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加強企業人文關懷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既有利于推動企業的發展,又有利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企業加強人文關懷,領導班子要真正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要建立相關的制度機制,使人文關懷制度化;要建立人才培育機制,打造人才成長的平臺;要培育“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的企業文化;要建設以黨工團組織為主體的的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為人文關懷提供組織保障。
[關鍵詞]企業 人文關懷 途徑
去年,富士康的員工墜樓事件,上海25歲美女碩士的猝死,引起了社會輿論的廣泛關注,前幾年華為的“床墊”文化也引起了各界的不小爭議。如此高發的非正常死亡,不能不引起人們對當前我國企業員工管理制度的深思。如何在新形勢下改進企業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已經成為提高企業競爭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重大課題。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中第一次提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用正確方式處理人際關系。”其中,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這兩個新名詞已經透露出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變化”。2011年,為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為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改革發展、和諧穩定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中央宣傳部、國務院國資委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這說明,我們黨已經充分認識到,傳統的思想政治工作已經不能適應社會重大轉型期的現實需要,“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是黨的“以人為本”執政理念的體現,思想政治工作必須關注個人的內心感受,引導人們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正確對待困難、挫折和榮譽。所以,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是新時期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個重要切入點,對此加強研究,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更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本文擬就加強企業人文關懷的意義和路徑做一初步探討。
一、企業加強人文關懷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1.加強人文關懷是深化國企改革的要求。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得到了迅猛發展,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市場經濟為人們帶來了豐厚的利潤與物質的享受,但市場經濟的競爭性與趨利性的特點,又導致了人文精神的弱化。近年來,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和用工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加上先進技術對勞動力的排斥,就業壓力逐步增大。當前,國有企業要提高競爭力,必須繼續深化改革,減員增效仍然是重要途徑之一。但是,裁減的員工一般都是年齡偏大、學歷較低、技能缺乏的人員,很難實現再就業,同時減員也給在職人員以巨大的失業壓力。因此,妥善安置離職、退職員工,是深化國企改革的重要保障。這就需要加強企業人文關懷,為深化改革創造和諧穩定的企業環境。
2.加強人文關懷是人才隊伍建設的需要。
企業的發展,根本的靠人才。知識經濟時代,人才是最具價值的生產要素。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靠的是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人才隊伍建設一靠培養,二靠引進,三靠留住。按照馬斯洛的需要理論,生存和安全需要是較低層次的,情感和受尊重的需要是較高層次的,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最高層次的。就目前的薪酬水平,對高素質人才而言,物質需要基本上不起多大激勵作用,人才更看重的是情感和自我實現的需求。這就要求企業經營者在管理過程中要關心人才,尊重人才,全方位考慮關鍵崗位員工的需求,為他們提供實現自我價值的平臺,籍此打造一支對企業忠誠的、高素質的人才隊伍,為企業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
3.加強人文關懷是提高企業經營效益的需要。
企業要發展,必須持續提高經營質量和效益。在企業發展方向、戰略規劃和經營目標確定以后,關鍵是全體員工強有力的執行。因此,必須提高企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除了合理的薪酬福利和健康安全的工作環境外,更重要的要關注員工的精神需求,包括員工各類訴求、心理動態、情緒變化以及承載壓力的限度等,采取有效措施緩解員工心理壓力,促進員工身心健康。這種充滿人文關懷的管理,能夠樹立良好的雇主形象,增強員工對企業的認同感,減低缺勤、離職率,提高員工執行力,達到降低運營成本,提高經營效益的目的。
二、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加強人文關懷的途徑
“人文關懷”的核心涵義在于關心人、愛護人、尊重人,強調人的價值,是科學發展觀中“以人為本”思想的題中之義。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黨的一切奮斗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為企業如何加強人文關懷指明了方向。
1.領導班子要真正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
領導班子作為企業的帶頭人是否真正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直接影響到企業加強人文關懷各項措施的落實。企業領導班子要堅持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緊緊依靠廣大員工實現企業的發展目標,并把企業發展的成果惠及廣大員工。企業在制定各項政策時既要立足企業的發展需要,也要尊重員工的合力訴求,把企業利益和員工利益統一起來。領導班子成員要尊重員工的權利,維護員工的尊嚴,經常深入基層一線,關心員工的工作和生活,把企業對員工的人文關懷傳遞到員工身邊,融入員工心田。
2.建立相關的制度機制,使人文關懷制度化。
加強人文關懷不應該視作企業發展的手段,而應該作為企業發展的目的之一,是企業回報員工的具體體現,因此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應該常態化,這就需要依靠制度來保證。企業必須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分配原則,在薪酬福利政策的制定時,既要堅持市場化的取向,也要盡量考慮不同層次、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做到合情、合理、合法。要重視員工的勞動保護,創造安全、健康、舒適、環保的工作環境,關注員工的身體健康。設立扶助濟困基金,使困難職工和遭遇突發災難的員工能夠得到及時的扶助。
3.建立人才培育機制,打造人才成長的平臺。松下幸之助曾經說過:“松下電器是培育人才的公司,兼做電器產品”。這種“造人先于造物”的人才觀對我們有很大的啟示。加強人文關懷很重要的是為員工打造成才的平臺,為員工實現自我價值提供有利條件。因此,企業應該實施高素質人才積聚戰略,根據產業發展的戰略要求,加快培育和引進復合型人才,要堅持以包容的文化,吸引一批人,以寬容的環境,培養一批人,以寬闊的發展空間和上升管道,留住人才。要編制人力資源整體發展戰略,構建適應企業發展要求的人才需求模型,并以此為根據幫助員工制定職業發展規劃。要加強培訓體系建設,分層次、有步驟、有重點地實施全員培訓,促進人才素質快速提升。要著眼與企業戰略規劃對于關鍵人才的需求與管理,強化激勵約束體系與全面業績評價體系的建設。
4.培育“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的企業文化。要開展豐富多彩的企業文化活動,既可以增加員工之間的溝通交流,又能滿足員工文化生活需要,培養員工健康向上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情趣,用健康豐富的文化生活陶冶人們的情操、調節員工情感,減輕工作壓力,為員工營造一個生活、學習、精神都愉快的環境。要把職工冷暖時刻掛在心上,想方設法為員工解決實際困難。定期對基層員工、外地務工、困難職工、家庭遇到急難事件的員工等進行慰問,最大限度地消除引發人們心理失衡和失調的因素,自覺地與企業同舟共濟。加強對員工的心理輔導,通過剔除員工對工作和生活的負面情緒和思想,來提升他們對工作生活的滿意度,以激發員工追求更高層次需要的信心。
5.建設以黨工團組織為主體的的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為人文關懷提供組織保障。企業黨組織、工會、團組織擁有雄厚的群眾基礎,與員工群眾最為密切,是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文關懷的主要力量。思想政治工作者應做到換位思考、真誠待人、嚴于律己、寬以待人,通過耐心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使是廣大員工產生親切感和認同感,真正感受到黨的溫暖和企業的關懷,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總之,加強企業人文關懷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是以人為本思想的具體體現,既有利于推動企業的發展,又有利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企業經營者要把握時代發展背景,重視和加強企業人文關懷,通過人文關懷增強員工對企業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激發員工的內在積極性,促進企業健康發展;同時積極為員工實現自我價值創造和提供機會,維護員工合理訴求,促進員工全面發展,實現企業發展與員工發展的真正統一,為社會的全面進步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2]《中央宣傳部、國務院國資委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
[3]造物之前先造人:松下幸之助人才管理著 譯 者:東方啟明,2003-4-1出 版 社:中國言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