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盈余管理普遍存在于企業報表編制過程中,但隨著新會計準則的頒布,企業在政策范圍內進行盈余管理的空間越來越小。本文試從盈余管理的涵義、動機、本質等方面對盈余管理的相關文獻進行回顧,以期推動盈余管理研究的發展。
[關鍵詞]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涵義 盈余管理動機
一、引言
盈余管理始于西方較為發達的資本市場,并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而日漸普遍。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國一些上市公司利用盈余管理操縱利潤的問題接連暴露,引起了廣泛關注。這些足以證明盈余管理對企業的重要性。那么理清盈余管理的概念、手段、動機等,對投資者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盈余管理的涵義
William.K.Scott認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許的范圍內,通過對會計政策的選擇,使經營者自身利益或企業市場價值達到最大化的行為。Kathehne.SchipPer認為,盈余管理實際上是企業管理人員通過有目的地控制對外財務報告過程以獲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從國內的研究文獻來看,我國對盈余管理的定義主要有:魏明海(2000)認為盈余管理是企業管理當局為了誤導其他會計信息使用者對企業經營業績的理解或影響那些基于會計數據的契約的結果,。陳國欣、祝繼高(2004)認為盈余管理是企業管理當局為實現自身利益或企業利益,誤導某些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經營業績的理解或影響基于會計盈余的契約的結果。
William.K.Scott和Kathehne.SchipPer都強調了盈余管理的動機之一是經營者企圖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相比之下,William.K.Scott更側重于盈余管理是在GAAP允許的范圍內,認為盈余管理是一種合法的行為。而Kathehne.SchipPer則認為盈余管理不僅是利益的實現過程,同時也是信息披露的過程。從國內來看魏明海(2000)給出的定義從“經濟責任觀”和“信息觀”兩個方面均對盈余管理進行了闡釋,但更偏向于以“信息觀”的觀點從盈余管理造成的后果來定義。但該定義未對盈余管理與財務造假等相關概念進行區分,也未對盈余管理的合法性給予肯定。陳國欣和祝繼高的觀點基本與魏明海的觀點一致,只是他們有意識地去將盈余管理與財務造假區別開來。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盈余管理是在會計準則允許的范圍內,經營者為影響會計盈余、實現企業和自身價值最大化而進行的一些列會計政策選擇和信息披露的過程。
三、盈余管理的動機
1.資本市場動機
王亞平等(2005)研究發現我國上市司從1995年到2003年都存在為避免報告虧損而進行的盈余管理。趙春光(2006)研究發現虧損上市公司利用資產減值的轉回與計提進行盈余管理以避免當年虧損或者加大當年虧損爭取下一年度扭虧為盈。吳聯生等(2007)比較了同樣具有避免虧損動機的上市公司與非上市公司,發現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遠高于非上市公司,由此得出結論認為股票市場提高了盈余管理的程度。張昕、楊再惠(2007)和張昕(2008)的研究均發現上市公司會在第四季度進行盈余管理來實現當年扭虧或者調低盈余為來年扭虧為盈作好準備。
2.迎合監管的動機
蔡祥、張海燕(2000)認為,迎合政府監管的動因是規避資產減值的重要原因。上市公司之所以要迎合政府的監管,無非是想達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趙春光(2006)認為虧損公司利用資產減值的計提或轉回加大當期的虧損以牟取下期的巨額利潤。吳聯生等(2007)比較了同樣具有避免虧損動機的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發現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情況優于非上市公司,于是得出結論股票市場提高了企業盈余管理的程度。
3.契約動機
王克敏、王志超(2007)研究分析高管報酬與盈余管理行為的相關性,結果表明,高管報酬與盈余管理正相關。由此認為我國上市公司高管報酬動機是盈余管理的動機之一。李延喜等(2007)的研究表明薪酬水平與調高的操控性應計利潤高度正相關,這一結果證實了薪酬激勵是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問題的一個基本誘因。王躍堂(2000)指出,決定上市公司會計選擇行為的不是Watts等(1986)的高管報酬契約假設等,而是證券市場的監管政策、公司治理結構、公司經營水平以及注冊會計師的審計意見。
四、盈余管理的本質
Gunny(2005)把交易操縱定義為“管理者為了提高報告盈余而采取的偏離最佳做法的行為”。Roychowdhury(2006)則將盈余管理定義為“公司管理層為了使利益相關者相信公司在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過程中已經實現了財務報告目標而采取偏離正常業務活動的行為”。寧亞平(2005)研究了盈余管理本質,他認為“盈余管理活動是欺詐性行為,它使得財務報表反映管理層期望的盈余水平而非企業真實業績表現,從而損害財務報表的可信度。
五、總結及展望
盈余管理是會計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課題,但盈余管理本身并不完全是一個會計問題,盈余管理還涉及一系列企業管理以及經濟問題。了解盈余管理的涵義、動機、本質等對企業和投資者都十分重要,以便雙方更好的適應政府政策和市場經濟的環境。但就政府來說如何制定相關的準則來規制企業不合理的盈余管理行為,也是一個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
會計學術界對盈余管理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也還存在不少問題。其中最為主要的問題是:各種各樣的盈余管理實證研究的結果迄今還有非常大的差別。主要原因有:盈余管理實證研究中采用了不夠嚴密的方法將盈利劃分為操縱過的和沒有操縱的部分;對盈余管理的大多數實證研究都只限于某一時期或某一項目;對盈余管理的解釋太狹義;盈余管理很可能是由兩個或多個因素導致的,目前大多數的實證研究只著重于一個因素,研究結果當然不夠理想。可以預期,未來的盈余管理研究不僅要進一步解決以上問題,而且還要特別注意研究盈余管理對股價和資源配置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寧亞平.盈余管理本質探析[J].財會通訊,2005.06.
[2]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論及其研究評述[J].會計研究,2000.09.
[3]寧亞平.盈余管理的定義及其研究意義[J].會計研究,2004.09.
[4]蔡祥,張海燕.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追溯與市場反應[J].中國會計與財務研究,2004.03.
[5]吳聯生,薄仙慧,王亞平.避免虧損的盈余管理程度:上市公司與非上市公司的比較[J].會計研究,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