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元快速下行趨勢的引導下,人民幣作為非美貨幣的一員,自然而然反映出的是與美元指數的反向波動走勢。
中國外匯交易中心人民幣兌美元4月29日在中間價引領下,突破6.50元整數關口,收盤續創匯改以來新高。其實,這樣的凌厲走勢已非一日。今年4月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過關斬將,勢不可擋,升值幅度已近0.9%,而且在僅僅一個月的時間里,連破6.55-6.50的6個整數關口,升值步伐明顯加快。
種種負面影響導致美元在外匯市場上近期始終被動,而這種被動的態勢,似乎短期內沒有完結的跡象。一方面,美聯儲打算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保持低利率,且未有加息時間規劃,貨幣政策緊縮明顯落后于其他主要經濟體;另一方面,標準普爾調降美國主權債務評級展望,加劇了市場對于美國政府債務問題的擔憂。特別是在歐洲大陸主動削減赤字,以度過債務危機的背景下,美國債務削減計劃卻遲遲不能達成。此外,1季度GDP數據差于預期以及美聯儲調降經濟預期等信息,都表明美國經濟在QE2結束之后,可能會有下行的風險。
當然,近期人民幣保持著前期升值態勢,也受到了基本面因素以及外部因素的支撐。從基本面來看,我國經濟增速在調控下雖有所收斂,但仍保持著平穩較快的增長,經濟也恢復到自持性增長當中。外匯資金仍不斷流入,國家外匯儲備余額已經高達3萬多億美元。種種跡象表明,我國良好的經濟前景,仍將是支撐人民幣升值的內在動因。就外部因素即政治博弈而言,美國方面通過各種途徑,施壓人民幣升值的意圖明顯,而人民幣也頻頻以快速升值來“抵減”這些壓力,此次破6.5就是在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舉行前息的一次壓力釋放。我們可以看到,二季度的國際會議以及政策報告仍較多,人民幣升值外部壓力依舊。
人民幣匯率的走強,對于我國經濟有利有弊,但可以肯定的是,影響總體是積極的。一方面,人民幣升值有助于緩解目前的輸入型通貨膨脹壓力。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增強匯率彈性,能夠改變進口商品在國內的銷售價格。另一方面,人民幣升值有助于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對企業而言,匯率彈性的增強,將給出口行業帶來一定的壓力,也促使其提高技術、創新產品或者是區域轉移。對于國家經濟而言,它將引導資源從出口部門向服務業等內需部門配置,減少經濟對出口的過度依賴。這些將有助于產業升級、結構優化以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對于全年剩余時間的人民幣走勢,我們認為升值趨勢仍將保持,全年的升值幅度在3%-5%,但傾向于認為人民幣年升幅超過5%面臨一定的壓力。這主要是考慮到,一方面,美元指數雖然沒有止跌的跡象,但是美元指數卻是隨時都有反轉的可能。一旦美元反轉,人民幣借機回調的可能性較大;另一方面,雖然全年通脹壓力較大,但本輪通脹的內生性特征還是更為明顯,以升值來抗通脹的效果不會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