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今世界,突發事件頻發,理應加強對應急物流的研究。從風險的視角出發,在風險識別體系建立、風險估算和風險對策三個方面構建應急物流風險評估體系,為降低物流風險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應急物流 風險 風險評估
應急物流是指以提供突發性自然災害、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等突發性事件所需應急物資為目的,以追求時間效益最大化和災害損失最小化為目標的特種物流活動。在突發性很強的自然災害和公共衛生事件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必須需要大量的應急物流活動,解決和處理突發事件及其帶來的損害,以免災害變成災難。
自2003年“非典”爆發以來,我國開始重視應急物流體系建設,逐步提高國家應對突發性事件的能力,對應急管理的研究也進入了實證分析的階段。經過多年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檢驗,目前,我國的應急物流體系在組織協調、供應鏈結構優化等方面取得了進展,有效的縮短了應急響應時問,降低了社會成本。以往這些應急物流雖有不少研究成果,但是采用風險分析研究少見,本文從風險的視角研究應急物流的風險評估體系。
一、應急物流風險評估體系構建
應急物流風險是指應急物流運作過程中在規定的費用、進度和技術等約束條件下的實際結果與預期結果的偏離, 包括所有風險事件及其相互關系, 是風險性事件發生的概率及其后果的函數。
應急風險評估體系由應急物流風險識別、應急物流風險估算和應急物流風險對策組成。其中,應急物流風險識別主要闡述事件發生環境、原因及事件特征,是判斷風險和風險對策的前提;應急物流風險估算主要是根據根據風險識別中的內容,通過估算模型,定量或定性估算事件發生的強度、后期發生概率及事件損失等后果,是風險評估體系的核心與重點;應急物流風險對策主要是回答如何通過應急物流使物資安全、快捷、有效達到指定區域,以及為決策者提供權衡風險的大小,做出物流方案,是降低應急物流風險的科學依據。
二、應急物流風險識別體系構建
風險識別體系構建是應急物流風險評估體系構建的第一階段,主要由事件種類、事件原因和事件特征三部分構成。
1.事件種類
對突發事件的分類,不同研究領域的學者從各自的研究角度對其給出了不同的劃分方法。根據已有的研究成果,應急物流按照突發性事件所發生的領域,可以分為三類:突發自然災害、突發疫情和突發社會危害。
(1)突發自然災害,主要包括火山、地震,海嘯、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如汶川大地震、2008年雪凝自然災害,印尼海嘯等。
(2)突發疫情。突發疫情可分為人群疫情和動物疫情,人群疫情主要是由細菌、病毒等對人類健康造成危害所引發,如2003年的SARS病毒、2009年的甲型HINI流感等;動物疫情主要是病害對動物造成危害所引發,如2001年英國爆發的口蹄疫、2004年我國爆發的禽流感等。
(3)突發社會危害。突發社會危害包括突發事故災難和突發社會安全事件。其中,突發事故災難包括重大交通事故、生產事故、公共設施及設備事故等,如山西煤礦事故、豐田“召回門”事件;突發社會安全事件包括恐怖襲擊事件、經濟安全事件等,如美國的“9#8226;11”事件、俄羅斯地鐵爆炸案等。
2.事件原因
盡管突發事件總是通過偶然的形式出現,令人難以預料,措手不及,但實踐表明在這種偶然性背后,總是潛藏著深刻的必然性,是多種因素促成的。在這些突發事件中,有難以駕馭的自然災害易于造成突發事件,有市場經濟的某些消極因素易于導致突發事件,有復雜多變的政治環境易于誘起突發事件,有群眾思想覺悟的差異易于產生突發事件,也許是其中一個因素所造成的,更有可能是多個因素造成的。
3.事件特征
突發事件的形式和種類很多,而且幾乎每一次事件的發生,由于環境和原因各異,都有其各自的特殊性。對突發事件給出以下的特征描述:突然性主要考慮事件發生事件;社會性主要考慮影響群眾切身利益及影響;經濟性主要考慮經濟損耗;危害性主要考慮對道路交通等救援渠道的損害。
三、應急物流風險評估體系
1.評估體系建立原則
指標體系構建是應急物流風險評估體系的基礎。根據突發事件的特征與原因,在設計應急物流評價指標體系時,一般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第一,系統性與代表性相結合的原則。選取有代表性并能反映應急物流風險本質特征的指標。系統性與代表性的結合使得所選指標能夠便于操作,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并能基本反映應急物流風險的實際情況。
第二,科學性與可操作性相結合的原則。應急物流風險指標體系的科學性是確保評價結果合理的基礎。對于指標的涵義、內容等也必須科學明確,刪除意義較小的指標,確保應急物流風險指標體系的科學性。另外,也要考慮到該指標體系在現實條件下的可操作性。設置的指標應當簡潔實用、意義明確,為研究應急物流的風險及其抗風險能力提供依據。
第三,獨立性與可比性相結合的原則。在選取應應急物流風險指標體系時,要盡量選擇那些具有獨立性的指標,刪除具有明顯相關性的指標。選取的應急物流風險指標體系應該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范圍上具有可比性,指標的范圍以及同一指標上的定義區間、數量化標準等應該保持一致,這樣能夠為決策者提供比較準確的信息資料,充分發揮指標體系的作用。
第四,動態性與靜態性相結合的原則。應急物流風險指標體系的構建需要充分考慮到動態指標與靜態指標的結合。在建立應急物流風險指標體系時,應該根據具體的實際情況,結合動態指標與靜態指標對系統的變化過程進行評價,并依據所得的系統風險水平制定相應的應對措施。
第五,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應急物流風險指標體系中的定量指標是用來反映應急物流風險的量的屬性,可以用具體的數值表達。通過對相關的資料和數據進行收集和分析,能夠充分利用定量指標的信息,反映出應急物流風險指標體系實質的目的。
2.應急物流評估指標體系
應急物流風險評估指標體系具有明顯的層次結構,以特定事件應急物流等級作為目標層,等級高低表示應急物流風險的發小;準則層主要是穩定性、技術性及協調性的總體反映,因此三個指標也成為準則層的批判依據;指標層則根據實際需要,劃分不同等級的指標層。以風險識別系統為基礎,以應急物流風險評估體系建立原則,本文建立了應急物流評估指標體系。
目標層:應急物流風險評估目標
準則層:穩定性、技術性和協調性。其中穩定性主要是考慮突發事件地區具體環境反映;技術性主要是考慮物流技術和設施的具體反映;協調性主要考慮的應急物流的計劃、組織、協調和控制。
指標層:穩定性準則層指標包括政治法律、經濟水平、自然條件和社會因素等四個指標;技術性準則層指標包括應急物流倉儲、應急物流運輸、應急物流配送、應急物流信息、應急物流技術熟練度、應急物流技術創新程度;協調性準則層指標包括人力資源、組織情況、協作溝通、決策水平。這些指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直接或間接反映準則層,其指標來源于統計數據、設施比較及專家評分。
3.風險等級
本文采用5等級劃分:高風險、較高風險、中等風險、較低風險和低風險,可以用最大隸屬法確定風險等級。風險等級越高說明應急物流運作過程中在規定的費用、進度和技術等約束條件下的實際結果與預期結果的偏離越大,應急物流效果越不理想。
四、應急物流風險對策
應急物流風險對策是根據風險評估體系估算的結果,做出降低風險的決策,其主要包括應急物流技術完善措施、應急物流政策保障機制、應急物流資源優化措施等。其中,應急物流技術完善措施主要包括倉儲、運輸、配送等技術設施籌備、設計和完善;應急物流政策保障機制主要從政府角度出發制定相關規章制度保證應急物流的有效進行;應急物流資源優化措施主要考慮應急物流中的物資的配置情況安排。
參考文獻:
[1] 王豐,姜玉宏,王進. 應急物流[M].中國物資出版社.2007.1
[2] 趙 勇, 封少娟, 劉 佳. 應急物流風險分析研究[J].物流研究.2006(29)
[3] 李志偉. 基于AHP 法與BP 神經網絡的應急物流風險評估與預測模型[J].物流技術.2008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