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幅作品比《清明上河圖》更能直觀詳盡地展示北宋都城汴梁風光了。圖中景物繁復,自城郊一直延伸到商業(yè)中心地帶,人物也是形形色色,三教九流一應俱全?!叭舴墙?jīng)過長時間的觀察、記錄和整理,畫家決計不可能將房屋、舟車、橋梁以及各式人物交代得這樣清晰。”在攝影術尚未誕生的、圖像相對蒼白的年代,這幅作品更是彌足珍貴,堪稱“一部宋代民生的百科全書”。并且,除去繪畫作品獨特的“寫實又寫意”的生動性,它的創(chuàng)作比攝影富有更深的人文內(nèi)涵。
當年,這幅宏圖帶著接近一千年的故事和接近一千年的破損在大內(nèi)、官宦及平民之家流轉。1945年清王朝廢帝溥儀在偽滿州長春宮出逃時,將畫卷丟棄在“載火馀灰之中”,幸而整救及時,保存下來,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1973年經(jīng)專家新研究處理,更換八十多處原補絹絲,兼且將過去維修時草率加添的種種錯誤補筆稱除,作了最大程度的還原。
《筆記<清明上河圖>》是一本深入細致地介紹與分析《清明上河圖》的圖文書,書中所列舉的、圖中所繪的詳細的種類與數(shù)目,讓人不得不信作者對《清明上河圖》有著常人難及的熟悉與隋感。它如同一本資料齊備、制作精良的文化導游冊,引領我們一起穿街過巷,走進畫家身處的年月與世界。
圖說以北宋時期整個汴梁的地圖開篇,從地偏人稀的阡陌城郊到逐漸熱鬧的汴河沿岸,再到人潮擁擠的虹橋,最后延展到繁華的市井商區(qū),仿佛真的置身于汴河一帶。其間還穿插了關于藝術、歷史、經(jīng)濟、建筑、文學的具體獨到的解說,如散點透視與焦點透視的差異吸其帶給畫面的不同、畫面弧線構圖的結構及其寬闊感、云集的腳店與分店蘊含的無限商機、往來船舶的貿(mào)易運輸、關于城墻年代與考證的探討、宋代各種家具的集合介紹、大戶人家的日常景狀以及生活習性等等。
作者對畫中無論是密可穿針或是疏可走馬的描繪,都給予十分的關注,其文字如天馬行空、旁征博引,豐盈了《清明上河圖》所呈現(xiàn)的歷史輪廓,其圖文并茂的結合,勾勒出北宋時期綜合立體的時代面貌。
也許是因為作者趙廣超的藝術設計師的身份,書籍的裝幀十分精致。古色古香的淡褐色澤配上簡潔含蓄的封面,給人清新脫俗的視覺感受。書由上下兩冊合成,上部分是以文字為主,以圖案補足,白描或彩畫穿插其中,錯落有致,渾然一體,它也許可以理解為對《清明上河圖》的解構——將整體拆成細微的片斷,配以局部插圖,——剖析;下部分則是以《清明上河圖》全卷為主干,以文字行注,相得益彰,它保留了圖畫的原生態(tài),讓讀者不至于望梅止渴,這也許是作者執(zhí)著的追求。正如作者所說,卷軸畫變成書一般的冊頁后,也就無甚趣味了。
作者名片:趙廣超,生于香港,早年肄業(yè)于法國貝桑藝術學院及巴黎第一大學,1990年代回港,從事藝術、設計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