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引進外國直接投資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而興起,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而發展的。經過近三十年多年的發展,外國直接投資在促進我國經濟增長、吸納就業和擴大貿易進出口規模等方面都有顯著的貢獻。本文根據引進外國直接投資這個話題展開討論,首先闡述了外國直接投資的含義,然后又研究了中國引進外國直接投資存在的問題,比如導致產業結構不合理,導致地區資金投入分布失衡,盲目引進外資,壟斷初見端倪,外資并購呈現獨資化趨勢等等,最后本文結合中國國情,提出優化中國引進外國直接投資的有效措施,從而促進經濟的健康發展。更促使經濟全球化更穩定,更快速的發展。
[關鍵詞]外國直接投資 經濟全球化 產業結構
一、外國直接投資的含義
外國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簡稱FDI),一般又稱為國際直接投資或對外直接投資,是國際資本流動的基本形式之一。它是指投資者到國外直接開辦工礦企業或經營其他企業,將資本直接投放到生產經營中去的經濟活動。它不是單純的資金外投,而是資金、技術、經營管理的綜合體由投資國內東道國特定的產業部門的轉移,是指以控制國外企業的經營管理權為核心的對外投資,它可以通過在東道國創建一個新的企業或收購一個己存在的企業來達到創建海外企業的目的。
二、中國引進外國直接投資存在的問題
事實上,近些年來,中國經濟出現了增產不增收的情況,很多外企重都出現了一些壟斷現象,民族品牌有開始消亡的跡象,這不得不讓我們考慮到,中國引進外國直接投資還存在一定問題,需要不斷的改進和完善。
1.導致產業結構不合理
外商在我國各行業投資比例各有不同,這也是導致我國人均收入差距增大的一個原因。由于各個行業獲得的資金不同,其資金利用額不同,盈利也就不同,因此各行業人群的收入也就不同,由此便導致了我國人民收入差距增大的問題。
由表1中我們可以看出,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中外商直接投資的比重很小,投向第二產業的資金占據主導地位,外國直接投資對我國出口結構的深層次優化,即在促進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方面的作用有待提高。在農林漁等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外商投資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而在制造業和房地產行業領域,外商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由于外資大都看好中國具有勞動力資源優勢,加之這些產業資金回收期短、見效快,能夠保證獲得穩定的投資收益。我國要是依靠自身的廉價勞動力賺取少量的利潤,而高額利潤主要被發達國家占有,他們依靠自身的知識產權或技術而賺取大量利潤。
2.導致地區資金投入分布失衡
我國現今中、東、西部經濟的差異化也有一部份是各國外資投入失衡導致的結果。
由表2可以看出,外商投資主要集中于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交通較為便利的東部地區,而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交通較為不便的中西部地區只投資很小一部份。這也是造成我國現今東中西部地區經濟差異如此之大的原因之一。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國家的政策導向偏向于東部地區,大多優惠政策都給予了東部地區,而交通較為不便的中西部地區卻很少得到這樣的政策。為了解決東西部經濟差異擴大這個問題,國家如今也實施了不少政策。
由于我國對外開放格局的影響,外資實際投入向東部沿海地區集中。中西部地區受到東部沿海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的吸引,其本來就缺少的資金、人才難以遏制地向東部沿海流動,造成中西部產業的競爭力日益下降,地區間GDP差異無論在相對數還是在絕對數上都進一步擴大,對整個國民經濟可持續協調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3.盲目引進外資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更多大型跨國企業進入我國,如IBM、寶馬、沃爾瑪等,他們在我國投資建廠的同時,也促進了我國經濟增長展。但是,對于中國經濟發展的現狀來說,這只是個起步階段,它還需要更多的資金和技術。
2006年里,我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同比增長了20.22%,而在2009年里,同比減少了-5.76%,這說明外商投資減少了。在實際使用外資金額一欄中,同比增長由2006年的1.44%降到-4.06%,表明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也降低了,這是由于外商投資額的減少而引起。我國外資減少一方面是與我國政策有關,近年來隨著我國就的快速發展,我們逐漸認識到了環境與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問題,不在是改革開放前的盲目引進,而是認為經濟的發展不應該以環境的犧牲為代價,在引進外資與技術的同時,還要看它是否會破壞環境,給社會帶來危害,由此也就排除了許多的外資與技術。此外,我國外資的減少還與國際關系有關,近年來,印度以及東南亞各國的勞動力優勢也逐漸顯示出來,西方各國把目光投向了這些勞動力更為廉價的地區。
由于人群整體素質不夠高,對資源認識不夠深刻,人們不懂得如何把資源循環運用,使得很多資源流失。中國在資源利用技術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沒有形成一個很大的產品市場。中國地大物博,是一個很大的資源出口國,很多外資就是看中這一點,很多投資商來中國建廠,利用中國的資源,運用高科技技術把產品加工,包裝,賣給中國人民。犧牲大量的資源和環境的破壞來換取企業的發展。出現了中國企業為外資“打工”這種情況。這種情況,不但減少了我國居民和企業對資源的利用機會, 而且便利了進口國的發展,浪費的同時又構造了經濟發展的競爭威脅。
我國為了經濟的發展,把一些損害我國經濟環境的一些企業引進國內。為了吸引外資,不計代價。跨國公司把一些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產業轉移到我們國家。影響了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4.壟斷初見端倪,外資并購呈現獨資化趨勢
部分外國直接投資落戶中國后,憑借其高新的技術、龐大的規模、充足的資金等方面的優勢擠占我國市場并形成壟斷, 尤其在新興產業和高科技領域,很多外商企業已占據絕對優勢,對我國產業安全構成威脅。
如寶潔在中國除上海沙宣是合資企業外,其余9家已全部獨資;歐萊雅僅用50天就整合了中國護膚品牌“小護士”;國內大型超市80%被沃爾瑪、家樂福等跨國公司納入囊中。無論是外資并購、還是外資控股國內企業,近年來都呈現出并購獨資化趨勢。目前,外商已不滿足于直接投資,外資謀求企業控股權的欲望逐漸顯露,在控股權、控制銷售權及財務權、品牌使用權上提出明確的控制要求。尤其在控股權方面表現得更為迫切,包括最初以參股、相對控股實施并購的跨國企業,現在也謀求通過增資擴股實現絕對控股。從外資并購對象和目標看,外資(跨國公司)已瞄準那些競爭力較強、對產業結構影響深遠的行業,特別把一些具有競爭實力的國企作為并購的重點。除了在競爭性行業并購重點企業外,他們也試圖在資源等上游產業進行拓展。外資在并購中國企業的熱潮中,與地方政府聯手,用并購方式直接占領國內市場,消滅競爭者和潛在競爭者,他們對一些國內具有戰略產業的企業實行“斬首計劃”。即“必須控股”、“對方必須是行業龍頭企業”、“未來收益必須超過15%”,這三點已成為外資在我國并購企業的基本要求。
外資過度并購將不利于我國產業的發展。主要表現有以下幾點:國家的經濟控制力受到挑戰、弱化和抑制了本國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容易造成跨國公司的壟斷和限制性競爭、對國內企業長遠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帶來不利影響、導致大批民族品牌流失。我們必須盡早解決這些問題。
三、優化引進外國直接投資的對策
1.優化外國直接投資的結構
制定科學的外商投資企業行業規劃,配合以有效的產業政策指導。重點引進技術先進型產業的外商投資,嚴格控制技術傳統型產業的投資,適當引進外國金融產業資本進行有效的產業政策指導,完善外商投資的外貿效益檢測評估工作。在農林漁牧業行業,我們應該提高技術,發展現代農業,而不是僅僅依靠各種原始工具以及人力。在制造業方面,應該自主研發,研究本國的產品,擁有自主的知識產權,從而才能獲取更多利潤。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相互均衡,健康發展。
2.大力吸引以生態為導向的外國直接投資
中央統一對外資的優惠政策。應該對目前各地實行的一些不規范的優惠政策進行清理整頓,制止各地盲目引進外資的競賽。堅持科學發展觀,推動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那些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大型外資企業進行嚴格的把關,保護我國的生態環境。為建立和諧社會奠定基礎。
3.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
在稅收、環保、勞動等法律體系的不斷完善和健全的基礎上,讓各個外資企業相互競爭,優勝劣汰。
在外資過度并購方面,應該出臺相應的政策和法律來限制外資惡意并購,贏得寶貴的經濟結構調整時間。盡管去年國務院出臺了《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國家六部委聯合頒布《關于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的規定》,對外資并購有一些明確規定和約束,但還未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包括反壟斷法也尚未出臺,特別是在事涉國家安全的經濟領域的保護顯得力不從心。因此,我們要學習發達國家的成熟經驗,盡快填補這一空白,以維護國家經濟安全。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盡快建立健全包括《反壟斷法》在內的法律法規體系,建立起嚴格的維護經濟安全的相關制度,用法律和制度來防范外資的惡意收購和壟斷行為。
4.加強對外國直接投資的監管
針對管理水平較低這個問題,國家應該從最基本的教育做起,對于企業人員,國家可進行大量培訓以提高其操作水平。但長遠來看,應該發展基礎教育,從兒童開始,為國家未來的發展作鋪墊。
充分利用外資企業的資金,以競爭優勢為導向,將比較優勢與新技術優勢發展模式結合起來,在充分發揮現有比較優勢的基礎上,通過吸收發達國家的技術、制度、管理,支持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結構創新,從而實現出口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提高和國內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在利用外資的這個問題上,在法律方面,國家應該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完善法律漏洞;在經濟方面,我們應該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經濟;在政策方面,中東西部應該平等對待,或者現在更多的偏向于中西部地區。只有正確利用和處理好外資的問題,才能保證我國經濟健康持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彭瑞林.把握利用高新技術外商投資的新機遇[J].河北大學期刊
[2]劉云羹.對外直接投資與對外貿易發展[J].復旦大學學報,2006(1)
[3]許聞英.從外資在中國產業結構的失衡談吸引外資產業政策的調整
[4]薛斌鋒,壽志敏.FDI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影響[J].統計與決策,2007(2)
[5]泉州晚報.從數字看我國2006年經濟形勢[J]
http://www.qzwb.com/gb/content/2007-01/26/content_2369661.htm 2007.01.26
[6]戰略報.2006年全球直接外資投入增加34%[J]
http://www.zftec.gov.cn/myzx/jmgc/T180175.shtml 2007-01-1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