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宏觀經濟數據顯示,工業增加值繼續放緩,消費增長有所回落。越來越多的經濟指標顯示,經濟增速放緩的趨勢基本確立。在這樣的背景下,市場上有關中國經濟“硬著陸”的非主流看法開始抬頭,希望央行停止收緊政策的呼聲也在增大。
但是,徘徊不去的通脹壓力提高了政策放松的門檻。在國際投行紛紛調低中國經濟增長預期的同時,另一些經濟學家堅持,經濟放緩不應影響貨幣政策收緊進程,否則只能是進一步累積通脹壓力。
通脹高企
高盛的經濟學家表示,未來2個月,央行將上調存款利率各25個百分點,但是未來進一步上調利率的空間“很小”。持另一種觀點的是香港金管局的前任總裁任志剛。他預計,政府將持續E調利率以抑制通脹,今年年底之前“不排除”進一步調高存款利率的可能性。中國的一年期存款基礎利率是3.25%,而5月的CPI數據是5.5‰一年多來,中國的利率水平一直低于CPI漲幅。
高盛的經濟學家上調了通脹預期,原來預期中國全年的CPI是4.3%,而現在這個數字調高到4.7‰CPI漲幅將在6月達到全年最高值5.6%,部分原因是近期豬肉價格上漲。預計CPI數據要到8月以后才能有所回落,回到5%下方。根據新華社5月16日的報道,由于豬肉供應減少,豬肉價格較一年前上漲了44%。
“總體的通脹比去年更嚴重。”高盛經濟學家在報告中寫到。由于能源價格上漲,而通脹變得對政策不那么敏感,同時食物價格并沒有像人們預計的那樣回落,現在通脹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5月通脹水平已經達到32個月來的峰值,為5.5‰今年前5個月的CPI數據均超過政府年初制定的月均水平4%的目標。央行從去年10月以來已經4次上調利率,去年11月以來9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最近的一次在6月14日。
國際投行調低經濟增長預期
荷蘭ING集團下調了中國全年經濟增長率的預期,從之前的10.2%下調至9.8%。在5月12日發布的報告中,它又將第二季度的年同比經濟增長率從10.3%下調至9.6‰ING還表示,6月底之前可能上調利率25個百分點。
瑞士信貸將中國經濟增長率預期從9.1%下調至8.8%,大和證券在5月11日將預期由年初的9.6%下調至9.2%,JP摩根也在5月20日將預期由9.5%下調至9.4%。
高盛日前也追隨其它投行的腳步,調低了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主要原因是通脹局面下,或將出臺新的緊縮政策,影響到經濟增長的速度。高盛預期,2011年中國的GDP將增長9.4%,低于此前10%的預期。
這實際上反映了當前投資者對市場的憂慮情緒。隨著政府緊縮信貸的政策出臺,公司盈利將受到影響,事實上,滬深股市已經跌至今年1月以來的最低位。高盛認為,經濟放緩的事實可能影響決策層,使未來的緊縮政策有所緩和。
“未來加息的空間不大。”高盛在5月底的報告中寫到,“即使政府決定保持緊縮的政策基調,加息也面臨著很強的阻力,因為這一類的措施對實體經濟有廣泛的影響。”
對“超調風險”的擔憂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表示,央行目前將主要精力放在控制物價上漲上。他并沒有提到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意味著他認為通脹風險比增長放緩的風險更值得關注。
雖然央行沒有改變政策的基調,但是包括巴曙松和余永定在內的經濟學家已經公開地呼吁政策制定者更多地考慮過度緊縮的風險。
余永定是前任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5月5日,他在接受采訪時指出,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長率可能超過9%,盡管面臨著一系列的不確定性,包括緊縮風險可能導致經濟增長的急遽掉頭。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表示,他現在“擔心的是政策調整過度”,因為如果央行持續緊縮的周期過長,“中國經濟可能面臨著超調的風險”。他的評論被發表在《經濟參考報》上。
通脹仍是首要問題
在曾經擔任央行副行長的吳曉靈看來,過去兩年中國貨幣供應高速增長實高盛的經濟學家上調了通脹預期,原來預期中國全年的CPI是4.3,而現在這個數字調高到4.7%。CPI漲幅將在6月達到全年最高值5.6%。際上為通脹創造了條件。如果今年不回歸穩健的貨幣政策,通脹壓力就不可能消除。她認為,今年不超過7.5萬億元的信貸規模應該是底線,而16%的廣義貨幣(M2)增長目標,相對于4%的通脹和8%的經濟增速目標來說應該算是寬松而非緊縮。不過,由于要保證前兩年開工項目的后續資金,而信貸投放規模又有所控制,一些生產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資金顯得格外緊張。在有限的資金當中,要在在建項目和企業生產,在大企業和中小企業的資金分布方面作適度調整;而為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高耗能、高污染的企業需要下馬。在這樣的情況下,經濟增速放緩是必然的結果。
劉利剛和法興銀行經濟學家姚煒也認為,導致當前經濟增長放緩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政府的政策,經濟減緩說明央行的緊縮政策已開始奏效。另外,姚煒認為利潤擠壓和日本地震造成的供應鏈中斷打壓了經濟。
正是考慮到經濟只是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放緩、通脹上升壓力依然嚴峻,吳曉靈和幾位外資銀行專家都認為央行將不會放松貨幣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