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投資理財市場最熱鬧的事情,大概就是藝術品資產包份額交易即“藝術品股票”的問世與熱炒了。先是天津文化藝術品交易所推出的藝術品被爆炒以及隨之而來的N多故事,后是鄭州文化藝術品交易所的文物資產包試水,現在是成都、深圳、廣州、上海等各地文交所的摩拳擦掌、躍躍欲試。不管新聞故事如何演繹,“藝術品股票”被熱捧是不爭的事實。這個事實的背后,有些什么樣的訊息呢?
首要一點,“藝術品股票”熱的背后,是中國藝術品的整體價值重估。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與財富的增長,中國整個的藝術品市場,都面臨一個價值重估的過程,這是最大的背景與趨勢。在這個過程中,“藝術品股票”的熱炒,以一種極端的方式傳遞了這個價值重估的訊號。為什么幾萬塊錢的藝術品能炒到幾千萬?為什么幾千萬的資產份額能凍結幾十億的申購資金?拋開炒作因素,反映的其實是中國藝術品的價值重估訴求。除古代藝術品外,中國也一定會出現一大批億元級、千萬元級的近現代、當代藝術品,這是中國財富與世界價值對接的必然趨勢。正是摸準了這個大勢,“藝術品股票”才敢炒,也才炒得起來。從這個角度看,無論出現多么“離譜”的事情,我們都不必大驚小怪。若干年后回頭看,一切也許再正常不過。中國整個藝術品市場的價值中樞都將上移,這是大勢。
其次,“藝術品股票”的熱炒,再次反映了中國民間投資渠道的狹窄與大眾投資品的極度匱乏。為什么“藝術品股票”發一個火一個?為什么“藝術品股票”不創造現實價值卻能一炒再炒?投資渠道的狹窄與投資品的匱乏是一個重要因素。今年以來,在政策的輪番嚴厲調控下,房地產投資大大降溫。同時,隨著國家產業整合政策的不斷出臺,資源、礦山等領域的投資也基本對民間資本關上了門。股票、基金本來是最大眾化的投資品,可在產業資本與PE資本的雙重估值沖擊下,股票市場沒有任何財富效應,資金遲遲不愿進場。在這樣的情況下,投資什么呢?好不容易出來個“藝術品股票”,當然要熱炒一把了。其實,不用有那么多的顧慮,在進行充分風險揭示與投資者教育的前提下,“藝術品股票”不失為一個渲泄大眾投資理財熱情的渠道。歷史反復證明:疏比堵好。你越限制開戶,越限制大眾參與,越會誤導大眾,出現反面結果。
當然,“藝術品股票”的熱炒,還凸現了中國民間資本的潛能。中國民間資本到底有多少?一直沒有一個官方的權威統計數據。我們不妨從歷年進出口凈額的累積與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大致估算一下,這個數量應在三十萬億元以上。這股巨資流向哪里,哪里就漲。現在,他們看到了中國藝術品價值重估的大勢,藝術品漲是必然的結果。藝術品市場不是今天才熱,已經熱了好幾年了,“藝術品股票”的熱炒不過強化了這個趨勢,再次凸現了這股洪流的威力。藝術品市場,本來就是個大“池子”啊。