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產業結構是指各產業的構成及各產業之間的聯系和比例關系,反映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產業間的比例關系及其變化趨勢。本文將根據1978年-2010年統計數據,具體分析四川省產業結構現狀,并將其與全國產業結構進行對比分析。同時,通過分析四川省“十二五”規劃產業結構調整目標,進而對其產業結構調整給出一定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產業結構 現狀 十二五規劃 政策建議
產業結構是由許多相互聯系的要素所組成的一個有機結合的系統,其具有三大特性:層次性、相關性、相對性。層次性是指產業結構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有不同的層次,而且產業結構的變動是由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由低級向高級漸進的發展過程;相關性的含義是在產業結構各要素之間,結構之間,要素與結構之間的連鎖和反饋作用;相對性指合理的產業結構的形成,是一個動態而不是靜態的發展過程。
產業結構的劃分主要有兩大領域、兩大部類分類法,三次產業分類法,資源密集度分類法與國際標準產業分類。本文主要介紹三次產業分類法,這種分類法是根據社會生產活動歷史發展的順序對產業結構的劃分。產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門稱為第一產業,對初級產品進行再加工的部門稱為第二產業,為生產和消費提供各種服務的部門稱為第三產業。這種分類方法成為世界上較為通用的產業結構分類方法。
一、全國、四川省產業結構現狀
與全國相比,四川省三次產業結構變化情況如下:第一產業結構急速下降,由1978年的44.5%降至2010年的14.7%,降幅近30%,下降幅度非常大;第二產業穩步上升,至2010年底,其比重達到50.7%,占四川省GDP總值一半以上;第三產業呈現“先漲后降”的變化態勢,其由1978年的20.0%上漲至2003年的41.1%,之后其開始回落,至2010年其降至34.6%。從整體變化上看,四川省三次產業結構呈現“一減、二增、三增”的態勢。
通過上圖分別比較全國與四川省產業結構中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比重情況,可以發現,與全國相比,四川省三次產業結構還有一定差距。根據1978-2010年的統計數據,四川省省第一產業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要高出全國5-8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與全國的差距有所縮小;而第三產業比重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卻有擴大的趨勢,1978年-2001年其比重差距逐漸縮小,2001年底該比重與全國水平一致,為40.5%,2001年-2010年該比重與全國差距開始夸大,到2010年落后差距擴大到了8.4個百分點。
2011年是“十二五”規劃的第一年,四川省為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在《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提出了未來五年對四川省產業結構的優化目標,2015年,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0.2:50.8:39。2010年底四川省產業結構為14.7:50.7:34.6,根據“十二五”規劃目標,第一產業比例應從14%降至10.2%,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比例應分別增至50.8%、39%。
經上述分析得知,與全國產業結構平均水平、四川省“十二五”規劃產業結構調整目標相比,目前四川省第一產業比重偏高,第二產業比重略高于全國水平,且與目標比重相差不大,第三產業比重有所偏低。因而四川省應適當降低第一產業的投資比重,保持第二產業的投資情況,進一步加大第三產業的固定資產投資,以達到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的目的。
二、政策建議
為實現“十二五”規劃產業結構調整的目標,其可采取如下幾點措施:
第一,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立足四川省省科技和產業基礎,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導向,加快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步伐,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化、集群化發展,盡快把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成我省重要的先導性、支柱性產業。
第二,發展壯大特色優勢產業。充分發揮我省特色優勢產業的支撐帶動作用,做強存量和做大增量并重,提高技術水平,壯大產業規模,延伸產業鏈,推動特色優勢產業高端化發展,提升產業綜合競爭力。
第三,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以建設西部物流中心、商貿中心、金融中心為重點,加強生產性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融合發展,推進制造業服務化和服務業規模化、品牌化、網絡化,積極發展生活性服務業,不斷拓展服務業新領域,促進服務業發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
第四,推動產業集中集約集群發展。調整優化產品結構、企業組織結構和產業布局,推進企業兼并重組,加快淘汰落后生產能力,推動產業轉型發展,促進產業優化升級。
參考文獻:
[1]安民、嚴小龍、張睿.四川產業現狀及產業結構模式選擇[J].財經科學.1988(05)
[2]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N].四川日報.2011.01.28
[3]楊愛民.四川產業結構現狀與對策分析[J].特區經濟.2010(1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