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能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全球共同關心的問題,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關注的重要問題。最近,我國各地持續“電荒”凸顯能源問題的重要性,緊迫性。研究能源效率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能源效率 中外比較 改進措施
一、我國能源效率利用情況
改革開放30年,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經濟成就,GDP更是接連超過英國,法國,德國,前不久又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不少經濟學家甚至預測2025年左右可能超過美國。在取得這些成績的背后伴隨著能源消費的急劇增加。用能源強度——單位GDP能源消耗表示的能源效率變化如何呢?
由圖1可以明顯看出,無論以當年價GDP衡量的當年價能源強度還是以1978年不變價衡量的不變價能源強度,改革開放至今,我國能源強度急劇下降,當年價能源強度從1978年的15.68下降到2009年的0.90,下降幅度為94%。不變價能源強度從1978年的15.68下降到2009年的4.52,下降幅度為71.2%。可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能源效率方面取得的巨大提高。
盡管從縱向看我國在能源效率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但橫向看和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仍然很大,2008年,全世界能源消費強度(單位GDP產出消耗的能源量)為3噸油當量/萬美元GDP,而中國為7.5噸油當量/萬美元GDP,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美國的4倍多,日英德法等國的近8倍。甚至不如很多發展中國家,我國不但人均能源占有量居世界末位,而且能源利用效率也排名相當靠后,人均GDP為4000美元,我國還處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黃金時期就已經面臨資源和環境的約束這是現階段我國的基本國情。這是由我國經濟結構不合理,第三產業服務業占比很低,高耗能產業發展較快,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等歷史和現實原因,導致了我國能源產出效率大大低于國際先進水平。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國與世界發達國家的能源效率差距,技術差距使得我國存在后發優勢,我國能源效率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和潛力。
二、原因分析
我國與發達國家能源效率差距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個:
1. 產業結構。第一,二,三大產業間的能源強度差異很大,同樣一單位GDP,第三產業的能源消費最少,能源強度最低,能源效率最高。2010年我國三大產業的比例為10.3:46.3:43.4。其中,工業占39.7%,工業始終占第二產業95%以上。工業比重大,第三產業占比偏低,不但低于發達國家80%左右的水平,還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8%。這種產業結構不合理,一方面造成我國能源消費量巨大,經濟發展受到能源的約束。另一方面導致我國能源效率低下,形成惡性循環。
2. 技術進步。發達國家處于世界科技前沿,盡管我國在各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但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仍然很大。現在國內很多先進技術和和管理經驗等都是從外國引進的,很多是發達國家淘汰的。同時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各地的技術水平也存在很大差異,導致各地能源效率存在差異。
3. 價格機制。市場經濟應該讓價格發揮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讓價格反映資源的稀缺性并體現要素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和貢獻。但現實中,國家對煤炭電力等能源實行價格管制,現在已經很難反映供需之間的關系。
三、改進的措施
針對以上3個原因,提出以下3條對策建議:
1.優化產業結構升級,大力提升第三產業,尤其是服務業。積極整頓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的企業。利用新技術,新設備,新制度,淘汰落后設備和產能,減少能源浪費,提高利用效率。
2.改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增長質量。改變傳統的依賴高投入的粗放模式,而要依靠技術進步的集約型增長方式。加大科研投入,鼓勵創新,對勇于創新的企業實行稅收減免和優惠政策;推進職業教育和素質教育,培養高技能產業工人和高素質人才。
3.推進能源價格改革,讓市場發揮其資源配置的功能。理順能源價格關系,構建科學合理的價格形成機制,充分發揮價格信號的市場傳導作用。
參考文獻:
[1]齊志新,陳文穎.中、日、美能源經濟之比較[J].統計與決策,2007 (1) :65-67.
[2]齊志新,陳文穎,吳宗鑫.中國的能源強度究竟有多高[J].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7 (8) : 51-58.
[3]林伯強.探尋“電荒”真相[J].半月談 ,2011(11):25.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