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筆者乘坐地鐵,去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經濟之聲錄節目。地鐵上人很多,也很擁擠,筆者身邊有3個小伙子旁若無人地大聊特聊。一個小伙子說道:“大學畢業來到北京漂了5年了,換了3個單位,可至今還沒有找到一個賺快錢的方法”。這句話似乎打開了這3個小伙子的話匣子,圍繞著如何能夠賺快錢,你一言,我一語,說得口沫亂飛。我心里想道:別說你們這些大小伙子沒找到賺快錢的方法,就是筆者如今已是“奔5”之人,也一樣沒有找到賺快錢的方法啊!
對于身處北上廣一線城市的人們來說,天價的樓盤,天價的教育費用,還有居高不下的CPI,讓每個人每天一出門,就像背上了萬元負債,不想辦法賺快錢,怎么能夠在這些城市生存下去啊?可放眼望去,茫茫城市,茫茫人海,哪里又是賺快錢的“藍海”?
老話說得好:天無絕人之路。正當大家都忙著尋找賺快錢的門路之時,發生在天津文化藝術品交易所(下稱天津文交所)的一系列事件,讓人們對如何賺快錢有了新的認識。在那里發生了最為真實的賺快錢的事情,而且不止是一個人賺到了快錢,先期參與的投資者一個不落,全都是賺得盆滿缽盈。這次能夠賺快錢的“明星”不是股票,不是期貨,不是價值連城的藝術收藏品,而是介乎藝術品和股票之間、被投資者俗稱為“藝術品股票”的新生事物。
從2011年1月26日起,先后兩批共10只“藝術品股票”在天津文交所掛牌上市,幾乎天天漲停。3月17日,天津文交所對兩只最牛的“藝術品股票”《黃河咆哮》和《燕塞秋》實行特別停牌,它們在短短29個交易日中,收益率分別高達17.16倍和17.07倍。這個數字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如果你在1月26日投入1萬元,買入《黃河咆哮》或《燕塞秋》的話,在29個交易日之后,你的獲利高達17萬元,這個賺錢的速度,恐怕只有去銀行搶錢才可與之相比。3月11日剛剛上市的第二批“藝術品股票”,在截至3月21日的7個交易日當中,天天一開盤就漲停,收益率高達4.77倍。天津文交所旗下10只藝術品“妖股”的造富效應震撼了國內外投資界,被網友戲稱為天津漲停所,一些來自全國各地的投資者,也因急著入市而無門,熱線永遠忙音,一急之下打“飛的”趕往天津文交所,國人急著賺快錢的心情由此可見一斑。雖然該所一再出招,意圖壓制“藝術品股票”瘋狂的漲幅,如將開戶門檻從5萬元陡增到50萬元、對“漲瘋了”的“藝術品股票”實施特別停牌、限制月價格漲幅不得超過20%等,但辦法都用盡了,藝術品“妖股”們仍然牛勁十足。
橫空出世的天津文交所到底是哪路神仙?其開國內藝術品投資之先河推出的“藝術品股票”,何以引得國內眾多投資者競折腰?一時間,天津文交所成了各家媒體爭相報道的焦點。天津文交所于2009年9月17日在天津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冊,注冊地為天津濱海新區于家堡金融區,注冊資本金為1.35億元人民幣。作為天津市金融體制改革“先行先試”的重要創新內容之一,天津文交所被列入天津市2009年金融創新改革20項重點工程。藝術品份額化的交易模式,也就是被人們俗稱的“藝術品股票”,正是該所以投資帶動文化,使更廣泛的人群關注文化、參與文化、提升文化,開辟新途徑做出的嘗試。天津文交所是將藝術品實物進行份額化交易,從本質上說,它就是一個“權證”,代表投資者對這件藝術品實物的部分所有權。
天津文交所之所以推出這種嶄新的藝術品份額化交易模式,其背景則是與目前國內藝術品市場高高在上的價格有關。2009年以來,國內資本市場空前泛濫的“資本流動性”,大量資本瘋狂涌入藝術品投資收藏市場,引發國內藝術品的市場價格呈現出“井噴”效應。這讓很多愛好藝術品投資收藏的中小投資者,因為囊中羞澀,無法把自己喜愛的藝術品買回家中。天津文交所正是看準了這一市場機會,通過藝術品份額化交易模式,滿足中小投資者投資藝術品的愿望,其初衷應該是值得嘉許的。
不過,再好的經也有被念歪的時候。天津文交所作為“藝術品股票”的始作俑者,大概對“藝術品股票”推出之后的市場反應估計不足,而投資者對“藝術品股票”的瘋狂炒作,也把天津文交所逼入了極為尷尬的死胡同。從中賺到錢的自然是樂不可支,沒有賺到錢的則是冷水四潑,有呼吁加強監管的,有直呼關門的;有認為其畫作根本不值那么多錢的,有調查文交所股東背景的……這可能是第一個“吃螃蟹”者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也許是天津文交所推出的“藝術品股票”,讓對市場新生事物敏感的投資者賺到了快錢,也讓全國各地的文化市場管理者嗅出了其中蘊含的巨大商機,鄭州的文交所順風而起,成都也已經把開設文交所的箭搭在弦上,國內藝術品投資市場迎來了“藝術品股票”投資的新時代。但是,當后來者紛紛踏足這一市場時,這個市場還會具備這種賺快錢的效應嗎?
股市有句老話: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追隨股市的“藝術品股票”,賺快錢固然有可能,但其所蘊含的投資風險自然也是存在的。那么,玩什么?看來還是那個亙古不變的追求,玩來玩去,賺來賺去,玩的就是心跳,賺的也是心跳。
眾口紛紜,創靳還是博傻?
質疑派:
藝術品股票的定價妞何產生?
截至目前,國內收藏界對于藝術品份額交易大多持質疑態度。國內著名收藏家郭慶祥表示,藝術品收藏原本是富豪們玩的游戲,現在降低了門檻,普通老百姓也可以參與進來玩了。“這本是件好事,但是一旦富豪們都玩不起了,利益集團就可以把全部風險轉嫁到廣大普通投資者身上。”
他對藝術品上市的過程也充滿疑問:“這樣一個藝術金融品的推出,有關部門慎重研究過嗎?”
他認為,藝術品的價格參照,有的只能是拍賣市場的參考價格。“白庚延的作品以往在市場上的一貫行情,只有區區數萬元至十幾萬元,600萬元和500萬元的原始定價是怎么產生的?是誰或哪個機構定的?”
據悉,目前與天津文交所合作的鑒定機構有兩家,分別為中華民間藏品鑒定委員會和文化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藝術品評估委員會。收藏界人士指出,前者不是官方鑒定機構,后者也已經改制脫離文化部,歸屬于中國動漫集團,評估結果缺乏權威性。
炮轟派:
藝術品股票與非法集資無異?
“藝術品股票”上市以來遭到爆炒,兩個月就上漲幾倍甚至幾十倍。目前在天津文交所開戶的投資者已經有數萬名,進入這個市場的資金,僅粗略估計就已經達到數十億元的規模。一些藝術品投資領域的專業人士對這種非理性的行為進行了激烈抨擊。
廣州一家拍賣公司的董事總經理彭國杰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表示,藝術品份額交易跟非法集資已經沒有什么區別了。
彭國杰認為,這幾只“藝術品股票”盤子都太小,很容易受控制,一點點資金就能拉漲停。“這種投機行為,最終受害的不會是中間的炒家,肯定都是盲目跟進的人,政府部門應該馬上出手對其喊停。”
支持派:
藝術品流通終于有了新途徑
“如果監管得當,藝術品份額化交易是一件好事情,這讓藝術品又多了一條流通渠道。”從事藝術品投資的關先生告訴記者,目前國內書畫作品交易渠道主要分為三種:私人交易、畫廊交易以及拍賣會。
“拍賣公司對名家名作更感興趣,這就導致一些二三線畫家的作品無人問津,其實這其中還是有很多的投資機會的。”關先生表示。
對于目前藝術品金融化的趨勢,國際藝術品投資指數梅,摩藝術品指數的創始人之一、長江商學院教授梅建平認為:“藝術品的證券化、大眾化是一種不可避免的趨勢。短期看可能會使藝術品沾染銅臭味,但長遠看卻能起到規范市場、教育投資者、培養社會品位、提高全民文化素質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