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黃丕烈誕日),由西泠印社拍賣有限公司發起并聯合中國閱讀學研究會、中國圖書館學會經典閱讀推廣專業委員會主辦的“2011華夏閱讀論壇”之“‘黃跋顧校鮑刻’與中國古舊書文化研討會”在杭州大華飯店舉行,60余位海內外學界精英及藏界名流濟濟一堂,暢懷座談。此次盛會被視作與《富春山居圖》(剩山圖)赴臺合展并駕齊驅的6月杭城文化盛典。同時也是國內首次由拍賣公司發起并聯合學術機構主辦的大型學術研討會,在市場與學術互動方面具有引領意義。
本次會議采用主題報告和自由研討相結合的方式。北京大學圖書館古籍部副主任、研究員姚伯岳先生,日本國立金澤大學教授李慶先生,天津圖書館館員、天津文史館館員劉尚恒先生,中國閱2011西讀學研究會會長、南京大學教授徐雁先生分別以“黃跋”、“顧校”、“鮑刻”、“中國古舊書文化”為主題作報告。
研討會前一日,6月11日,曾在西泠印社2010秋拍中以800.8萬元創造批校本紀錄的顧廣圻批校《戰國策》,由黃丕烈校刻、題跋、歸自海外的《國語》,黃丕烈批校、吳湖帆夫婦舊藏并校跋的明汲古閣《夢窗詞丙丁稿》,黃丕烈題跋、吳翌鳳校跋的清抄本《文房四譜》、黃丕烈題跋的明抄本《畫鑒》、《唐詩鼓吹十卷》紀曉嵐批校本等數部珍貴古籍在大華飯店進行了公展。
黃丕烈、顧廣圻、鮑廷博,是清代“樸學”鼎盛時期的藏書界巨擘,經他們題跋、批校、刊刻的善本古籍以其獨特的學術價值、藝術價值、文物價值尤為后人所珍,有“黃跋”“顧批”“鮑刻”之稱。自清中期以來,藏書家已將“某某批校”作為一項獨立注明。到了20世紀80年代,國家在組織編寫《中國古籍善本目錄》時規定,所收善本不能晚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但批校本并不在此限之列,其“特殊待遇”可見一斑。
作為古籍善本中的一個重要門類,“批校本”正成為藝術市場中受人推崇的版本概念。所謂批校本,一般是指批本、校本、題跋本的統稱。這些經前賢親筆點校、批讀、題跋過的書籍,也許本身的年代并不十分久遠,但是批點時所依據的本子必定是經過名家學者披沙揀金、多方搜求而得的精善之本,同時又融入了批閱者本人的多年心得,可謂集歷代精華于一身,而后或被重抄、或新校,乃至重新刊刻,禮贈同好,成為中國文化傳承中的重要支脈。這些散見于原書字里行間的只言片語,有的側重于考證源流、訂正訛誤,不僅為后人的學術研究提供線索,同時也體現了批校者本人的學養、趣尚以及當時的學術思潮和文化風尚,是先代文獻與當時知識分子的對話和互動;有的偏重于記述得書經歷、觀書感言,或寥寥數語,或洋洋百言,風雅學士們的種種生活形態躍然紙上,使一部部原本無差別的普通書籍,擁有了獨特的生命。
此外,這些留存至今的先賢手澤,還因其各具特色的書體,成為今人眼中藝術性的一種表達。可以說,人們對“黃跋”“顧校”“鮑刻”以及其他名家批校本的熱衷,從本質上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認同,也是對學者、學養、學術的尊重和推崇。這或許是“批校本”能在古籍善本的眾多品類中獨樹一幟,引起學界、業界以及官方多重關注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