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中美貿易面臨高速發展的階段,但其中一個不和諧的因素就是美國對華頻繁的反傾銷。這嚴重損害了我國紡織品行業的出口環境和國際競爭力,并對我國的產業結構造成間接影響。本文從我國紡織品發展現狀及美國對華紡織品反傾銷現狀出發,分析美國對華紡織品反傾銷的貿易轉移效應,并提出相應政策建議。
[關鍵詞]美國 紡織品 反傾銷 貿易轉移效應
一、我國紡織品貿易出口現狀
1.出口規模快速增長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突飛猛進,進出口貿易發展迅速。2009年,中國對外貿易總額高達2.21萬億美元,出口12016.7億美元,全年貿易順差1960.7億美元。紡織業是我國最早開放進入國際市場的產業,也是我國在國際市場上成長最好、增長最快、發展最完善的產業。我國加入WTO后,隨著出口規模的不斷擴大,紡織品出口從2001年的534.4億美元猛增到 2009年約1670億美元,占全國出口總額14%,八年中出口增長近 3倍。經過2005年紡織品配額取消,美歐重新設限,中歐、中美協議相繼簽署等大起大落的變動之后,紡織品服裝出口擁有了相對穩定的大環境,回到正常發展的軌道,2006年出口總額再創新高。據最新統計數據,2009年我國紡織品服裝進出口總值為1882.56億美元,占全國外貿進出口總值的8..53%,其中出口總值1713.32億美元,占全國出口總額的14.26%,進口 169.24億美元,占全國進口總額的1..68%,貿易順差為78.76億美元。
圖1 1999-2009年我國紡織品出口趨勢圖
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出口貿易地區分布
我國從 1994年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出口國以來 紡織品出口額約占世界紡織品出口總量的五分之一。在我國紡織服裝出口的所有國家和地區中,美國、日本、中國香港排名前三位。據統計,我國出口紡織品到達美國市場的比率達 20.14%。2009年我國對美國、日本及中國香港地區的紡織服裝出口金額分別為為278.37億美元、220.80億美元和139.98億美元,與上年分別同比增長3.44%、0.27%和下降12.88%。另外,2009年我國對歐盟的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為370.79億美元,與上年同比下降7.13%。據統計,我國出口紡織品到達美國市場的比率達 20 14%,美國是國內電熱毯出口的第一大市場。2007年至2009年間,美國從中國進口的機織電熱毯的數量增加了70%。2009年,美國從中國進口了總值5591.9萬美元的機織電熱毯。2009年1-12月中國出口編織電熱毯中,美國、日本和歐盟27國是最大的出口地,分別占國內出口總量的39%、31%和15%。2007年至2009年間,美國從中國進口電熱毯的數量增加了70%。而國內電熱毯的前三大出口地分別是廣東深圳、浙江余姚和浙江寧波,分別占比57%、21%和15%。
3.美國對華紡織品反傾銷現狀
中美兩國貿易近年來保持高速發展,但雙邊貿易中一個不和諧的音符就是美國對華反傾銷問題。隨著中美貿易順差的逐年擴大,中美之間在紡織品貿易中的貿易摩擦和分歧也愈來愈激烈,我國已成為遭到美國反傾銷調查和訴訟最多的國家。從美國對華反傾銷案件總量上看,截至2009年,我國遭遇反傾銷案件已高達178件。從美國對華反傾銷案占國總案的比例看,1980年以來穩步上升,1980年-1985年為6.3%,烏拉圭回合上升到9.1%,WTO成立后的10年里,其對華案比例一直在不斷上升,2009年已升至55.6%。今年6月,我國紡織品企業又一次遭美反傾銷制裁。去年7月,美國商務部發布立案公告,應美國企業Jarden Consumer Solutions公司的申請,決定對原產于中國的編織電熱毯進行反傾銷調查,受調查的產品包括中國產成品、半成品,以及各種尺寸和材質的未組裝電熱毯。今年1月,美國商務部對該案作出反傾銷初裁,裁定中國涉案產品的傾銷幅度為90.32%~174.85%。6月28日,美國商務部裁定,以所謂中國產機織電熱毯對美國相關產業造成實質損害為由,同意對中國輸美機織電熱毯實施最高達174.85%的反傾銷制裁。8月上旬,美國商務部發布公告,由于計算錯誤,決定修改對原產于中國的編織電熱毯的反傾銷終裁結果。如今終裁結果再出,美國商務部對傾銷幅度的認定有所下降。除宏國電子(深圳)有限公司、寧波維科聯合貿易集團有限公司、寧波極發電器有限公司三家單獨稅率申請企業被認定77.75%的傾銷幅度,其余中國廠家的傾銷幅度仍為174.85%。被列為單獨稅率申請企業的維科家紡和寧波極發表示,此次美國反傾銷裁決,受影響最大的是國內最大的機織電熱毯廠商宏國電子深圳公司。電熱毯產品的出口利潤大約在4%~5%之間,如果被征收77.5%,甚至174.85%的反傾銷稅,美國客戶肯定承受不了這個漲幅,中國不少相關企業只能被迫退出美國市場。這也意味著,從去年7月開始的美對華電熱毯反傾銷調查一案將有最終結果,國內企業應訴并未取得良好結果。美方此舉也令紡織業界擔憂,其是在“投石問路”,以電熱毯這個相對冷門品類的商品,試探國內企業應訴能力和反應速度,可能會蔓延至其他大門類紡織品。
二、美國對華紡織品反傾銷的貿易轉移效應分析
1.貿易轉移效應
貿易轉移概念, 最早被應用于關稅同盟的經濟效應分析中, 是指關稅同盟成立后,在統一對外關稅、對內不征收關稅的情況下, 將導致部分成員國從原來的第三方進口轉向從成員國進口。雖然創造了同盟內部新的貿易,但對外統一關稅則減少了與外部供應者的貿易。這些外部供應者可能比同盟內生產者更富有效率。另外,在自由貿易的環境下, 只要某個進口國針對某一商品的對外關稅不一致,貿易轉移就可能發生, 因此, 針對特定出口國的反傾銷保護也會引起貿易轉移作用的發生。反傾銷的貿易轉移效應有兩種表現形式:其一是進口轉移效應,這種效應是針對進口國而言的,由于進口國對某些進口產品進行反傾銷起訴, 征收高額反傾銷稅, 提高了被指控產品的銷售價格, 削弱了其在進口國市場的競爭力, 導致其市場份額下降; 相反, 其他未被指控產品的價格相對下降, 競爭力增強, 進口量增加, 市場份額上升。造成進口來源從被指控傾銷國轉移至未被指控傾銷國,引起進口轉移效應。其二是出口轉移效應(或稱市場轉移效應),這種效應是針對出口國而言的,當出口產品被指控傾銷并被裁定征收高額反傾銷稅時,出口產品在進口國市場的競爭力下降,出口產品被部分甚至被完全擠出該進口國市場,為了彌補反傾銷所帶來的損失, 被指控企業不得不尋求新的出口市場, 從而導致市場轉移效應的發生。本文所研究的貿易轉移效應主要指出口轉移效應。即在美國對中國紡織品品實施反傾銷訴訟及制裁后, 中國紡織品出口的貿易流向發生了轉移, 由原來出口到美國而被轉移向其他國家或地區。
2.中國紡織品對美出口數量的統計分析
美國對我國紡織品實施反傾銷必然會導致我國產品出口價格上升,在美國市場上出口產品數量減少。這些產品在被征收反傾銷稅后出口值銳減, 并且征收反傾銷稅的第二年這種銳減的趨勢依然存在。這說明反傾銷措施確實會導致出口的下降, 也會導致貿易轉移效應的存在。 出口國為了避免國內企業受到更大傷害,以及得到更多的利益的需要, 必然會將產品出口轉移到其他市場。2005年1-11月,美國發起對華反傾銷調查案件4起、特保調查案件1起,共涉及我國出口產品價值5.72億美元。美國還以我產品涉嫌侵犯知識產權為由,頻繁發起337起調查案件。美國對華紡織品反傾銷導致出口銳減的19 件案件中, 有15 件是在征稅當年就出現了銳減, 只有4 件是在征稅的第二年才出現了銳減。這說明在所研究的樣本中, 大多數案件受美國反傾銷政策的影響在時間上比較快, 只有少數案件具有時滯效應。從圖3中也可以看到,美國對華實施反傾銷的案件數量大致上與我國對美紡織品出口額成反向變動關系。
3.中國紡織品出口的貿易流向分析
2009年,金融危機對美國實體經濟的沖擊將繼續釋放,市場需求將繼續下降,失業率將超過7.5%。為了保護本國相關產業,美國對中國紡織品征收如此高的反傾銷稅, 嚴重損害了中國企業的利益。我國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 必然將產品出口轉移向其他的國家及地區。如表中所示,由于美國市場經濟的重要性,以及美國國際地位的重要性, 前三年中國出口量最多的國家都是美國, 美國對中國的出口比例維持在20 %以上的高位。在2007年中國向美國的出口為19.11 % ,比例有所下降, 這與美國在2007年對中國發起的13 項反傾銷立案是分不開的。由于美國對華實施反傾銷,使得歐盟占我國產品出口市場的份額越來越大, 從2004 年的第二位出口比例18.11 %上升到2007 年第一位, 比例占到了20.11 % , 可見歐盟在我國的出口市場上占到了越來越多的份額。但同時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歐盟工業制造業就業迅速下降,失業人口增加,居民收入減少,加上歐元區利率偏高,對消費形成一定抑制,因此2009年歐盟市場需求將進一步疲軟,衣著類消費同比下降約為1%。由于日本基礎設施比較完善,難以增加財政投資,銀行利率目前已經為零,政府貨幣調控手段有限,市場需求難有實質性恢復。但是,日本在本輪經濟危機中受到的沖擊比歐美相對較輕,加上居民支持結構比較合理,因此市場萎縮的程度也不會非常嚴重。相對來說, 中國香港和日本每年在中國內地出口市場所處的地位都是不變的, 但出口比例卻都是逐年下降的。值得關注的最大亮點是發展中經濟體。2008年,我國紡織行業對俄羅斯、印度、巴西及非洲等新興發展中國家及地區,市場出口整體保持穩定增長,是行業出口增長的重要動力,在居民的衣著類消費需求方面,亞洲國家保持了比較強勁的增長勢頭,預計2009年該地區需求增長明顯好于發達經濟體,但受外需下降拖累,內需增長壓力將有所增加,因此全年來看,我國對新興發展中市場增長有減速趨勢,但增速水平將高于發達國家。 由此, 可以初步得出結論, 美國對中國產品實施反傾銷后, 中國向美國出口產品減少的那一部分很可能是被轉移到了歐盟及其他發展中經濟體,中國的紡織品出口市場逐漸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
三、應對美國對華反傾銷貿易轉移效應的對策建議
1.中美雙方協商有關產品的反傾銷貿易標準
外貿經營權由審批制改為登記制以后 ,國家采取行政手段限制和規范企業貿易行為越來越少,紡織商會要根據國際紡織品市場需求情況和外貿敏感度對紡織服裝行業及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的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生產安全、產品質量、環保、勞動保障等情況進行調查研究。在紡織品反傾銷認定標準上,美方和中方也有不同的理解。當然,美方肯定是不會完全考慮中方利益的。中國政府應積極與美方溝通,協商有關產品的反傾銷貿易標準,制定紡織品進出市場準入標準和認證體系,充分了解美國反傾銷法規,制定一個可操作的、量化的、讓雙方都能理解的準則。在商務部支持下,聯合有關部門和專家制定國際上認可的行業標準,規范企業行為,促進紡織品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2.完善出口區域市場結構,尋找新的國際市場通道
加入WTO以來,中國紡織品出口貿易額持續增長,但由于出口市場結構過于單一,導致過多企業激烈競爭,爭奪某一有限的市場。由于企業的目標市場單一,如若遭到歐美等國的反傾銷,則企業的價格優勢將不復存在,嚴重則會導致企業的生存問題受到威脅。因此,我國紡織品出口企業應從單一市場化向多元市場化戰略轉變,將出口戰略目標定位為全球范圍。這樣,不僅可以幫助企業因避免為進入某一單一市場而進行的激烈競爭,同時幫助企業擺脫因過度依賴單一市場生存而實施的低價策略。就算企業因某一貿易摩擦問題而退出某一目標市場,仍有其他的市場來維持企業的生存與可持續發展,而不至于使企業的生存受到威脅。
3.采取多元化貿易方式,實行本土化經營
目前,我國的紡織服裝出口產品技術含量低,貿易依然限于低附加值的中低檔產品,貿易摩擦和貿易壁壘也相對比較多。因此,我國紡織品出口企業應積極學習、吸收國外的先進技術成果,加強自主研發力度,采取新技術新工藝,增加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升產品檔次和推進產業升級、完善產業體系,推動紡織業向深加工和精加工方向發展,爭取向中高端產品市場進軍。要注重 “生態產品“的開發和生產,并爭取獲得綠色標志及國際認證 ,開發潛在市場,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從而有效地應對綠色貿易壁壘。同時,我們的企業應采取多元化的貿易方式,從依靠產品出口發展到改變經營模式,實施走出去的發展戰略。實行生產本土化經營、投資設廠和技術輸出并存的多元化,由間接投資轉變為直接投資,這樣不僅可以利用東道國相對廉價的原材料及勞動力優勢來降低成本.還可以打造全球供應鏈,增強品牌戰略,避開反傾銷貿易壁壘 。
4.積極利用WTO爭端解決機制,提升中國政府解決中美貿易紛爭的能力
中國加入WTO后,我國可以依靠世界貿易組織這個平臺爭取更多權益。在應對美國反傾銷時,應充分利用WTO貿易爭端解決機制,對于美方不合理的濫用反傾銷進行貿易保護的做法,中國政府可向WTO爭端解決機構提起申訴,以維護中國對美貿易的整體利益。同時,要加強對WTO規則的研究,以便在今后WTO規則的評價及修改中充分利用中國在WTO多邊貿易體系中的發言權,爭取早日修改國際反傾銷規則,取消對中國的歧視性規定,盡快得到公正待遇。2003 年3 月19日我國提出 “應嚴格限制美國濫用反傾銷措施” 的提案, 隨后得到了日本等國的支持 ,這是我國在這個平臺上發揮著日益重要作用的一個外在表現。2001 年11 月開始的多哈回合目前正在進行之中 ,我國應在本輪談判中努力爭取屬于自己的權益。如果某些問題在多哈回合上不能妥善地解決,可以由爭端解決機制處理,充分利用允許的規則維護國內產業安全和企業利益。我國政府也可與美國政府進行談判,對其一些不合理或歧視性的做法進行必要的抗爭, 說服其改變或放棄原來的觀點和做法,努力提高解決中美貿易紛爭的能力,加快中美貿易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年鑒[M].中國統計出版社,2009.
[2]劉重力,邵敏.印度對華反傾銷的貿易轉移效應—基于產品角度的經驗分析[J].國際經貿探索,2009(9).
[3]向洪金.國外對華反傾銷措施的貿易限制效應與貿易轉移效應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8(10).
[4]李昕.國外對華紡織品反傾銷對我國的影響及對策[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6(4).
[5] Won W. Koo, P. Lynn Kennedy, and Anatoliy Skripnitchenko. Regional Preferential Trade Agreements: Trade Creation and Diversion Effects [J]. Appl. Econ. Perspect. Pol, Sep 2006; 28: 408 - 415.
[6] Alexander J. Yeats. Does Mercosur's Trade Performance Raise Concerns about the Effects of Regional Trade Arrangements? [J]. World Bank Econ. Rev., Jan 1998; 12: 1 - 28.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