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會計核算是會計工作的核心和重點,但目前許多企業的會計核算存在這許多弊端,筆者就此進行了分析闡述,并提出相關對策。
[關鍵詞]會計核算 弊端 對策
會計核算是會計的基本職能之一,也是會計工作的核心和重點通過會計核算,使一個單位已經發生或已經完成的各項經濟活動及其財務收支情況轉化為價值形態的信息資料,形成供日常經營管理與決策使用資源,它是指各單位進行會計核算應當遵循的基本規范。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對會計核算依據的基本要求《會計法》第九條規定:各單位必須根據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事項進行會計核算,填制會計憑證,登記會計賬簿,編制財務會計報告,任何單位不得以虛假的經濟業務事項或者資料進行會計核算。對會計資料的基本要求《會計法》第十三條第一款和第三款規定: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會報告和其他會計資料,必須符合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賬簿及其他會計資料,不得提供虛假的財務會計報告對會計電算化的基本要求會計法第十三條第二款規定;使用電子計算機進行會計核算的,其軟件及其生成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報告的其他會計資料,也必須符合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
目前,諸多企業的財會部門業務單一、組織結構簡單,組織制度缺失、管理水平不高,逃避納稅,逃避債務的愿望強烈。在會計核算上存在著以下一些問題:
1.會計科目使用不規范。如今,在企業的會計隊伍中,無證上崗無人過問,有的雖有會計證,但業務技能不高。
2.亂提折舊。企業的固定資產,有的只有幾萬元,有的超過百萬元,企業與企業之間提取固定資產折舊的方法也不一樣。
3.費用開支無標準。企業,一般是老板當家,在費用開支上,一切由老板說了算,哪些費用能開支,哪些不能開支,乃至用多用少,會計人員在核算上不好監督,也無法監督。
4.利潤不分配。只要我們看一看企業的會計報表,便能知道大多數企業實現的利潤,年復一年的在“未分配利潤”賬戶內,而“資本公積”、“盈余公積”之類的會計科目,其余額永遠為零。
5.會計核算主體界限不清。企業的經營權與所有權的分離遠不如大企業那么明顯,尤其企業中的民營企業,投資者就是經營者,企業財產與個人家庭財產經常發生相互占用的情況,給會計核算工作帶來困難。而且崗位設置不盡合理。
6.會計機構與會計人員不規范。有的企業干脆不設置會計機構,即使設置會計機構,一般也是層次不清、分工不明確。
7.建賬不規范,會計核算常違規操作。有些企業根本不設賬,或者雖然設賬,但賬目混亂。還有相當一部分企業設兩套賬或多套賬。會計核算中人為操縱利潤,采用倒軋賬的方式記賬,會計信息嚴重失真。
8.企業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會計監督機制。實際操作中,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等基本制度在制定時本身就不甚全面,或是制定了卻在實際工作中沒有真正執行。
9.用以證明經濟業務發生的原始憑證付出成本大,或者難以獲得。原始憑證的獲取要付出成本,企業往往希望以較低的價格成交,但是又無法取得記賬所需的合法憑證。還有的企業發生費用后無法取得發票,只能取得不合規的收據。多發生在上級主管部門攤派的費用支出。企業只好不作此賬,或相互之間調劑票據。
針對這些現象,筆者認為,應該采取以下措施:
1.完善我國的會計法
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新的現象不斷出現,因而會計法的修訂應把現實性與超前性有機地結合起來,既立足于現實,又不過分遷就現實,既能通過會計法的修訂和實施解決現實問題,又具備一定的超前性,使會計法適應環境的變化不斷有新的發展,從而保持它的先進性。
2.完善和加強會計職業道德建設
會計道德規范是一般社會道德規范在會計行為活動中的具體體現,包括會計人員從事會計工作和信息披露所持有的道德觀念、道德原則、職業作風、情感態度等。在會計規范體系中,會計道德規范起著十分重要的、特殊的作用,有助于會計人員防范會計行為中所面臨的道德風險,減少敗德行為。
3.構建我國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
財務會計概念框架主要有如下作用:(1)可以保持會計準則相關文件的內在邏輯一貫性,縮小不同準則之間的不一致或沖突。(2)消除或降低準則制定中的政治壓力。(3)在缺乏適當權威的情況下,為分析新的財務會計報告問題提供某些指南。自20世紀70年代美國率先制定財務會計概念框架以來,西方許多國家為改進準則制定方法和提高準則的質量,已經或開始制定自己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從涉及的內容范圍上看,與英美及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發布的有關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基本相同,都包括會計目標、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會計要素的概念及其確認與計量、財務報告的表述等項內容。
4.提高我國具體會計準則質量
作為一種約束會計系統信息生成的行為規范,不同的具體會計準則將生成不同的會計信息,為保證規范會計行為的客觀、公正,要求具體會計準則必須滿足一定的質量標準。我們認為,為保證我國會計準則質量達到預定標準,應采取以下幾個方面的預防性措施:
(1)不斷提高會計準則制定程序和制定工作的質量。沒有科學的制定程序,沒有精心組織、計劃和安排的制定工作,就不可能形成高質量的會計準則。不同國家(地區)會計準則的制定程序不盡相同,并沒有一個統一的程序,但會計準則制定程序必須規范化,應與制定機構、制定人員配合協調,應有嚴格的表決、批準程序。
(2)建立具體會計準則的評價標準。建立具體會計準則評價標準是為了使具體會計準則能夠反映經濟實質,遵循現實性與超前性相結合的原則,不斷對具體會計準則體系和內容進行評價檢驗,以明確哪些是過時的,哪些是不明確的,哪些實際問題在準則中沒有涉及到,哪些經濟業務即將出現,并將發現的問題分別輕重緩急逐個解決。
參考文獻:
[1]姜桂莉等.我國會計規范體系的完善[J].稅務與經濟,2000(5).
[2]王開田.會計規范理論結構[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