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開展舉債經營是企業的一項重大財務決策,企業必須充分認到舉債經營的約束條件,權衡利弊,正確作出是否要以債務形式籌集長期資金、怎樣舉債以及舉債規模等的財務決策。實際工作中,大多數企業可能選擇從外部籌資,從外部籌資可以在短期內迅速形成企業擴大經營規模所需要的大量資本。
[關鍵詞]現代企業 長期負債 或有負債 會計處理
現代企業在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為了擴大經營規模、提高企業生產能力常常需要擴建廠房、增添設備等,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往往通過一定的籌資方式,來獲取所需資金。企業所籌集到的資金形成所有者權益和負債。所有者權益是指投資者對企業凈資產的所有權,包括所有者投入資本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等。負債是企業所承擔的,能以貨幣計量,須以資產或勞務償付的債務。筆者僅就現代企業長期負債與或有負債的特征與會計處理問題談點淺見
一、長期負債與或有負債的特征
1.長期負債的內涵與特征
長期負債是指償還期在一年或者在超過一年的一個營業周期以上的債務。企業需要的這些長期資金,其來源主要有兩個渠道:一是由企業內部形成資本的積累;二是從企業外部籌資。由于通過企業內部積累形成較大的資本額,往往需要較長的時間,而且需要企業有良好的經濟效益,這一渠道盡管籌資風險較小,但可能因時間較長造成企業商機的喪失。實際工作中,大多數企業可能選擇從外部籌資,從外部籌資可以在短期內迅速形成企業擴大經營規模所需要的大量資本。
長期負債除了具有負債的一般特性外,還具有債務償還期限長、債務金額大等特點。在股份公司,舉債與增發股票籌資相比較,其優越性主要有:(1)舉債不影響企業的股權結構,能保證股東對企業的控制權,避免股權分散。(2)舉債的成本通常較低,而且還能達到節稅功效.(3)舉債能發揮財務杠桿的作用。因為作為提供長期資金的債權人只能按固定利率得到利息,而企業在運用這部分資金所獲得的投資報酬率在高于長期負債的固定利率時,企業在支付了固定的利息后剩余利益全部歸股東所有,從而提高股東的投資報酬率,獲得財務杠桿利益。
2.或有負債的內涵與特征
或有負債是指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潛在義務,其存在須通過未來不確定事項的發生或不發生予以證實;或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現時義務,履行該義務不是很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或該義務的金額不能可靠地計量。
或有負債的結果具有不確定性。或有負債包括兩類義務:一是潛在義務,即其結果如何只能由未來不確定事項的發生或不發生來證實。二是特殊的現時義務,即該現時義務不是很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或者該現時義務的金額不能可靠地計量。這里“不是很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是指該項義務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的可能性不超過50%(含50%)的概率;“金額不能可靠地計量”是指該現時義務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的“金額”難以預計。因此,特殊的現時義務通常是指某企業承擔了現時義務,但義務的金額不能可靠地計量。
或有負債與負債既有聯系又有區別。負債是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現時義務,履行該義務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而或有負債則是指由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潛在義務,或指不完全符合負債確認條件的現時義務。或有負債作為一種特定的現時義務,由于其不是很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或金額不能可靠地予以計量,因而它不能在表內予以確認。但是,或有負債與負債兩個概念之間存在部分交叉,其交叉的部分是指符合負債定義但未能在資產負債表內確認的負債。產品質量保證、未決訴訟、未決仲裁、債務擔保、已貼現的商業承兌匯票等或有事項,如果與這些或有事項相關的義務不能滿足負債確認條件的,則應作為或有負債處理。
二、長期負債與或有負債的會計處理
1.長期負債的會計處理
從國際會計慣例來看,長期負債一般根據長期資金籌措方式的不同分為應付公司債券和長期應付票據兩類。應付公司債券是企業在資本市場上面向社會公眾籌措長期資金的主要方式;而長期應付票據則是企業向某一債權人,如向某一財團、銀行等,籌措大筆資金時采取的方式。
我國會計實務中,長期負債的處理,主要根據借款的期限、用途等的不同,有的予以資本化,計入資產的價值,有的則予以費用化,直接計入當期損益。具體是:屬于與固定資產或無形資產有關的,在資產尚未交付使用之前,計入購入資產的價值,而對于交付使用后所發生的,應直接計入當期損益;屬于企業流動負債性質的應計利息支出等借款費用,直接計入當期損益,與資產的價值無關;屬于企業籌建期間發生的,并與籌建期間形成的固定資產無關的借款費用,應計入開辦費,作為遞延資產項目,屬于清算期間發生的借款費用,應計入清算損益。
2.或有負債的會計處理
我國或有事項會計準則規定,企業不應確認或有負債和或有資產。按規定,企業應在會計報表附注中披露有關或有負債。或有負債披露的基本原則是,極小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的或有負債一般不予披露;但是,對于經常發生或對企業的財務狀和經營成果有較大影響的或有負債,即使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的可能性極小,也應予以披露,以確保會計信息使用者獲得足夠充分和詳細的信息。企業在會計報表附注中應披露如下或有負債:已貼現商業承兌匯票形成的或有負債,未決訴訟、仲裁形成的或有負債,為其他單位提供債務擔保形成的或有負債,其他或有負債(不包括極小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的或有負債)。
對于應予以披露的或有負債,企業應分類披露如下內容:(1)或有負債形成的原因;(2)或有負債預計產生的財務影響(如無法估計,應說明理由);(3)獲得補償的可能性。對于在涉及未決訴訟、仲裁的情況下,若披露上述全部或部分信息預期會對企業造成重大不利影響,則企業無需披露這些信息,但應披露該未決訴訟、仲裁的形成原因。
參考文獻:
[1]徐國濤.中小企業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財會研究,2007.
[2]李惠萍.論我國中小企業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商業現代化,2009,(07)(下).
[3]王玉.中小企業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研究[J].特區經濟,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