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究產業組織的文章很多,產業綜合體作為產業組織的一種形式,目前國內專門研究產業綜合體的并不多。本文基于所能找到的相關文獻,做產業綜合體研究綜述??偨Y產業綜合體的概念、分類、布局以及相關實際產業綜合體的研究。
[關鍵詞]產業綜合體 區域產業綜合體 產業集群 產業組織
一、產業綜合體的研究
產業綜合體是一個比較新的概念,本文針對這一概念做了相關的研究綜述??偨Y分析了國內外的研究情況,闡述產業綜合體的概念,區域產業綜合體及相關應用。
1.國外產業綜合體的研究情況
目前,大多數學者是從后福特制的組織范式和市場與企業間的中間組織角度分析產業集群的。20世紀70年代,皮奧里和薩貝爾(1984)認為產生世界經濟衰退的原因是福特制生產方式存在問題。由于世界各地基本實現了從手工工場到大型企業的轉變,之前的大規模標準化生產帶來的收益,逐漸被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各種市場不確定因素所取代,從福特制進入了柔性化生產的后福特制時代。柔性是指通過生產要素的再配置不斷改變生產過程。對產業綜合體的研究開始于1980年中期,自生產從福特制向后福特制轉變的同時,Scontt和Harvey等學者認識到這些產業聚集的地理變化,并對此進行了深入的思考;美國經濟地理學者Malecki在其1994年的著作《技術與經濟發展》中有多個章節論術高新技術產業的靈活(柔性)、即時生產和柔性生產綜合體;美國哈佛商學院M.Portet(1999)認為,供應商-制造商-客商在地理上接近,研究與開發、生產、銷售的信息及時反饋,交易費用得以降低。美國加利福尼亞A.薩克遜尼恩(A.Saxenian)在其1994年著名的《地區優勢》一書中探討了硅谷和128公路的優勢對比,揭示了社會網絡在硅谷企業持續創新中的作用;美國學者Csatells和英國學者A.Hall在1994年著作《世界高技術園區:21世紀的產業綜合體》中對作為21世紀產業綜合體的世界高技術級(Technopole)進行了深入探討,指出了企業之間的協同作用對于創新具有決定的意義,他認為很多高技術園區得到真正的原因是沒有創造出有利于企業協作以及大學、科研機構和企業協作的創新環境。
2.國內產業綜合體的研究情況
在我國大陸,關于原蘇聯的地域生產綜合體和艾薩德的產業綜合體的研究比較成熟,而柔性產業綜合體的研究微不足道。80年代末,北京大學地理系王緝慈教授開始研究柔性生產綜合體概念,1993年王緝慈撰寫的《新的產業空間》一書中,對高技術產業的集聚和半導體產業區作了專門的論述,“靈活(柔性)生產綜合體”和“高技術綜合體”、“轉包關系”的概念出現在《現代工業地理學》教科書中。從1998年開始,王緝慈對包括傳統產業中小企業集聚區域在內的我國新的產業空間進行了調查和分析,并將新產業區研究和柔性產業綜合性概念結合起來。
二、產業綜合體的概念
首先從產業集群的功能角度來看,可以將產業集群分成三種基本模式:一是傳統的純集聚模式;二是產業綜合體模式;三是社會網絡(俱樂部)模式。從這個意義上看,產業綜合體是產業集群的一種形式。
1.傳統的產業綜合體
產業綜合體(Industry Complex)的理論研究最早是源于發達國家的地區實踐和相對封閉的經濟系統[3]。早期的產業綜合體得益于各地在自然資源(土地、礦產、地理位置等)及勞動力資源方面的差異,資源稟賦是產業綜合體形成的最初誘因,充分利用地區的自然資源優勢來發展區域經濟是形成傳統產業綜合體的原始動力。傳統的產業綜合體主要研究產業集群內部的運行規律,較少關注集群區域的制度背景,對跨界企業參與的地方集群形成與演進脈絡則論述不多。所以,傳統產業綜合體被認為是一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聯系的企業和關聯的機構,它們同處或相關于一個特定的產業領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補性而聯系在一起,具有專業化特征。
2.現代產業綜合體
由于經濟全球化的影響,當代的產業綜合體更是動態開放的系統。一方面,隨著產品內分工不斷向縱深發展,形成全球價值創造體系或全球價值鏈。全球價值鏈中各個價值環節在形式上雖然可以看做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但是這一完整的價值鏈條實際上是被一段段分開,在空間上離散分布的,分離出去的各個價值區段通常都具有高度的地理聚集特征。也即是說,全球價值鏈地理分布具有“大區域離散,小區域聚集”特征。另一方面,基于產業鏈(或商品鏈)的跨界要素整合成為一種發展常態。
3.現代產業綜合體的嵌入
1937年科斯引入“交易費用”的概念,解決了企業的經濟型問題。但是企業的社會性問題仍然沒有得到很好的回答,知道20世紀70年代后,新制服經濟學通過引入“網絡”和“嵌入”等基本概念,揭示了包括企業在內的一切經濟組織的社會性。作為其代表人物的Granovetter[5]對此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論斷:經濟組織及其經濟行為總是嵌入于它們所存在的社會關系網絡中,并且被其制約。這意味著,經濟活動過程中,各種有助于經濟行動主體的各種制度不會自動生成,而是被社會構建的。
新產業區理論(New Industrial District)以嵌入性、機構稠密性、創新性和區域創新網絡等概念為核心,認為經濟交易的活動與社會生活的網絡之間有著嵌入的關系。這樣的社會經濟關系使得區域廠商作為一個集群具有優勢,而這種優勢經常嵌入在特定的地點,因此,具有本地化的優勢。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在地調節理論(Local Regulation Theory)受到產業綜合體研究學者的重視,并將之運用到有關地方經濟發展的探討上。
三、區域產業綜合體
1.區域產業綜合體的概念
區域產業綜合體是指:由一個或若干個樞紐區組成的產業集聚區,在樞紐區內部,以經營類企業為核心,各產業依照它們之間的關聯程度,依次呈圈層分布,原材料、副產品、廢品能夠在一個區域內進行循環處理,達到資源的最有效利用[6]。區域產業綜合體是一個有生命力的開放的動態系統,也體現了現代產業綜合體動態開放性。
2.區域產業綜合體的分類
區域產業綜合體有其復雜性,由互相聯系具有不同功能的若干組成部分結合而成。其構成包括以下幾大類。首先是經營類,即區域產業綜合體的主導專門化企業,它體現區域產業綜合體經濟發展方向,并表征其經濟面貌,因而是核心組成部分。其次是關聯類,即與專門化企業有密切聯系的企業。最后是生產性和非生產性基礎設施,為上述各類企業提供一般生產條件的各種設施,其中包括:第一、生產性基礎設施,包括管道、動力網絡、運輸、倉儲設施、供水系統、建筑、維修等;第二、社會性基礎設施,包括民宅、公共服務、社會福利、醫療衛生等;第三、結構性設施,包括政府機構,教育設施,科研和相關管理機關等;第四、發展性設施包括垃圾、廢水、廢氣、廢渣處理廠;環境監測、保護部門等。
3.區域產業綜合體的布局
樞紐區是產業綜合體的結構組成部分。每個樞紐區內布局有合理的產業體系。一個區域產業綜合體的樞紐區可能是一個,也可能是幾個。如果只有一個樞紐區,這個樞紐區的范圍與整個產業綜合體重疊;若有幾個樞紐區,則這幾個樞紐區共同構成了這個區域產業綜合體。這些樞紐區共同參與具有區際分工意義的專門化生產,共同使用生產和非生產基礎設施,從而相互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同時,各個樞紐區在生產經營上又是相對獨立的,在產業鏈中分擔不同的角色。
樞紐區內部的布局主要取決于各個相關企業與專業化企業的關系的密切程度。各企業圍繞著樞紐核心,分層向外擴散,各個樞紐區內部組成為:核心區是樞紐區的主導專門化企業所布局的區域,依據樞紐區的功能不同,通常為大型企業、事業單位,或提供某種服務的服務中心,都統稱為核心企業;第一圈層是安排直接靠近樞紐核心的各類企業。包括與核心企業生產上發生供求銜接的、在利用其產品基礎上與其發生密切經濟聯系的各企業,特別是處于同一生產鏈條上的上下游企業;第二圈層由為核心企業和補充性企業提供相關服務或補充性服務的企業組成;第三圈層由專門為各圈層企業職工及家屬服務的工業及服務業組成,包括食品、公共福利事業、生活設施等。這些企業和服務業的布局一般都是消費地指向,它決定于整個樞紐居民的分布狀況;第四圈層由直接為樞紐區服務的農業單位組成;第五圈層主要由交通運輸、郵電業等組成;第六圈層包括為樞紐區居民服務的文化、教育、醫療衛生部門,為居民處理生活垃圾及三廢的部門,以及為該地區服務的政府相關部門。
考慮到不同地域自然條件、經濟基礎不同,在某一個樞紐區中,圍繞核心區的各個圈層可能會有部分缺失的情況;或較外圍的(第四圈層以外)圈層之間發生產業布局的位置互換,即考慮到某些區域土地使用費用昂貴,可以把農業布局于最外圍的第六圈層,把為居民服務的文化教育、醫療衛生部門布局于第四圈層;各圈層之間會發生互相滲透的情況,如有些為居民服務的教育醫療機構可布局于居民區內部。
四、產業綜合體的研究應用
1.大型港口、重化產業綜合體空間布局形態
國內外大型港口與重化產業綜合體的布局實踐表明,其空間結構一般呈現緊密型布局特征;但也有部分綜合體受資源條件的制約,采取分離型布局。具體來看,其空間結構形式大致分4類。緊密型之一:以項目為單位的獨自配套布局。緊密型之二:按專業功能劃分的“專港專區”布局。緊密型之三:港區與產業區獨立設置,相鄰布局。分離型:港區與產業區獨立設置,空間分離布局。
2.影響港口、產業綜合體布局的因素
首先產業區的原料進口與產品出口對港口的依賴程度。世界級的大型重化產業廠商把港口作為自身主要的生產保障系統與競爭力的基礎設施,所以均傾向于以自建專用碼頭直接為廠區服務的方式進行營運。對于希望實現區、港一體化管理營運的綜合體(如國內的保稅港區、國外的自由貿易港等),則更傾向于采取緊密型布局。
其次是建港條件與土地資源稟賦。建港條件與土地資源稟賦是港口、產業綜合體布局必須考慮的重要前提條件。港口營運需要有足夠的水深、良好的掩護條件與維護條件,產業區則需要充足的土地資源,實現這些條件的方式與當地的水陸域資源特點密切相關。
最后是政策因素。有關產業、國土資源、環境保護、海域使用以及交通行業的政策法規, 對港口、產業綜合體的規劃布局有直接的限制與引導作用。
參考文獻:
[1]安虎森.產業集群理論及其進展[J].南開經濟研究,2003(02):31,32.
[2]劉曙光.國內外軟件產業綜合體研究述評[J]. 中共青島市委黨校、青島行政學院學報,2002.
[3]Isard W.(1956).Location and Space-economic [M].Cambridge,Mass :MIT Press,10.
[4]林閩鋼.高科技園區的社會建構——以蘇州工業園區產業綜合體轉型為例的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7(02):144.
[5]Swain A,Hardy J.(1998),Globalization,Institutions,Foreign Investment and the Reintegration of East and Central Europe and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with the World Economy[J].Regional Studies,32(7):587—590.
[6]周起業.區域經濟學[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7]徐康寧.當代西方產業集群理論的興起、發展和啟示[J ].經濟學動態,2003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