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中下旬以來,創業板的持續下,跌,使得投資創業板的投資者損失慘重。截止5月27日,創業板指數創出了819.87點的歷史新低;當天收盤指數822.94點,較去年末的1137.66點下跌27.66%。當天創業板2221只股票的平均市盈率為42.16倍,相對于本年最高的80.01倍而言,幾乎被“腰斬”,而相對于創業板史上最高的127.65倍市盈率,被斬去了三分之二。整個創業板今年以來的總市值縮水超過2200億元,創業板成了名符其實的股民財富的“絞肉機”。
創業板一度被定性為“高成長板”。監管部門之所以要推出創業板,除了支持中小企業上市融資,支持中小企業發展之外,也是希望投資者能夠通過對創業板股票的投資來分享創業板公司高速增長的成果。如今,投資者尚未分享到創業板公司高成長的成果,先就將自己的財富喂進“絞肉機”里了,這種現象的出現,無疑讓投資者寒心。
這種局面的出現其實并不令人意外,它甚至是一種必然。雖然監管部門稱創業板是“高成長板”,但這其中并不乏忽悠的成份。中國股市自推出以來,就是為企業融資服務的,融資功能是中國股市最大的功能,甚至是唯一的功能。中國股市就是一個圈錢市,是供上市公司圈錢的地方。而為了確保融資功能的實現,中國股市往往都會不惜以犧牲投資者的利益作為代價。主板如此,中小板如此,如今創業板更是如此,并將中國股市的圈錢市發揮到了極致。監管部門之所以拿“高成長板”來說事,無非是為創業板的順利推出創造條件,讓更多的投資者來支持創業板的推出并投資創業板。如果一開始就說創業板是股民財富的“絞肉機”,那創業板還能順利地推出來嗎?還會有股民傻不拉幾地把錢往創業板里投嗎?所以,創業板成為股民的“絞肉機”這是由中國股市“圈錢市”的定位決定了的。
創業板成為股民的“絞肉機”,“三高”發行顯然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應該說,監管部門把創業板稱之為“高成長板”也不完全是忽悠。由于創業板上市的公司都是中小企業,這些企業通常都具有一定的成長性,加之上市融資解決了企業發展的資金難題,這就為這些中小企業的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因此,從理論的角度來看,創業板成為“高成長板”是有可能的。但問題就出在了“三高”發行上。從2009年6月以來,A股市場的新股發行實行的是市場化定價的發行模式。在監管部門的默許下,在發行人、保薦機構等利益中人的刻意追逐下,新股的市場化定價發行完全淪為了高發行價、高市盈率、高超募資金的“三高”發行。象創業板公司的發行市盈率少則40倍、50倍,70倍、80倍也很普遍,上百倍市盈率發行的股票也不少見,如新研股份的發行市盈率甚至高達150.82倍??梢哉f,創業板公司的新股發行完全失去了理性化,變成了發行人赤裸裸的圈錢工具。而這種“三高”發行大大地透支了上市公司未來若干年的成長性,上市公司的業績很難支撐起創業板公司的股價,其股價回調與破發勢在必然。如目前創業板公司已有近七成破發,這就是“三高”發行結下的惡果。因此,這種“三高”發行也就決定了創業板成為股民財富“絞肉機”的命運。
實際上也正是因為“三高”發行的緣故,助長了創業板公司包裝上市、虛假陳述之歪風邪氣。由于“三高”發行帶給了發行人、發行人股東以及保薦機構等利益中人以巨大的利益誘惑,因此,為了騙取在創業板發股上市的資格,為了爭取以最高的發行價來發行新股,包裝上市也就成了發行人之中非常普遍的做法。如沃森生物,其招股說明書顯示,公司與國際知名疫苗廠商已于上市前就展開了合作,正是“疫苗概念”成就了該公司高達95元的發行價,成為創業板“疫苗新貴”;然而,今年5月17日,該公司連發3則公告,宣告相關疫苗項目流產。正是基于包裝上市,虛假陳述泛濫,以至創業板公司上市后大量公司出現業績變臉、基本面變臉現象。這就進一步加劇了創業板淪為股民財富的“絞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