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分析國際金價屢創新高的理由,并不是羅列出的幾條這么簡單,有一種霸權思維在堅定地推行并發揮作用。盡管黃金的投資價值凸顯,且目前金價仍有上漲跡象,但不可一味追漲。
近期國際金價漲勢逼人。紐約黃金期價在4月19日盤中突破每盎司1500美元歷史高點后,在21日收盤時成功站上了該點的關鍵點位。截至5月2日,金價已連續上漲了15個交易日,紐交所6月合約再創1557.1美元新高,年內漲幅超過了10%,成為各類投資品種中的“搶手貨”。
國際金價屢創新高的理由不外平以下幾條。
其一是美聯儲的零利率政策。4月28日凌晨的美聯儲公開市場委員會的聲明表示,美聯儲將維持利率0-0.25%區間不變,并重申將在較長時間內維持超低利率水平,同時按計劃維持執行中的6000億美元國債,采購項目規模與期限不變,第二次量化寬松政策(QE2)將如期在今年6月30日結束。美聯儲主席伯南克還暗示,美聯儲不急于改變貨幣政策,預計首季度美GDP數據較為疲弱,美聯儲將再舉行至少兩次利率會議后,才會考慮加息。這一消息將此前反復渲染的收縮政策完全擊碎,令美元遭受重創,美元指數目前已經下跌至兩年半來的低點(72.84),而以美元標價的黃金則輕松創下新高。
其二是美國預算赤字及債務。經濟衰退和多年的赤字財政政策,使得美國的公共債務總額不斷累積。截至目前,美國的公共債務總額已達14.271萬億美元,直逼目前美國政府債務上限14.294萬億美元。4月初,美國財長蓋特納在寫給國會領導人的一封信中表示,美國公共債務總額將最遲在5月16日前達到國會批準的上限。這使得財政部不得不采取一些非常規現金流措施,比如動用政府養老金,而這樣一來,可將預計的財政部停止借款日期延后逾8周時間。若國會不能如期提高債務上限,政府開支將面臨大范圍停止,延期或受限,從而影響到軍餉、退休金、社會福利和醫療保險等領域。不僅如此,如果未能在7月8日前上調債務上限,將可能導致美國政府在社保支付等債務方面開始出現違約,最后會影響到政府公債的利息支付。蓋特納警告稱,不及時提高債務上限,會推高利率,引發“無法想象”的違約,這將會摧毀投資者對美國的信心,導致金融市場重現危機。
美國最近一次上調法定債務上限是2010年2月12日,當天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通過了將債務上限從12.4萬億美元,提高到目前的14.3萬億美元的法案。現在債務上限不提高,日子就過不下去了。這就是美國,總是要過好日子,即是壞日子也要當好日子過。歐洲國家當遇到債務危機的時候,就會主動削減財政赤字。而美國面對已逼近GDP100%的巨大債務壓力時,奧巴馬政府提出取消富人減稅,而共和黨人堅決反對,妥協的結果是富人減稅沒有取消,而中產階層也減稅了,美國未來的財政赤字非但沒有減下來,反而擴大了8000多億美元。國際投資者不得不加速拋出美元,買入黃金避險。
其三是標準普爾將美國政府債務長期前景評級從“穩定”調低至“負面”。4月18日,標準普爾做出了這一決定,雖然對投資美債的信用評級仍然維持AAA的最高級不變,但警告如果美國政府沒有可靠的減債計劃,將有三分之一的機會喪失投資評級最高級。這表示,對白宮與國會在2012年秋天之前,就減少財政赤字方案達成協議少有信心,并懷疑在2014年之前會有任何減赤計劃。
結合部分新興市場經濟體近來連續減持美國國債的事實,評級的降低,對于美國債的發行無疑是雪上加霜。在2011年新財年1.6萬億美元巨額財政赤字的預期下,在2011年超過8000億美元的舊國債到期,必須發行新債填補的情況下,如何保證美國政府的資金鏈不斷裂,已經成為美國的首要問題。在財政赤字減不下來的情況下,要么繼續賣出美國國債,問題是誰還有能力來承接無休止的美國國債;要么美聯儲直接印鈔票購買美國國債, “量化寬松”自然得硬挺著堅持下去,規模如何則另當別論。于是,美元不再能滿足市場的避險需求,黃金因作為對沖美元貶值的工具而受益,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
其四是歐洲債務。希臘、愛爾蘭、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一張張歐債危機的“多米諾骨牌”接連倒下,主權債務危機仍是歐洲今年的焦點所在。有報告顯示,歐元區外圍國家的未償付債務總額約為3萬億歐元,而其中約有一半為其它國家投資者持有。5個外圍國家中經濟規模最大的國家意大利的債務占GDP比重為歐元區最高,債務總額為1.7萬億歐元,幾乎占了這5國的60%。其余4國的債務總額為1.3萬億,其中西班牙占了近一半。盡管按國家細分的歐洲債持有情況并沒有公開數據,但估計歐洲外圍國家政府國債的最大持有人是其它歐洲國家。事實上,整體銀行業資產數據顯示,歐洲國家持有極為可觀的歐洲外圍國債風險敞口。然而,歐洲各大銀行系統之間存在一張巨大而復雜的金融交互網,外圍國家債務重組,可能會給其他歐洲國家的金融機構造成巨大損失。如果債務重組導致評級下降,或者這些銀行提供貸款的私人部門機構破產,那些原本對外圍國債直接敞口并不高的國家中的銀行便會遭受“附帶損害”。如果這些國家違約進行債務重組,不僅其國內投資者會受損,而且國外投資者也會蒙受巨大損失,因為幾乎有50%的未償付債務由國外投資者持有。面對依然存在不確定性的經濟前景,懸而未決的歐洲債務危機以及通貨膨脹,歐洲央行(ECB)的官員寸步難行,難有作為。因此產生的恐慌,只能使投資者選擇投資黃金,國際金價豈有不漲之理?
最后一條是新興市場通脹。當前所有的新興市場都籠罩在通脹陰云之中,全球經濟“雙軌復蘇”導致雙重作用力,發達國家超低利率的“推力”和發展中國家高投資回報率的“拉力”之下,使得大量國際資本流入到一些新興經濟體。在幾個月前,以巴西為首的新興經濟體,就指責美國實施定量寬松貨幣政策、人為壓低美元匯率,導致“熱錢”流入新興市場,并帶來不公平的升值壓力。而美國則認為,逐利資本流入經濟增速較快的新興經濟體無可厚非,是后者選擇遏制本幣升值而導致貨幣體系流動性增加,推動了通脹。還有“突發”因素,就是近期中東、北非政局動蕩,引發石油供給憂慮,國際油價大漲,這無疑進一步加劇全球通脹風險,新興市場尤甚。各國赤字膨脹及貨幣貶值等影響,讓投資者有充分理由繼續看多金價。
仔細分析國際金價屢創新高的理由,或可知道問題并不是羅列出的幾條這么簡單,其中有一種霸權思維在堅定地推行并發揮作用。當下全球市場普遍認為,全球經濟步入復蘇,復蘇基礎尚不穩固;全球通脹警報已經響起,新興市場形勢尤為嚴峻;貨幣緊縮漸成全球選擇,美聯儲加息即可啟動;金融危機深度動搖了美國霸權,國際貨幣多元化不斷推進。但這種共識往往會產生一種認識障礙,使人們忽視了美國依舊能運用“相對”不一致的行動,來獲取霸權收益。
在危機后轟轟烈烈的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大討論的影響下,市場很容易產生幻覺,將群雄并起,新生代頂天立地的長期愿景當作正在發生的既成事實。實際上,多元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危機確實動搖了市場對美國的信心,但美國在全球經濟和國際金融市場中的霸主地位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而美國恰恰就是利用了霸權地位配搭“寬松”政策,謀求個體利益最大化。對于世界經濟而言,美國這種謀定后動,試圖搭便車的“寬松”政策,顯然是有損全球整體利益的。但這種對內刺激增長、對外輸出通脹的“利己害人”之陽謀,之所以沒能引起市場高度關注,正是人們的普遍“共識”形成的認知障礙為其打了掩護,復蘇基調的確立和美國的強勢表現,讓市場放松了對其的警惕,歐洲5國債務危機的一波三折,讓財政鞏固的焦點在歐洲聚集,金磚五國的通脹數據不斷飆升,則讓貨幣緊縮的焦點在新興市場聚集。這些被美國得以利用,在人們并不注視的情況下堅持“寬松”政策。標普下調美國債務前景展望,其真正的作用是將人們的視線轉向了美國。美國的“寬松”政策在不同層面均有體現,美國的“寬松”政策搭配謀求“單贏”的陽謀還將持續,未來美國經濟政策“以無為擴大利益”的可能走向,對其它國家的負面影響值得警惕。
最后,還是想提醒投資者,盡管黃金投資價值隨著金價飆升而凸顯,且目前金價仍有上漲跡象,但投資黃金市場不可一味追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