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藏于西湖邊綠蔭叢中的茗仕匯茶會所,在幽靜淡雅的環境中繚繞著古琴悠然的弦音,散發著淡雅、安逸的氣質。任何一種文化、一種理念,都要通過一個載體,來培養,既而發揚光大。茗仕匯以空間的語言參悟茶道,于有形無形之間開啟心靈的悟性。
揉合藝術與自然設計
進入大門,首先印入眼簾的是一尊佛像佇立在水景之中,與天花板的燈具相呼應,柔和的燈光透過黑色流蘇落下,與水景中透過石子打出的燈光相互掩映。而再往里走,又是另一片天地:木頭都是黝暗的黑漆漆的,地上依然是青的磚細白的紋路,簡單并莊重。這處地方的性格,雖然略帶著點悠閑,但卻不輕佻。而在靠窗的另一角落,一面大大玻璃屏風上揮就著會所主人的水墨豪情,映著茂盛的綠色植物,那原本該渾然天成的禪意竟被襯托得有些撩人,將俗世與彼岸的關系,訴說得若有若無藕斷絲連。
茗仕匯會所將空間劃分為二樓層,一層為茶具與茶葉的展示空間,二層則為藝術書法工作室及品茗的空間。整體上,會所以禪風為設計主軸貫徹整個空間,無論是造型獨特的宣紙燈籠、畫滿歲月痕跡的銹鐵表面,還是胡桃實木的質感墻、圓潤光滑的鵝卵石,都將材質本身的質感一一呈現。每一種元素單獨欣賞是一種美,當對象組合在一起卻擁有另一種協調的藝術之美。而說到這些,我們一定要提到茗仕匯的主人一一大可。
大可是位藝術家,擅長書畫與篆刻。來到茗仕匯,你會發現,無論是墻上懸掛的隸書、小楷,還是古董架上陳列的陶瓷、石雕,亦或是以墨荷為題材的水墨畫墻壁,總之每一處精心的布置都少不了大可藝術品的裝點。
大可是位奇人,酷愛書刻的他總想“讓書畫玩點新鮮玩意”。于是,大可在脂潤如玉、柔而易攻、色彩斑斕的壽山石上做起了文章。他利用其巧色,歷經艱辛的創新過程,逐漸摸索出一套“識石一刻石一剝皮一露肉一拋光一渾成一把玩”的路子,獨辟蹊徑,首創壽山石書刻,劃歸藝術門類。在會所中,你可以看到許多大可壽山石書刻作品,它們大如插屏,小如玩件,形狀各異,無一雷同。
有了這些精美的藝術作品,揉合了藝術與自然設計的茗仕匯,其氣質越發獨特起來。而除了人文元素的充沛外,在茗仕匯中,品茗,賞藝,杯盞人生,也是另一大幸事。
“活、甘、清、香”
品茶,是內心的回歸、心緒的歇息、心靈的享受、靈魂的澡雪,是一種純乎天然的體驗,只有用心體會,才能真正體味到品茶的真諦,漸至佳境,獲得精神上的享受,這種心情即為茶境,也就是周作人先生筆下的“自然主義的茶”。
“茗集二澗三坑喜擁九曲含英咀華通六合,仕匯五湖四海歡聚一堂弄月吟風拜七賢。”這是大可先生為茗仕匯所題對聯,上聯言茶,下聯言人。“二澗三坑”、“九曲”說的是茗仕匯茶的出處,武夷山核心景區的留香澗、悟源澗、慧苑坑、牛欄坑、倒水坑,茗仕匯只做正巖茶和正山茶,把精力集中在刀刃上做好茶。“弄月吟風”、“拜七賢”則言《茶棧》13境,“千年儒釋道,萬古山水茶;結緣茗仕匯,論道似回家”。
一般的巖茶都可體現“香”,等而上之才體現“清”,再上之才表現出“甘”,最佳者才表現為“活”,在大可先生為我們沖泡的白雞冠中,記者體會頗深。
白雞冠原產武夷大王峰下止止庵道觀白蛇洞,因為它的葉齒形似雞冠,又為白玉蟾所創,故名“白雞冠”。武夷山在道家眼里是三十六洞天的第十六洞天,白雞冠正是以其獨特的調氣養生功效成就了第十六洞天“道茶”之尊的地位,從而登上四大名樅的金榜。白雞冠燈懊經由沸騰來啟動,故用文火煮之才是啟動的原點,方能激發白雞冠的行氣解表功效。一泡香氣菲微,鼻端習習,似有淡淡煙草味;入口甘淡、滑軟,余后氣動,稍有津、韻味佳;二泡香氣蘊藉,口腔咽喉間氣味豐潤,胸腹間有一股平和之氣,行遍周身,令人全身起暖;三泡香味竟不減,湯色淡黃清亮,水中仍有余香,引人遐思。
當這清澈艷亮的茶湯入喉后帶來回甘之時,幽幽的茶香讓茶客忘卻了塵世的繁雜。這一刻屬于茶,也屬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