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2010年“小金庫”專項治理工作剛剛降下帷幕,中央治理“小金庫”工作領導小組又下發《關于印發<2011年“小金庫”專項治理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中治金〔2011〕2號),2011年“小金庫”專項治理工作又拉開了新的序幕。筆者就“小金庫”專項治理工作中的幾點認識與大家探討。
[關鍵詞]小金庫 內涵 種類
一、“小金庫”解讀
“小金庫”其實是民間俗語。反映國家的政治經濟生活的一種現象,始于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財政部組織清理的“小錢柜”,而1986年開展稅收財務物價大檢查時開始俗稱“小金庫”。
1995年,在國務院辦公廳批轉財政部、審計署、中國人民銀行《關于清理檢查“小金庫”意見的通知》時,將“小金庫”定義為:凡違反國家財經法規及其他有關規定,侵占、截留國家和單位收入,未列入本單位財務會計部門賬內或未納入預算管理,私存私放的各項資金均屬“小金庫”。2010年“小金庫”專項治理工作將“小金庫”定義為:違反法律法規及其他有關規定,應列入未列入符合規定的單位賬簿的各項資金(含有價證券)及其形成的資產。
從定義中可以看出,本次“小金庫”的定義范圍更為廣泛:一是不再突出“侵占、截留國家和單位收入”等設立 “小金庫”的手段和方法;二是強調“小金庫”不僅僅局限在資金,而是各項資金(含有價證券)及其形成的資產。
二、“小金庫”的幾種特殊表現形式
“小金庫”的主要表現形式大體上可以分為: 隱匿收入設立“小金庫”、虛列支出設立“小金庫”、轉移資產設立“小金庫”及其他形式設立“小金庫”,本文主要介紹幾種特殊的表現形式:
1.從單位法定賬簿中列支的績效工資及獎金,在資金轉出后未及時全額發放、在法定賬簿之外單獨存放或挪作它用,形成“小金庫”,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二次分配的績效工資和獎金形成的“小金庫”。
實施績效工資和獎金旨在促進員工不斷改進工作能力和工作方法,提高員工績效,鼓勵員工為企業創造更多的效益。但是有些企業從單位法定賬簿中列支的績效工資及獎金,在資金轉出后并未及時全額發放,而是在法定賬簿之外單獨存放,滯后發放甚至于挪作它用。這種“小金庫”的存在首先有悖于實施績效工資和獎金制度的初衷,法定賬簿外的工資獎金發放缺乏相應的審核和監督,若是被挪作它用甚至因此利用公款私存侵吞存款利息收入,中飽私囊,更是損害了廣大員工的切身利益。二次分配的績效工資和獎金形成的“小金庫”性質惡劣,嚴重違背了財經紀律,易滋生腐敗,應堅決予以杜絕。企業要加強內控制度建設,健全貨幣資金完整性控制、安全性控制、合法性控制、效益性控制建設,完善資金管理平臺,加強內部審計工作,有效避免資金管理漏洞。
2.企業通過會議費、培訓費、住宿費等形式支付給賓館酒店且已在單位法定賬簿列支的超出實際支出金額的款項,即在賓館酒店保留結算后余額形成的“小金庫”。
企業到賓館酒店召開會議、組織培訓,結束后與賓館酒店“溝通”,結算的金額大于實際支出的金額,且結算金額已在單位法定賬簿上列支,其中的差額就形成了一塊“賬外資金”。此類“小金庫”因為票據等憑證依據齊全,開會或組織培訓單位開出支票與收取的發票上的金額相同,不易發現,但其帶來的后果是極其嚴重的:游離在賬外的資金往往由極少數人支配,失去了制約和監督,膨脹局部利益和個人利益,造成國有(集體)資產流失,引發貪污、挪用公款等違法現象,有著嚴重的社會危害性。
如何規范會議費、培訓費,抑止此類“小金庫”的發生?國家和地方政府已經出臺過不少文件,文件規定會議主辦單位應在會議或培訓結束后及時到本單位財務部門報賬,財務部門要認真把關,嚴格按規定審核會議費開支,超標準或擴大范圍開支的不予報銷。筆者建議,企業要建立會議費、培訓費報銷流程制度,首先每年初對各部門、分支機構的會議費、培訓費建立預算,并且對于會議費、培訓費的報銷要求實行申請審批流程,即會議或培訓前就應由相關部門提交申請,并對其上報的費用預算進行審核;會議或培訓結束后應對業務人員提供經相關領導審批的參會人員名單、會議安排、會議紀要、費用清單等資料進行詳細的審核后才在該部門預算范圍內予以報賬。
3.企業一次性購買大量禮品,根據業務營銷或贈送客戶需要分次領用模式,相關業務部門或業務人員暫時保存的禮品形成的“小金庫”。
此類“小金庫”因為賬務賬上禮品的購入、領用手續完備,依據充分,不易被發現,但根據本次“小金庫”專項治理工作對“小金庫”的定義,這塊已領用但未實際使用的禮品應認定為“小金庫”。這部分賬外保管的禮品使用去處不易監督管理,容易造成公為私用,產生不良后果。
如何避免此類現象的發生,筆者認為應從企業的禮品管理制度和財務處理兩方面著手。首先,企業應建立規范的禮品管理制度。禮品應統一由辦公室(綜合管理部門)管理,所有用于接待或者營銷的禮品均應由業務部門先做出購買計劃或營銷計劃,報辦公室(綜合管理部門)領導審批后由辦公室(綜合管理部門)統一采購。同時,要實行嚴格的禮品出入庫制度和盤點制度。要確定專人管理物資禮品,負責禮品的入庫數量驗收、儲存、發放和建立臺帳,每月或定期進行一次物資禮品清查、盤點,做到帳物相符;禮品使用或贈送對象、時間、品名、數量、價值、領取人均要有文字記載,做到準確無誤。其次,應規范相應的賬務處理。禮品采購后應作為存貨入庫,按存貨正常管理,嚴格實行禮品出入庫制度。贈送客戶禮品應視同銷售處理,在列支業務招待費的同時應將相應的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禮品的采購和使用只有按需采購,按實領用,管理嚴謹,去向清晰,才能斬斷小金庫產生的源頭。
值得一提的是,外購禮品贈送客戶應加強管理,進行正確的賬務處理,接受贈送的物資禮品也要進行嚴格的管理。應將接受的禮品根據種類、品名、數量等建立臺賬,并按市場價值將其估價入庫,作為存貨管理,不能在賬外單獨管理。
4.內部項目承包或項目經理以各種發票報銷方式套取現金,形成賬外內部二次分配的操作模式形成的小金庫。
企業內部承包是企業在進行轉換經營方式的過程中的一種嘗試,內部承包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達到提高企業職工積極性、主動性,提高整個企業的生產經營效率和效益的目標,因而受到許多企業的親睞,在建筑行業尤其盛行。內部項目承包往往以利潤為目標,易導致項目經理(承包人)在可控范圍內利用各種發票報銷的方式套取現金,然后在小利益集團內進行二次分配,形成小金庫。此類小金庫隱匿性較高,從賬務處理看,報銷手續完備,流程清晰,難以直接發現。針對此類現象,筆者認為,首先應要從源頭上加強對項目經理(承包人)的引進和選擇,從人品、信譽、經濟實力和經營能力等方面進行嚴格的審查。其次內部承包過程中切忌粗放型管理,必須對承包項目在質量、進度、安全、財務等方面加強監督和檢查,“承包”不等于“不管”,切忌“一腳踢”、“以包代管”。再者,對于承包項目的利潤空間要合理,符合市場實際現狀,避免過高的利潤空間供項目經理(承包人)可操縱。最后,財務處理時要注意審核成本費用的相關性,拒絕不合理的費用報銷。尤其要注意的是應加強對發票真實性的審核,防止假發票流入,避免企業財產流失。
三、結語
“小金庫”是個“大”問題,擾亂了經濟秩序,已成為阻礙我國社會正常發展的一顆“毒瘤”,而且在各種原因的作用下,如今的“小金庫”也出現了許多新的變化和特點。“小金庫”化大公為小公,損害國家利益,為少數人挪用、私分、侵占甚至貪污制造了“良機”和“便利”,助長了“拜金主義”,影響企業正常的經營管理和財務管理,導致會計信息失真,加劇了財會人員的誠信危機。如何有效治理“小金庫”已迫在眉睫,治理“小金庫”應本著防查結合、標本兼治的原則。我們應加強法制和職業道德教育,增強法制觀念和服務意識,強化和完善內控制度,建立健全內部監督體系,狠抓制度落實;同時應透過現象看本質,深刻了解“小金庫”各種形式背后的實質,強化財務管理,提高遵守財經法紀的自覺性,同時督促檢查會計人員認真履行職責,嚴格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加強內部審計工作,讓“小金庫”現象失去生存空間,無立足之地,使企業始終沿著健康的軌道前進。
參考文獻:
[1]劉強. 遏止“小金庫”腐敗不能僅靠專項治理[J]. 社會觀察, 2009, (08)
[2]王海林. 國家審計署審計師披露已查出單位小金庫1406億[J]. 晚霞, 2006, (11)
[3]宋青萍. \"小金庫\"為何屢禁不止[J]. 中國民營科技與經濟, 2008, (07)
[4]何晶, 董彥. “小金庫”治理是一場持久戰[J]. 中國報道, 2009, (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