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貨幣政策是宏觀經濟政策重要的工具變量,它的實施對宏觀經濟的走勢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研究其有效性問題有著重大的意義。本文從貨幣政策的內涵開始,通過分析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內涵開始,對我國貨幣政策的演變過程進行梳理,力圖找出一個合適的方法對我國貨幣政策的有效性進行研究。
【關鍵詞】貨幣化;貨幣政策獨立性
一、理論綜述
1929~1933年的大危機使西方經濟學家認識到市場失靈,市場失靈催生了凱恩斯主義Keynesianism的形成與發展。該理論是以有效需求原理為基礎的,認為有效需求不足是經濟大蕭條的根本原因,因此必須發揮政府作用,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實現充分就業,凱恩斯主義為政府干預經濟提供了一個合理的理由。然而,20世紀70年代,發達國家又普遍出現了滯脹的經濟現象,滯脹現在又使一批經濟學家認識到政府失靈。政府失靈引發了對凱恩斯主義的挑戰,古典主義因此而復活,以弗里德曼(Friedman)為代表的貨幣主義在繼承傳統貨幣數量論的基礎上,發展了現在貨幣數量理論,貨幣主義認為,貨幣流通速度在短期內是一常量,價格和工資也相對靈活,這就決定了貨幣政策短期內有效,但長期卻是無效的,由此他們將滯脹歸咎于政府經濟政策,尤其是貨幣政策的失誤。雖然凱恩斯主義與貨幣主義的爭論還在繼續,但在實踐中,各國政府不僅仍在經常性地利用經濟政策干預經濟,而且貨幣政策的地位還表現出明顯提高的態勢。“貨幣政策是一門藝術”,當2005年末美聯儲主席艾倫·格林斯潘帶著神奇和光環卸任之際,贊揚、尊敬如潮而來,暫時掩蓋了實際的瑕疵,淹沒了應有的批評聲音。英國知名財經雜志《經濟學人》則力排眾議指出,格林斯潘長期刺激性的貨幣政策違背客觀規律,造成美國虛幻的高消費和創記錄的巨額經常賬戶赤字,他卸任后留下的美國經濟危機四伏,猶如一顆隨時可能爆炸的炸彈。不幸真的被言中,自2007年底以來美國金融危機的逐漸深化,打破了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的“金融神話”。他奉行的寬松貨幣政策被越來越多的人視為當前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而正是他所主張的貨幣政策曾引領美國經濟實現了創記錄的長達10年的持續增長,他也一度被譽為“拯救了世界的人”。
二、貨幣政策及貨幣政策有效性
一般來說,貨幣政策是指中央銀行為實現一定的經濟目標,運用一定的貨幣政策工具調節和控制貨幣供應量,進而調控宏觀經濟的方針和措施的總和。貨幣政策是一個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貨幣政策的抉擇和實施必然涉及怎樣運作和如何有效地影響社會經濟生活中總供給與總需求平衡的問題,貨幣政策在調節與控制現代經濟活動中有著較強的影響力和極其廣泛的作用范圍。貨幣政策所涉及的內容實質上是一個包括貨幣政策目標、貨幣政策工具、貨幣政策作用過程及其效果在內的完整宏觀調控體系。貨幣政策目標約有四種,即:充分就業、價格穩定、經濟持續均衡增長和國際收支平衡。貨幣政策工具主要有常規手段,即中央銀行的“三大法寶”:公開市場操作、再貼現率和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以及輔助手段道義勸告和窗口指導。貨幣政策作用過程是指央行通過調控貨幣政策操作目標來作用于中間目標,繼而影響貨幣政策最終目標。我國目前采用以貨幣供應量為目標的貨幣政策框架,存款準備金率、公開市場操作為貨幣政策工具,操作目標為基礎貨幣和存款準備金,中間目標為貨幣供應量和利率,最終目標為實現經濟均衡增長和物價穩定。因此,評價一國貨幣政策的有效性,這對有效地實施貨幣政策、穩定金融市場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我國當前貨幣政策有效性分析
當前政府當局防通脹的任務十分艱巨,4月5日晚中國人民銀行宣布,自2011年4月6日起分別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0.25個百分點。這是進入2011年以來的第二次加息,央行去年來4次加息、9次上調存準率,但是目前國內通脹壓力依然嚴峻,衡量居民消費品價格的指標CPI一直處于高位波動的走勢當中,去年11月份為5.1%,12月份為4.6%,今年二月份為4.9%,而三月份有可能為新高5.3%。
由此可見,近些年來我國一直實行緊縮性的貨幣政策來控制流動性,但是效果并不是十分顯著,流動性過剩的局面仍沒有顯著的改善和抑制。這也證明了我國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問題需要日益重視和亟待解決。貨幣政策的實施一次比一次猛烈,顯示了政府當局平抑物價、促使經濟軟著陸的意志和決心。但最后的結果卻不得不令人反思問題癥結的所在,究竟是貨幣政策工具、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效率還是其他方面出現了問題和變化呢?要想促使貨幣政策這個重要的宏觀經濟政策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政府當局一方面必須深刻認識當前國內經濟環境的復雜形勢,對各方面因素和狀況有一個清醒宏觀的認識,這樣才能對癥下藥,有的放矢,把握住宏觀經濟政策的力度和脈搏,才不會出現過猛或者力度不夠的現象。另一方面要清醒的認識到,隨著我國經濟金融對外開放的逐步深入,我國經濟已經和國際市場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國外經濟政策的實施和變化會對我國宏觀經濟形勢造成影響和沖擊,而我國宏觀經濟政策的轉變也會影響國際資本的流動和投資方向,從而對我國實體經濟產生影響。因此,政府當局在制定和頒布貨幣政策時,必須牢牢把握國內和國外兩個大局,密切注視國外經濟環境的走向,必須把我國政策的實施和國外當局的反應考慮進來。這樣才能增強貨幣政策的效果。另外要實施更加靈活的匯率制度安排,根據傳統國際金融學中“不可能三角”的觀點,對于一個開放經濟體來說,“資本自由流動”、“獨立的貨幣政策”和“匯率穩定”這三項政策目標,不可能同時實現,一般只能同時實現其中兩項。小型的開放市場經濟體可以為了實現匯率目標而放棄國內貨幣政策。例如,香港特別行政區采取貨幣局制度,港幣匯率嚴格地釘住美元,其利率的調整完全跟隨美聯儲。新加坡則選取匯率作為貨幣政策調控的中介目標,主要通過匯率工具而不是利率來進行宏觀經濟調控。對于擁有十三億人口的大國而言,我們不應受制于其它國家經濟政策而放棄自身的貨幣政策目標。從我國整體利益最大化出發,實行更加靈活的匯率制度,實現維持通脹水平的長期穩定、促進增長方式的轉變等長遠利益要遠遠超過部分行業調整、淘汰落后產能等短期成本。
從我國當前的現實來看,更加靈活的匯率制度有助于抑制通貨膨脹和資產泡沫。例如,在通貨膨脹壓力高企的時候,本幣適度升值一點,進口的東西就相對便宜一些。特別是對于我們這種資源比較缺乏的國家,需要大量進口初級商品,匯率調整更有助于緩解“輸入型”通脹壓力。實現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既是一項緊迫的戰略任務,也是一個長期努力的過程。在這過程中,我國貿易發展應更趨于平衡,適當通過匯率等價格手段調節貿易不平衡和國際收支失衡有利于緩解外匯流入和儲備積累過快的壓力,實現經濟更加平穩、可持續的發展及貨幣供給平穩有序的增長。
匯率的靈活性還有助于改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從2005年以來的實踐來看,遵循“主動性、漸進性、可控性”原則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使得企業、商業銀行等微觀主體主動適應匯率浮動的意識增強,應對市場變化的靈活性和能力提高。貨幣市場、外匯市場進一步發展,市場深度和廣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金融機構在適應匯率靈活性的同時,加強了風險管理,改善了金融服務,加快了產品創新。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夯實了貨幣政策傳導的微觀基礎和市場基礎,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改善對增強貨幣政策有效性具有積極意義。
總之,若要提高我國貨幣政策的有效性,一方面政府當局應審時度勢,根據國內真實的經濟狀況和國際環境的真是面貌實施正確及時的貨幣政策。另一方面要穩定公眾對政府政策實施的預期,避免貨幣政策的大起大落和不可預見,應該使公眾對政策的預期和真實的宏觀經濟政策的出臺保持一致的步調,這樣才不會抵消和削弱政策的實施效果,才能增強我國經濟政策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董承章,余小華,李大偉.對中國M2/GDP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3(9)
[2]方先明,裴平,張誼浩.外匯儲備增加的通貨膨脹效應和貨幣沖銷政策的有效性[J].金融研究.2006(7)
[3]何斌,姚如青.分工、金融二元結構與中國M2/GDP的上升[J].上海經濟研究.2003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