詞]雙語教學 網絡教學 網絡教學資源庫
近些年來,為適應教育國際化趨勢的需要,雙語教學在國內高校中迅速發(fā)展,并成為了高校教學改革的熱點。
在我國,雙語教學是指在學校全部或者部分采用外語(英語)來傳授非語言學科的教學。所以,英語這一學科的教學并不屬于雙語教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多數公共課、專業(yè)課,尤其是基礎性的必修課都適合開展雙語教學。實施雙語教學,能夠使學生在掌握學科知識點的同時,掌握學科專用術語、讀懂學科英文教材,并促使學生增強英文思維的能力,最終擁有使用英文分析、思考、表達、解決問題的能力。目前國內大多數高校都已經開始了雙語教學的實踐。
一、目前高校雙語教學中的主要問題
在我國多數高校中,雙語教學的主要模式是:采用英文原版教材,課堂教學過程中使用全英文授課、必要的難點采用母語加以解釋。因此,就產生了一個最主要的問題:雙語教學與外語語言教學等同。
目前我國高校中雙語教學的模式是:使用原版教材,教師上課會把教材的內容翻譯一遍,把專業(yè)的生僻詞匯重點解釋一下,學生則把教材章節(jié)當做英語的閱讀理解一樣記錄詞匯,通讀一遍即可。這樣,學生學習的主要精力就放在了語言詞匯本身的理解記憶和記錄上,而需要學生掌握的學科知識點的原理以及對原理的理解和延伸,一般則無暇顧及。因此在教學過程和教學目的上,都使得雙語教學與外語教學等同起來,雙語教學成了專業(yè)英語的教學。
雙語教學是學科教學,并不是語言教學。學生學習的首要目的是掌握學科知識,而語言只是媒介。像使用中文教學一樣,語言只是表述的工具,而其中承載的知識才是教學內容。而外語的語言教學則是以學習外語為目的的,旨在讓學生掌握外語的語言知識和技巧,解決語言本身的問題。在學生加強語言能力的同時卻丟棄了學科的知識信息和技能經驗,顯然是一種本末倒置。
與此相應,由于學生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對雙語教學的接受能力也有不小的差別。有的學生在語言之外可以掌握部分知識原理,而有的學生則只能停留在克服語言障礙的表層上。加之外國原本教材大多有發(fā)散性較強和系統(tǒng)性較差的特點,盡管學生可以接觸到原汁原味的專業(yè)語言表述,但是學習起來也分外困難。
綜上,在雙語教學中,如何克服把雙語教學等同于語言教學,更好地達到學科教學的目標,如何結合學生的接受能力,使得學生更快地克服語言障礙而掌握學科知識,就成為雙語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而目前,開展雙語教學的課程本身課時并不寬松,在課堂上,教師首先要考慮完成課程推進的任務,在此基礎上既要讓學生克服語言障礙,又要其較準確深刻地理解學科知識點,顯然是一個不小的困難。
二、網絡教學對雙語教學的輔助作用
在各大專院校,與雙語教學同時大力發(fā)展的是網絡教學。隨著網絡環(huán)境的日漸成熟和計算機技術日新月異的發(fā)展,網絡教學成為高校教學的新的技術手段。目前高校中使用網絡及網絡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已經非常普遍。筆者認為,雙語教學是教學的新的語言工具,而網絡教學則是教學的新的技術手段。兩者在高校中正同時并行發(fā)展,并且網絡教學可以為雙語教學提供新的解決問題的途徑,而網絡教學手段的加入,也可以給雙語教學的教學設計注入新的元素。
網絡教學是指以網絡環(huán)境作為新的教學環(huán)境,以自主式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的教學活動。網絡教學可以體現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網絡教學有完全的網絡教學和以網絡為輔的網絡教學教學兩種:完全的網絡教學就是遠程教學,全部依賴網絡實現教與學的溝通,完成教學過程。而以網絡為輔的網絡教學則是指與課堂教學相結合,配合課堂教學而設計的網絡教學。它是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輔助手段。本文,筆者主要探討后一種網絡教學對雙語教學的輔助以及兩者的有效整合。
作為課堂教學輔助的網絡教學,要將與教學過程相關的大量學習資源分類,為學生提供課前課后的學習支持,才能成為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雙語教學的主要問題是把學科知識教學等同于專業(yè)英語的學習,課堂教學的知識點講授不充分,所以作為課堂教學有效補充的網絡教學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網絡課程設計得當,可以有效彌補雙語課程學科知識教授、學習不足的缺陷。而作為課堂教學的輔助,雙語課程的網絡教學應當以資源庫建設為主。
二、雙語課程的網絡資源庫設計
首先是雙語課程資源庫的結構設計。
完整的網絡課程一般按照功能分為幾大模塊:導航系統(tǒng)、知識學習系統(tǒng)、資源分類檢索系統(tǒng)、管理系統(tǒng)、交互系統(tǒng)、和評測系統(tǒng)等。而貫穿于知識學習和資源檢索中的課程及素材類教學資源庫的建設至關重要。一般高校網絡課程的教學資源庫,是以分類教學資源庫組成。主要有案例庫、媒體庫、教案庫、概念術語庫、參考文獻庫、常見問題庫、思考題試題庫、網絡學習工具庫以及相關資源網址庫等組成。
網絡課程資源庫的結構,一般是以分類資源為一級目錄,而章節(jié)為二級目錄。不作為雙語教學的網絡課程資源庫,可以將本課程的各類資源分成“步進教程”、“輔導答疑”、“試題庫”“專家論壇”“素材庫”“案例庫”等模塊,學生可以先點擊資源模塊,再選擇章節(jié)。主體教學內容是放在“教程”里,與學習內容相關的素材、案例、試題等則分別各有單獨的模塊。“教程”這個模塊并不一定是核心模塊。這種結構強調以分類資源為中心,是學生在進行了課堂系統(tǒng)學習后的有效補充。
但是對于雙語課程來說,筆者認為這樣的結構設計并不妥當。在雙語課堂,由于語言障礙,專業(yè)知識點的教授和理解不夠充分,加之使用原版教材,其松散結構和發(fā)散性思維更加會使得學生喪失系統(tǒng)感,模糊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邏輯。作為課堂教學輔助的網絡資源庫,以分類資源為一級目錄結構會徹底打破章節(jié)的限制,更加削弱學生的系統(tǒng)感。結合教學實踐,筆者認為雙語課程的網絡資源庫應該強調學科的系統(tǒng)性,在資源庫的設計上要突出知識點的連貫性和邏輯性。
不同于一般網絡課程的以分類資源為中心的結構設計,雙語課程的資源庫結構應當以知識點本身為中心,也就是需要建設一個以課程知識點為基礎目錄結構的資源庫。不同于一般課程以分類資源為一級目錄,雙語課程以章節(jié)為一級目錄更為妥當。這看起來很傳統(tǒng),但是卻可以強調課程的系統(tǒng)性,突出以學科知識為中心的導向,可以有效彌補雙語課程課堂教學不深入不充分的缺陷。
雙語課程可以以篇章為一級目錄結構,以知識點(節(jié))為次級目錄結構。
“知識點”下設“教程”“輔導答疑”“題庫”為三級目錄,簡單明了。
“教程”:把“引入”、“背景知識”、“概念”、“原理”、“模型”“應用案例”“課堂練習”“討論”等加以整合,以“知識點”的推進作為“教程”的主體內容。把各類資源都整合在知識點的教程里,建立的是以知識點為中心、素材資源為輔助的資源庫,突出的是學科知識點體系的脈絡和知識點本身。
“輔導答疑”:分為“推薦書目”“參考資料”“有關文獻”和“疑難問題”等。
“題庫”:分為“概念”“思考題”“計算證明題”“論述題”以及“案例分析題”等。
這樣,每個知識點都會完整展開,與知識點相關的所有資源都會適時與知識點本身結合并適時呈現,從而有助于引導雙語課程的學習者把重心放到知識點的學習、理解上。以知識點為中心來組織資源,有效突出學科知識點的專業(yè)性和應用性,讓學生可以更好地找到英文語言背后的原理和本質,更好地掌握知識點本身。而以篇章為主要模塊更可以突出學科的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
由于是雙語課程,在分級目錄下的內容均使用英文。文字要簡潔明了。
下面以雙語課程“經濟學”為例來加以說明:
薩繆爾森“經濟學”原版教材(第17版,18版),是目前經濟學雙語教學的比較通行的教材。它共分為七篇,篇下分章,章下不設節(jié),直接就是比較散的多個小知識點。這樣,筆者把七篇作為一級目錄,篇下章為二級目錄,章下整理出完整的知識點,以知識點為三級目錄。
如第二篇的第五章是“需求和消費者行為”,原版教材將此章分為7個知識點,比較散。在網絡教程可以把此章整理為三個知識點:效用理論,需求曲線與替代效應、收入效應,消費者剩余理論。把三個知識點作為三級目錄。
在每一個知識點里,再分“教程”“輔導答疑”“題庫”,以“教程”為主來組織資源。例如第一個知識點“效用理論”,其“教程”除了視頻資源外,還應當包括下面的文字或視頻、音頻、圖畫等多媒體素材:
1.效用的概念、邊際的概念、邊際效用和總效用的概念,其中整合素材:效用、邊際、邊際效用三大概念的由來,有關的經濟學家,效用理論的發(fā)展歷史等。
2.邊際效用遞減規(guī)律的內容、原因、應用、和意義。其中整合素材:貨幣的邊際效用以及價值悖論的討論,有關的經濟學家等。
3.等邊際效用原則的內容、公式及其應用。其中整合素材:等邊際準則應用的案例。
在效用理論的“輔導答疑”分模塊里,是有關參考資料和文獻、疑難問題以及最新研究的動向等。而答疑則設定成互動平臺。
在效用理論的“題庫”里,則給出效用理論相關的概念題、思考題和計算題。
其次是雙語課程網絡資源庫的內容設計。
由于國外原版教材的思維發(fā)散性強,很多教材章下并不設節(jié),所以在網絡資源庫的內容上則并不一定以課外的實踐內容、互動內容或者分散的多媒體素材為主,把教材的分散內容整理成系統(tǒng)性強的內容,在不改變概念、原理的英文標準表述的情況下,把各個知識點之間的合理邏輯呈現出來,也是內容建設的主要任務。所以網絡資源的整理也是對原版教材的整理過程,這樣會讓學生在網絡學習中找到清晰的層次,加深對原版教材系統(tǒng)性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