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購買中國藝術品”的爭論和探討,恐怕是近幾年來一直炙手可熱的話題。今年剛剛落下帷幕的中國嘉德春拍,又把對這個話題的探討推向了風頭浪尖。嘉德此次春拍“大觀——中國書畫珍品之夜”中的重要拍品,齊白石的《松柏高立圖#8226;篆書四言聯》(為蔣介石六十大壽所作)最終以4.255億元人民幣的高價由藏家競得,這一價格一舉打破了中國近現代書畫史的拍賣紀錄。無疑這又為近幾年來中國書畫市場的持續走高打了一劑更為令人振奮的強心劑。
有了前面的破紀錄,在隨即第二天的“四君子”專場拍賣中,幾位近現代頂級大師的畫作價格又毫無懸念的被一一推向了新的頂峰。中國書畫在這一兩年的市場表現可謂“節節高升”。隨著嘉德春拍的落下帷幕,人們在不斷的唏噓之后不禁在問:已經如此價高的中國藝術品市場到底有著怎樣的推波助瀾?拍場后面又是哪些神秘人物沖鋒陷陣呢?而他們又是為何這樣做呢?我們且看看中國藏家的發展軌跡,不難能夠得出一些結論。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初期,中國剛剛改革開放時,收藏市場也開始復蘇,這一時期,就國內而言,古董書畫的購買群體還主要集中在國內的行家以及部分對收藏有著極大愛好的藏家人群中。他們有著相對良好的文化傳承,喜愛和謀取利潤是購買的主要原因。隨著國門的放開,港澳臺以及國外的行家藏家有機會可以進入到大陸,他們也迅速介入到國內的藝術品交易中。在那段時間,香港臺灣的行家具有很強的購買力,成為古董書畫的中間橋梁,而內地的藝術品市場也正是因為他們的參與開始走向更廣闊的世界。進入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中國的經濟得以突飛猛進的發展,隨之而來的也是更多的個人藏家群體的崛起。他們以國內成功的民營企業家為主。最初他們也是出于愛好或者是對傳統藝術割舍不掉的情懷。隨著收藏的增多和對藝術品更深入的理解,他們逐漸成為收藏的中堅力量。到2009年,據不完全相關統計,在拍賣市場上,有超過40%的買家是來自全國各地的民營企業家,他們所能掌控的資金占到整個市場的60%以上,以這些民營企業家為代表的新富勢力成了藝術市場中的大玩家。而他們的收藏目的也開始了轉變,在兼具喜愛之外,提高自身修養,躋身于更高級社交圈子,都成為收藏的原因,當然還有最重要的——投資。藝術品投資和金融、房地產一直并稱為三大投資手段,在金融和房地產都不夠穩定或者有政策刻意限制的今天,藝術品投資的風險似乎顯得更小,加之藝術品收藏可能會出現的幾何型增長等情況。也更使得不少藏家對藝術品的投資情有獨鐘。
當然,縱觀2010年后的藝術品市場,如果光有民營企業家的介入,恐怕還不能形成如此的超大規模和強烈遞增態勢。(去年藝術品交易的總金額高到550億人民幣,而中國電影的總票房才10億左右人民幣)。各類機構以及銀行資本的大規模殺進才是形成今天這樣局面的最重要因素。像私募股票一樣運作的藝術品基金不斷的以各種面目在藝術品市場上披荊斬棘。相對正規的銀行投資部門更是不能坐以待斃,紛紛推出各具特色的藝術品理財產品,像民生銀行,建設銀行,招商銀行都有具有專業背景的從業人員和不同規模的資本在運作他們熟知而看好的藝術品市場。依靠于國有背景的藝術品產權交易所也都像雨后春筍般冒出地面,力爭搶奪一份市場。藝術品收藏購買市場一時間成為各路人馬紛紛搶占的高地。
特別是對于中國傳統書畫市場,大量的資金和機構都急不可耐地要分一杯羹,生怕錯過了時機。不過在如此火爆的形式之下,我們還是要保持一份清醒的頭腦,轉頭看看鄰國日本,曾經的輝煌換來今日的蕭條。我們到底要走什么樣的路?值得每一個行家,藏家,愛好者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