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現行社會保障制度還存在著較大的問題,科學測定適度的社會保障水平和我國現階段的社保水平,并做出科學合理地比較和分析,對于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評估我國社會保障水平現狀,并分析其與社會保障適度水平之間的差距,依據差異情況對現有社保制度的建設提出合理化政策建議。
【關鍵詞】社會保障現狀;社會保障水平;社會保障適度水平
一、我國社會保障水平
本文將用社會保障總給付水平和社會保障各項目的給付水平來衡量我國現有的社會保障水平。通過如下公式1和公式2得到我國社會保障水平如表1所示:社會保障總給付水平=社會保障總支出/GDP×100%(公式1)社會保障各項目的給付水平=該項目的支出/GDP×100% (公式2)從表1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國社會保障水平除了在2007有10%左右的下降之外,基本上是在5%附近逐年上升的。同時可以看出增長率起伏較大,基本上是一年高一年低,體現了國家政策的不穩定性。但均保持在10%~15%之間,屬于可接受范圍。
二、社會保障的適度水平
1.衡量模型。穆懷中教授依據人口結構理論和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總結出社會保障適度水平測度模型,用以計算一國之內,對應其特殊的人口結構和GDP的社會保障適度水平。具體計算方法如下:S = Sa/W ×W/G = Q ×H
S為社會保障水平,Sa為社會保障支出總額,W為總工資收入總額,G為GDP。Q = Sa / W,為社會負擔系數,即社會保障支出總額占總工資總額的比重;H = W / G,為勞動生產要素投入分配比例系數,即總工資收入總額占GDP比重。又因為:Q = O+ E + Z + J + M = Oa + Z + J + M,其中,O為養老保險占總工資收入比重,E為醫療保險占總工資收入比重,Z為失業保險占總工資收入比重,J為工傷和生育保險占總工資收入比重,M為救濟、優撫占總工資收入比重,Oa為老年人口比重。且經統計數據分析和驗證,O+E=Oa。所以,
S = ( Oa + Z+ J+ M ) * H
適度上限S上= H ( Oa + Z上+ J上+ M上)
適度下限S下= H ( Oa + Z下+ J下+ M下)
由國內外經驗和社會保障法規可知,Z∈(1%,1.5%)、J∈(0.016%,1.5%)、M∈(1%,1.5%)。
2.我國社會保障適度水平。由公式S上= H ( Oa + Z上+ J上+ M上),S下= H ( Oa + Z下+ J下+ M下),可以計算得出社會保障水平的適度上限和適度下限(如表1所示):
表1 1999~2008年我國社會保障水平及適度下、上限
由表一中可以看到,我國社會保障現有水平尚未達到社會保障適度水平下限,且與下限差距較大。主要呈現以下兩個特點:第一,我國社會保障水平基本處于增長狀態,而且增長率與社會保障適度水平的增長率相當;第二,差異較為穩定,基本保持在1.5%~2.5%之間。總的來說。我國起點較低,雖然近年來致力于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但只能與社會保障適度水平保持相同的增長率,而始終未能達到社會保障適度水平下限。
三、政策建議
1.穩步提高參保率,擴大覆蓋面。由于財力限制和社會保障水平的剛性(即支付易升不易降),如果一次性地將所有農村居民包含在內,則會給國家財政造成過大壓力,導致資金鏈斷裂,社會保障體系的崩塌。我國社保體系還處于完善階段,不可一蹴而就。所以改革應穩步進行,不能不顧能力地一味求快,應堅持低起點、高效率的原則,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穩步推進社會保障水平的發展。
2.擴寬籌資渠道,建立籌資激勵機制。除了增加財政投入和稅收以外,我們應該更多地關注讓社保基金增值的途徑。提高社會保險資金的投資回報率以吸引社會對保險基金的投資。國有股權轉讓溢價發行部分和國有股權的收益部分應提取適當比例劃歸社會保險基金; 土地轉讓費以及高額利潤行業和個人收入所得稅中也可以拿出一部分來彌補。
3.加強內部管理和稽查。對社會保障機構集中授權,垂直管理,以加強對社會保險費征收情況的監管、稽查力度。社保費用應由社保經辦機構統一征收,且專款專用,防止政府和官員個人挪用資金。
參考文獻
[1]劉均.社會保障水平的理論思考[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3(5)
[2]張塔蘭.我國社會保障統計指標體系及評價方法研究[D].暨南大學.1998
[3]穆懷中.中國社會保障水平研究[J].人口研究.1997(1):4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